APP下载

借助课文写“波澜”

2019-11-04王佑军李爱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波澜错位笔者

王佑军 李爱梅

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更要引领学生提炼生活、思考生活,会对事件进行加工、转换,最终为我所用。为文章巧设波澜,就是一种加工、转换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法,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一、把事情加工成故事,让文章具有感染力

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指社会生活中一切真实的活动和现象;故事是文学体裁,是根据事件中每个人的想象改编而成,具有生动的情节,有连贯性,有吸引力、感染力。但受认知所限,很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会原原本本记录事情,不会将事情加工成故事,也就造成了流水账式的作文。如果引导学生将事情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呈现,文章则会显得跌宕起伏,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了。

写作教学中,笔者借助一篇学生周记来指导学生如何改造和加工事情。首先,展示一名学生的日记:

今天,又到了上學的日子。

我吃完饭,妈妈送我到车站搭车,妈妈推出车,我坐上后座就出发了。

车骑到了村里的超市,妈妈停下来,问我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我说不要。妈妈好像不放心,停下来,硬拉着我进了超市。我们买了几盒牛奶,几袋面包。

走出超市,再次向车站出发。刚到车站,一辆车正好从车站出来,妈妈连忙招手,车停了,我上了车。

不一会儿,我就到了学校,一个星期的学习又开始了。

其他学生阅读后发现:这是一篇典型的毫无起伏的流水账,虽然原汁原味地记叙了妈妈送“我”上学的事情,但因为缺少细节,事情无波澜,读起来索然无味。笔者顺势告诉学生:将客观发生的事情加以改造或组合,才能写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而且,无论是组合、改造还是加工,都应该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不能天马行空,胡编滥造,也不能为波澜而波澜,设计波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章主旨。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修改学生习作,经过学生的想象,开头两段就被改造、加工成这样了:

星期天下午,吃完饭,我准备一个人搭车上学。妈妈却执意要送我,说什么“再过几年,想要送你也没机会了”。我执拗不过,很不情愿地坐上了自行车的后座。

春天的乡村生机勃勃,风中夹杂着各种花草的味儿,我不禁贪婪地吸上几口。妈妈笑着说:“城里的空气没有咱们家的好吧!”我嘿嘿一笑:“城里的楼房比我们这里多啊!”妈妈一听,没话说了,车也不经意地抖了一下。我一愣:难道我说错什么了?

通过改稿与原稿对比,学生很快发现:改稿更有吸引力,因为有对话、环境、动作、心理等描写。笔者又引导学生:“除了这些描写外,事情有什么不一样吗?”有学生说“第一段写‘我不情愿坐妈妈的车”,有学生说“‘我和妈妈的对话是加工出来的”;笔者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加工是不是合理和有意义的呢?”有学生说“既合情也合理”,有学生说“文章有了波折,更耐读”。笔者顺势引导学生继续修改后面的段落,很快,学生就将后面的段落修改得有声有色,有波澜有起伏了。

二、把平铺直叙加工成变化多端,让文章有起伏

中学生写作记叙文时缺少起伏变化,这就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没有波澜。基于此,笔者借助《陈太丘与友期行》引导学生用“变”来构思文章。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三次态度,文中三次写到客人的态度,第一次“客问元方”,故事平平而起,波澜不惊;第二次,友人听说陈太丘没有等自己,已经走了,便“怒曰”,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波澜骤起;第三次,在听到元方的驳斥后,“友人惭”,情绪由“怒”而“惭”,文势归于平静;故事还没有完,友人接着“下车引之”,打算用手牵一下元方,向元方示好,可是元方却“入门不顾”,故事微波荡漾,不肯停歇。这样引导,学生会直观地地认识:本文篇幅虽短,却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诀窍就是抓住了人物前后的变化。有人物情绪的变化、态度的变化、动作的变化、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故事在变化中才能掀起波澜,在对比中才能凸显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研读一组文章:《唐雎不辱使命》《卖油翁》《阿长与山海经》《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很快就能悟出:这些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人物情态、动作的变化,文势起伏宛如一个抛物线,故事平平而起,然后突然推向高潮,最后又归于平静。抓住人物的情绪态度,甚至是行为动作的变化来叙事,确是记叙文尺水兴波的好办法。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变”来写一篇文章。尹嘉欣同学所写的《我的爸爸叫柯南》记叙了“我”和爸爸“斗智斗勇”的故事,既有生活情趣,又有起伏和波澜,结尾这样写道:

这几番较量下来,我明白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事不可侥幸,老爸不可挑衅。耍小聪明是自作死,还是要踏实坦荡做人呀!

三、把常态行为加工成错位细节,让文章有吸引力

错位,是小说创作的奥秘,也是小说欣赏的一把钥匙。许多课文都运用了错位的叙事技巧,在“相错”的地方反复着墨,直至最后的契机出现,情节突转,以此达到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目的。

笔者通过《最后一课》指导学生把常态行为加工成错位细节:周围的人都知道要发生大事,“我”却毫不知情,还在享受晴朗暖和的天气,欣赏画眉婉啭的歌声,感受入侵者士兵操练的乐趣,还在想着逃课,还想着不被发现溜进教室,可是今天却偏偏静悄悄,“我”以为会受到惩戒,可是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我”过去不想学现在却想学,却又不能学了……所有这些都将主人翁置于特殊的环境中,与国破家亡的气氛拉开了距离,可怜的小弗郎士!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呢!读者便产生了阅读期待,希望他快点赶到学校,快点知道真相,快点长大懂事。这正是错位带来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错位有了理解:小说主人翁的心理、情感始终处于一种与多数人错位的状态,小弗朗士的懵懂无知、悠闲稚气的心理与所有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全部是错位,文章从“错位”开始,在“错位”中发展,在“错位”中达到高潮。

然后,笔者指导学生运用错位写法:首先,找到两种情感的错位点,并将它们对立起来,拉开距离,或者产生冲突,或者发生误会,表现形式就是设置悬念,采用抑扬手法等。

接着,笔者出示了《妈妈的生日》的写作提纲,让学生用“错位法”设置波澜:①为庆祝生日,妈妈嘱咐我和爸爸早点回家;②我回到家,帮着妈妈做好丰盛的晚餐;③爸爸还是没有回来,我和妈妈都等得不耐烦了;④我给爸爸打电话,没想到爸妈争吵了起来;⑤不久,爸爸回家,爸妈也和好了。

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在第1段用错位法设置波澜,妈妈的叮嘱与爸爸的应付形成错位,有的是在第2段设置错位,我和妈妈面对美食的诱惑与爸爸久久不归形成错位,有的在第4段使用错位法,给爸爸打电话居然传来清脆的女声,妈妈大吼,重重地摔下听筒,我的心颤了一下。最后,爸爸回来了,原来是为了给妈妈买花,那个电话是在一旁选花的姑姑帮爸爸接的。文章在错位中推进,又在错位中达到高潮。

(作者单位:王佑军,荆州市教科院;李爱梅,荆州市监利县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波澜错位笔者
老师,别走……
有趣的错位摄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错位教育”要不得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