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集聚到溢出:横店与好莱坞产业升格的同工异曲

2019-11-04王牧耕

人文天下 2019年19期
关键词:横店好莱坞影视

王牧耕

20 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将显著提高技术水平,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促使生产效率提升。而电影产业作为现代产业,在政策体系扶持、技术水平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等不同层面因素的推动下,亦孕育出特征鲜明、专业突出的电影产业集聚区域。横店与好莱坞,作为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产业集聚区域,二者高效的电影生产率,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电影产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电影行业布局的日益扩张,原有的产业发展特征又迎来新时期下的嬗变,文化旅游、文创、主题乐园等衍生行业涌现,集聚式的区域发展模式又开始呈现出向外辐射的“溢出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全球影视产业集聚区域发展的演进过程,本文基于相关产业数据与运营案例,梳理好莱坞与横店在产业发展中所呈现的特征,在汲取二者发展经验的同时,展望我国影视产业基地的未来。

一、好莱坞与横店的形成:专业分工导向下的高度集聚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交换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专业化的分工。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的扩张与市场交换能力的提升,呼唤着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专业分工体系。在此背景之下,好莱坞与横店便有了迅速扩张并形成“集聚”的时运与契机。

回溯好莱坞的发展,区域优势是其集聚形成的必要前提。傍水依山、远离喧闹的地理环境,看似与电影这一现代文明工业并不耦合,却是好莱坞诞生的关键因素。纽约作为好莱坞形成之前的美国电影生产中心,处于被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等几家电影巨头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为了重新激活电影行业的多元性与创新性,“怀才不遇”的中小电影制作公司集体出走,另觅天地。此时,位于东海岸,远离纽约、独享一方的好莱坞成为了电影制作公司们的首选,温和舒适的气候与充足的日照时间,坐拥山海相映的自然景色,俨然成为提升电影艺术、加速商业电影发展的拍摄“圣地”。这种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趋之若鹜,自此,一个以“高度集聚”为特征的电影工业体系初见端倪。而为了使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与制作效率运转更快,聚焦于不同专业的公司不断涌现,迅速构建起了涵盖拍摄基地、电影胶片洗印、后期制作公司以及影片宣发等一系列链条式的电影配套机构,梦工厂、迪士尼、哥伦比亚影业、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派拉蒙等后来举世闻名的电影制作公司,均在此地渐成规模。专业集聚化区域的形成,不仅显著提升了电影的拍摄效率,电影制作公司之间联动式的发展格局亦有效降低了商业、政治及科技手段等方面带来的风险。

微观上,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不断集聚,最终也转化为人才上的聚集。正如弗罗里达在《你属哪座城?》一书中所说,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倾向于聚集在某处形成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得以共同追逐灵感或是相互借鉴。迅速崛起的好莱坞宛若磁石,吸纳世界各地的电影行业精英来此云集,并在项目导向化的工作机制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这种趋势至今仍在延续。如今,好莱坞一部卖座电影平均需577 个剧组人员,相较于20 年前增长了一倍。同时,“良才善用,能者居之”的包容氛围亦成为好莱坞加速发展的催化剂,陆地、梁斐在《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分析》中表示,以犹太人为例,其作为好莱坞扩张进程中的“领航者”角色,把持着近65%的决策岗位,在梯队效应的催化下,人才集聚下的组织效能愈加提升。

反观横店电影集聚区域的兴起,是先天优势与后天借力综合作用的成果。横店连通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是长三角区域的关键交通节点,因此,可依托长三角的经贸便利获取稳定的资源及客源。而区域内部的交通建设,亦在影视城挂牌成立后不断扩容完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8》显示,横店所在的东阳市目前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21 m2,已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7.73 m2。公共设施投入方面亦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东阳市2018 年生态保护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100.4%。内外部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横店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与好莱坞自发形成的专业“分包式”的产业结构不同,横店影视产业园的构想是打造影视产业纵向化的“大承包”的品牌园区,内部机构既要囊括前期投资、行政服务、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后期产品研发等各关键环节,同时又要搭建展示交易、产品开发以及综合服务等细分平台。在愿景的促动下,园区朝着既定方向逐步完善,很快形成了以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为主干,多主体影视公司接连入驻的产业区域网络,一个“五脏俱全”、服务集中的产业园区日渐成形。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华谊兄弟、唐德影视集团在内的1800 余家影视公司及工作室注册入园,累计创造产值1257 亿元。横店所提供的“管家式”服务,使剧组往往只需要带上剧本和主创团队,就可入园完成拍摄。周到的服务满足了各影视剧组的“拎包入驻”的需求,促使影视作品制作效率大幅提升。近年来,这种专业化的集聚倾向仍在延续,《2018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 年1 至9 月,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实现营业收入206.66 亿元,同比增长17.94%;新增企业170 家,入区企业累计达到1154 家,园区的体量进一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横店演员工会目前所登记的演员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万,无数怀揣演艺梦想的从业人员汇集于此,俨然成为一座巨大的“造梦工厂”。

不可否认的是,横店的目标正是成为“中国好莱坞”,尽管好莱坞与横店在分工模式、项目组织等特征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共同呈现出显著的“专业集聚化”的倾向,两地电影的产业发端可谓“殊途同归”。

二、好莱坞与横店的演变:价值链扩张需求下的产业溢出

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产业集聚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将带来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的创新。而弗罗里达亦在其著作《你属哪座城?》中提出,艺术家与创意工作者的聚集,将给城市带来文化上的溢价。凯勒则在其《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将城市的品牌溢价定义为由城市品牌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因此,好莱坞和横店在形成了专业集聚化的发展后,区域规模伴随品牌价值的上涨而继续扩张。区域发展加之产业链延伸的内在需求,使两地产业体系的“外溢”成为必然。

好莱坞内部基于专业分工的集聚发展,使区域内部的电影公司内部资源与品牌价值不断积累,对产业链进行延伸成为迫切需求。于是,对品牌资源进行挖掘、再造与补充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补充拓展产业链条的主要手段,随之产生的文化溢价,则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增长,流传甚广的好莱坞“火车头”理论因此诞生。该理论认为,电影只是一个推动火车的火车头,电影带来的院线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而其他80%的收入则来源于品牌价值所营造的多产业协同的长尾。以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迪士尼为例,迪士尼所发布的2018 年财报显示,2018 年全年迪士尼全年总营收594 亿美元,创下新纪录,其中主题公园度假村业务占比达到34%,远超影视娱乐业务的17%,而消费品与互动媒体业务亦达到了8%。由此可以看出,好莱坞前端的影视作品带来的品牌IP 等知识产权,在充分挖掘与包装下已转化为营收的重头戏,并反哺前端影视制作环节的发展。而好莱坞内部的电影公司之间的知识溢出与经验互鉴,则令更多衍生业务的运营案例涌现,使我们能直观感受这种文化上的溢价效应。如《冰雪奇缘》借助电影的热映,据统计,片中Elsa 公主的裙子售出300 万条,收入4.5 亿美元;而《星球大战》三部曲在票房收入18 亿美元的情况下,周片产品入账却超过45 亿美元;再如动画电影《狮子王》,前期投资仅4500 万美元,相关周边产品收入却高达20 亿美元,以上均是“一鱼多吃”的典型案例。如今,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已从传统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主要环节,发展为横纵均得到延展并仍在持续完善的长链条。值得一提的是,主题公园、电影配乐、广告游戏、文化用品授权等衍生开发环节来势凶猛,使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们不断受益。而伴随电影市场全球化的脚步,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溢出范围愈加广泛,一个立足北美、辐射全球的多维发展的产业网络得以构建。

将目光转向横店。园区的集聚发展同样带来了管理者延伸产业链的渴望,横店影视集团开始重视园区集聚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资源,实现产业溢出与经济增值。很快,横店产业链的延伸将会聚焦于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自1996 年以来,多部大投资、大制作影视剧的选址落定横店,越来越多的拍摄基地拔地而起。最新数据显示,横店集团已累计斥资数百亿元打造了30 余个实景拍摄基地,涵盖像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以及明清民居博览城等时间跨度极大、还原度极高的场景,这些影城在快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资源,顺理成章地成为横店影视基地实践文旅产业融合的硬件基础。2018 年全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游客1700 多万人次,带来近200 亿元的收入,占整个影视城收入的60%,已经超过了影视拍摄收入,从“拍摄基地”到“影视+旅游”的成功转型,是横店产业溢出的重大成果。

与此同时,在长三角区域内部表现出的“龙头”效应,则成为横店影视产业溢出的又一显性表现。横店影视基地在蓬勃发展过后,开始发挥带动效应,服务“长三角”整体区域的影视行业发展。“横店经验”作为成功先例,开始在区域内部被争相效仿,象山影视城、长城梦世界影视城等后续新建的拍摄基地均在建设、运营等方面沿袭横店模式,亦取得了高效发展。紧接着,长三角影视一体化的概念亦呼之欲出——2019 年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正式启动,包括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象山影视城等在内的多家拍摄基地参与其中,致力于打造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并向全国辐射的影视服务体系。

在集聚导向下的高速发展后,产业链延伸的需求成为好莱坞和横店发生产业溢出的主要诱因。在产业链的布局上,好莱坞构建了更加成熟、规范的体系,而横店亦创造了特点鲜明的“横店模式”,总体而言,二者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国内电影产业区域展望:拓展、联动与精品化

虽然好莱坞与横店的发展特征迥异,但均实现了由产业集聚到经济溢出的转变,可谓异曲同工。然而对二者的经济体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横店2018 年实现营收27.24 亿元,与好莱坞所创造的470 亿美元的年产值仍有巨大的差距,抛开底蕴、背景以及竞争等因素,客观而言,国内影视产业基地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如图1 所示,继续拓展完善产业链、深化区域的联动,进而实现园区建设的精品化,将是未来国内影视基地持续完善的焦点。

图1 国内电影产业基地发展阶段及展望

从好莱坞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深入布局全产业链的基础上,多环节创造经济收入,是高水平的经济溢出的原因。反观国内的影视基地,目前仍重点关注电影的前端制作与旅游开发,因此,鼓励国内影视基地拓展产业链布局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迪士尼及漫威等公司通过包装开发卡通人物、超级英雄等IP 资源,创造了指数级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可供国内的电影产业园区借鉴。国内的影视产业基地可在融合影视IP 与园区资源上下一番功夫,例如,围绕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以及小说漫画等题材元素,挖掘更具潜力的IP 组合,使之服务于园区产业的开发。如华谊兄弟牵手建业集团打造的“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将华谊兄弟所出品的《1942》《夜宴》《集结号》等诸多电影IP 中的经典场景融入小镇建设中,为业界展现了不错的示范效应。此外,将影视基地的衍生业务进行专业外包亦是一条捷径,例如,2017 年以IP 授权运营为主业的八瓦IP梦工厂挂牌成立,就横店的IP 衍生开发业务进行“术业专攻”,已与横店影视城达成了战略合作。

好莱坞区域中,各电影公司在联动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知识溢出效应,成功的运营经验与运作模式在区域内部传递,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这亦是好莱坞内部可以动态调整,从而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与美国电影产业都集中于好莱坞的情况不同,国内除了长三角区域影视基地的分布较为密集外,其他影视基地的分布则较为分散,因此促使电影产业集中的区域内部乃至各区域之间产生高效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溢出,才是国内影视基地的长足发展之要。应继续深化已实践运行的举措,如在长三角影视拍摄一体化、山东省“1+N”影视基地布局等战略施行的契机下,敦促区域内部各个影视基地进行更加频繁的互动,有机组合如横店的拍摄基地、上海的影视服务以及无锡的数字化技术等优势资源,创造“1+1〉2”的资源互补效应。再则,依托政府机构、基金协会等官方力量,进行区域联动的倡议推广,如2019 年6 月,中国电影基金会促进区域影视发展专项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该基金旨在推动影视产业区域间的共建共赢,为区域间的影视发展交流搭建平台,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正如华谊兄弟CEO 王中磊所说,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应该以精品化为目标。将精品化作为国内影视基地建设与扩张的导向,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部分影视基地已经率先对精品化的追求做出了表率。例如,横店影视城在其发展中已完成了由实景基地到摄影棚、从单纯的拍摄基地向综合性影视服务中心升级的转向;青岛旨在打造“国际影视之都”,其筹建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囊括了超大单体摄影棚、水下制作中心以及后期制作工厂等高精尖硬件配置。其他影视基地若能迎头赶上,将向国内影视基地整体精品化发展的目标迈出重大一步。与此同时,好莱坞的经验告诉我们,围绕电影项目的管理机制,将各环节的制作精英聚集,是创造脍炙人口的影视精品的关键。因此,鼓励园区内强势的影视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全国进行专业化的影视服务,将直接助力于优秀影视作品的生产。

结语

好莱坞作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电影工业体系的代名词,深刻影响着国际电影产业的发展变革;横店亦是“麻雀变凤凰”的典范,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化身服务于影视产业的现代化实验区。好莱坞与横店的发展,各自实现了从集聚到溢出的发展演变,共同谱写了现代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图景。但我们仍需意识到,在影视产业区域演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影视基地与好莱坞在发展程度上尚有差距,特别是在产业链布局、工业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这亦是下一步我们需着力完善的。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我国的影视产业基地方能步履不停,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横店好莱坞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横店影视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横店少了戏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