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黑热病21例误诊分析
2019-11-02刘永峰杨国嵘
刘永峰,杨国嵘
(1.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该病主要发生在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区,川北和陇南为高发区。该病的临床特点为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成人患病率较低[1]。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共收住黑热病148例,其中21例为成人患者,均出现误诊,现简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 21例,其中男 15例(71.4%),女 6例(28.6%);年龄18~63岁,中位年龄35岁;50岁以下19例(90.5%);陇南市14例(66.7%),甘南州7例(33.3%);误诊时间15天至2年。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少数病例体温呈双峰热、弛张热;乏力、腹胀、纳差患者比例较大。主要体征为贫血、肝大、脾大。见表1。
表1 21例黑热病患者主要症状与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异常者19例(90.5%),血浆白蛋白<25 g/L者9例(42.9%),血浆球蛋白>35 g/L者 15例(71.4%),谷丙转氨酶>40 U/L者 8例(38.1%),胆红素升高者 4例(19.0%)。(2)骨髓穿刺找到利-杜小体者16例(76.2%);rk39试纸条层析法阳性者19例(90.5%)。(3)血常规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明显。见表2。(4)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者3例(14.3%)。
表2 21例黑热病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
1.4 误诊情况
误诊为病毒性肝炎9例(42.9%),肝硬化3例(14.3%),营养不良性贫血9例(42.9%),肺结核2例(9.5%),败血症1例(4.8%)。
1.5 诊断标准
1.5.1 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区内居民或曾于5—9月白蛉成虫活动季节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
1.5.2 临床表现 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或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
1.5.3 实验室标准检测 下列任何一种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直接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原学检验:在骨髓、脾脏、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入三恩氏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1.5.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1.5.5 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5.3中列举的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5.3中病原学检验所列举的情况。
1.6 治疗及转归
治疗使用葡萄糖酸锑钠,葡萄糖酸锑钠(商品名斯锑黑克)的成人常规用法:总剂量110 mg/kg,均分6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复发病例为总剂量基础上再加1/3的量,分8次注射。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20例(95.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好转,血常规恢复,肝脾回缩,痊愈出院,1例(4.8%)放弃治疗。
2 误诊分析
(1)医务人员诊断思路狭窄、认识不足。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的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甘南州舟曲县为高发区[2]。儿童和青少年高发,成人发病率较低,李建新等[3]报道成人发病率为19.32%。黑热病发病早期为间断发烧、乏力、纳差,有多器官损害表现,但常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多数患者表现乏力、纳差、腹胀、贫血;血常规检查、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下降;B超示肝大、脾大。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以及其他,如营养不良性贫血、肺结核等。本组资料显示,不规则发热患者13例,占61.9%,年龄越大,发热症状越不典型,就诊时易被忽略[4]。
(2)由于交通发达,人口相互流动,农民工迁徙,疫区患者到非疫区发病,非疫区流动人口到疫区感染,因而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非疫区医务人员对黑热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缺乏认识,对发病疫区不甚了解,因而极易误诊为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异常组织细胞增生症、深部真菌感染等[5]。本组12例患者均有在异地误诊、漏诊病史。
(3)本组资料中,成人骨髓穿刺检查利-杜小体阳性率76.2%,低于文献报道的85%[6],rk39阳性率90.5%。k39是Burns等从恰氏利什曼原虫克隆的一种抗原基因,其重组蛋白rk39含有39个氨基酸重复序列,不同程度存在于7种利什曼原虫中,其于杜氏利什曼之间完全一致。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是一种以重组抗原rk39检测黑热病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敏感性96.2%[7],本组成人阳性率也略低于文献报道。因此,一次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黑热病,需多次骨髓穿刺检查,并结合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方可提高诊断率。
(4)黑热病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山区高发[8],这些地区经济条件差,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低,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有限[9],在个别基层医院甚至未开展骨髓穿刺检查,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只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筛检时使用,骨髓穿刺检查与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者更少,因此部分患者无法确诊,容易误诊。
3 结语
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病,首次误诊率100%,未经有效治疗病死率95%[7],患者发病后1~2年内易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8]。成人患者发病率虽低,但症状迁延,易被患者本人甚至医务人员忽视,骨髓穿刺检查以及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阳性率也较儿童低,极易误诊、漏诊,其预后决定于诊疗的早晚和病情迁延情况,诊疗愈晚,迁延愈久,预后愈差。因此,应提高对黑热病的认识,对疑似病例结合骨髓穿刺与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检查,提高黑热病首次诊断率,规范使用葡萄糖酸锑钠以及两性霉素B,这样有助于降低误诊率,减少黑热病患者不必要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