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管窥

2019-11-01王剑莹孙红兵臧守刚

西部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如皋南通文化

王剑莹 孙红兵 臧守刚

摘要:沙元炳对自己的家乡——位于南通北隅的古邑如皋是非常自豪的,因为这里有他的沙家名门,有悠久浓厚的地方文化,有独特的地方出产,这些综合在一起的地方文化熏陶成就了沙元炳,同时他又在对南通地方文化的自觉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将这些写进了《志颐堂诗文集》里。特别是沙元炳在兴实业办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追求,而这种文化追求又随着他的实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对乡贤的传纪述说以及多篇题跋文,对南通现代工业、教育事业、乡土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沙元炳;南通;地方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070-03

沙元炳(1864—1927年),字健庵,生于江苏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一个书香仕宦之家,诗人,近代如皋地方贤达。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他热心兴办水利、慈善等地方公益事业,协助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兴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丰榨油公司、广丰德中药号等实业,创办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中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多所学校。他主持修纂《如皋县志》,有《志颐堂诗文集》18卷存世。本文现就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南通地方文化成就沙元炳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所选取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1]由这个定义来推演地方文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方文化是一个区域群体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自然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生活习俗,包括生活习惯、共同的心理特点、语言、饮食习惯、建筑风格、土特产、性格特点、服饰、审美观等等。

《孔子家语》有云:“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垞土之人丑”。这段话足以说明中国文人早就对地方风土与人的关系进行过思考。的确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文人都将成就归功于自己成长地的风情人物的影响。

沙元炳也是这样,他对自己的家乡——长江入海口南黄海之滨的古邑如皋是非常地自豪的。“吾幸生大贤之乡,去先生八百余岁,遭世极变,五季犹贤,乃於堙郁久逸之义,忽焉遘获意者,天於斯道,其犹有一发之几,启我后人乎。”[2]文上10这是他在《胡安定先生中庸义序》一文中油然而生的慨叹。在《如皋沙氏家集》序中沙元炳这样描述自己的家族:“吾沙氏为古沙侯之裔,汝南东莞族望邈矣。有宋宜州太守世坚公,扈从高宗移钱塘,载之史册,是为沙氏入江南之始。江南之有沙氏,若苏、若常、若通、若淮徐、若杭湖、若无为,皆宜州之苗裔也。国朝江南沙氏以文艺称於当时者,於江阴则有定峰公,於长洲则有斗初公,而如皋,则以盱江公为最显。……元炳上世屏北公为盱江公从父,行尝筑江上草堂於石庄,往来多东南名宿。公子绅襄公移家城北,是为河塘沙氏之始。”[2]文上15沙氏祖先在其他地方时没什么名望,自从他们迁居到江南就开始有名望了,有清一代江南沙氏散布在苏州、常州、南通、淮安、徐州、杭州、湖州等地,而沙氏一族以文艺称著一时,其中以南通如皋盱江公名声最显,文中沙元炳的自豪之情尽显。

除了受乡之大贤胡瑗安定先生和沙氏家族的影响,笔者曾在《传统与时代潮流激荡下的硕果——从沙元炳的家世、人生看其思想形成》一文中,分析了儒学师承、时代背景以及交游唱和对沙元炳的人生的影响,而在此仅就南通特别是如皋的地理特点来分析一下沙元炳的成就。

据百度所示:“南通市现所辖3个区(崇川、港闸、通州)、1个县(如东)、2个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1个功能区(苏通科技产业园),代管4个县级市(启东、如皋、海门、海安),历史上各辖区名称、隶属关系都有过较大的变化。而且大部分地区成陆比江苏省其他地区晚。按地理变化和历史渊源大致分为北、南两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历届吴、越、楚等国地域,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宁海、如皋等县,属海陵郡,这是北部地区建县之始。晋朝以前,南通市区(即今天的崇川区、港闸区、经济开发区)和通州市仍为江口海域,到南北朝始成沙洲,唐朝为盐亭场,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领泰兴、如皋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属江宁布政使司。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通州官绅响应武昌起义,宣告通州脱离清王朝统治,次日成立军政府。”[3]

从以上南通的历史变迁能够看出以下两点:一是北部如皋、海安的历史文化更为悠远,而且受扬州、泰州的地方文化影响较大;二是随着陆地面积的增加,来南通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迁居者带来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于是各种文化在江海大地上碰撞、融合,所以整个南通的地方文化是包容会通的综合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南通方言的复杂性。

沙元炳一生的建树,以教育和实业最为著名,而他的《志颐堂诗文集》虽不及前两者为人关注,所幸现在已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他的诗文。可以说,南通地方文化特别是扬州、泰州的书院文化对沙元炳兴办教育影响深远。相对官学,书院更加重视并倡导真才实学,强调以品德修养为学术文化的基础,教育学生要致力于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在《胡安定先生<中庸义>序》中,沙元炳就说安定先生力批众士“不务躬行力践而务著书”,这一理念就被沙元炳牢牢记住,这在他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的校歌里就有体现:“湉湉泮水,巍巍学宫,责任在吾躬。”

南通地方文化对沙元炳在实业上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如果如皋不是生猪产地,他也没有资源来生产火腿;如果不是外来迁徙文化的冲击,沙元炳也不会发起创设“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并聘义乌人季昌浦为经理了,所以應该说是南通地方文化成就了沙元炳。

二、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自觉传承

“一个地域的人们基于某种文化认同一种姓、方言、风土、产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出于对地域文化共同体的历史的求知欲,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来建构和描写传统。”[4]

沙元炳就是这样一个自觉建构和描写传统的人,他对南通地方文化的传承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对族谱的重视。他在《砭文杂言二》说:

“谱学至有唐称盛,而唐人文集独无。所谓族谱序者,谱掌於官故也。五季之乱无可言矣。至宋,而欧曾苏吕诸贤出,谱学复盛,而宋人文集亦罕觏。所谓族谱序者,即有之皆子孙所自为,而非徇人之请者也。元以来兹文繁矣。明又甚焉,稽其实,百可不存一。族必有谱,谱数十年必修,修必序敦宗睦族之说。言人人同为谱者,又皆粗识文字之子孙,於谱学不甚晓,摭前代一二名达,妄自标异徵之史志,又不尽合榛楛,充目阅者不终帙,辄操笔以塞,其谒请执涂人而使述阃内之事,其不能得焉明矣。持郡县户口之籍,而委序於学士大夫,未有不骇且怒者。今之族谱何以异是,而世之求者应者,且纷纷也。”[2]文上2

对于族谱所记载的家族荣誉,沙元炳在《<泰兴张氏族谱>序》《<婺源施氏族谱>序》《<如皋孙氏族谱>序》  《<如皋沙氏家集>序》中都有提及,并且躬身力行,纠正家谱不续或者续而不实的世风。沙元炳在他的序文中有肯定和褒扬后代的:“人情熟不愿为大贤之子孙,以自高其家世,然徒谨祠祀、保秋垄、期无堕其世业,常人之子孙是亦贤矣。若为大贤之子孙,言有述,述先言也,行有趋,趋先行也,学必有以殊众,而道必有以加人,无忝尔祖,聿修厥德,以云无忝,乃真无忝矣。”[2]文上18(《<泰兴张氏族谱>序》)也有彰扬族谱历史文化价值的:“今观兹谱,上下数千载,相承不绝,若披长河之图,而导指其脉络其亦可异也已。”[2]文上20(《<婺源施氏族谱>序》)

泰兴金鉽在 《志颐堂诗文集序》中说“君既潜居家巷,专致力乡邦文献。尝辑宋大儒胡安定、王龙学佚书,复成完帙。又搜采明清乡先辈遗著,都二百余种藏於家。”[5]沙元炳所辑佚书现已无从考,但是对先贤学说的研究在《志颐堂诗文集》还是体现得很充分的。比如在《胡安定先生中庸义序》中,沙元炳先考证了《宋史·艺文志》中有录安定先生的《中庸义》,而明黄梨洲宗羲的《宋元学案》里却没有提及,说明该书到明朝时已经散佚了,后来沙元炳偶读元朝胡云峰《四书通》时得知安定先生确实有著,接着就查询宋朝学者卫湜的《礼记集说》,于是将散佚的安定先生《中庸义》“趍写成帙,以备观览”。在《胡安定先生春秋义跋》《王观扬州赋序》中,沙如炳对如皋先贤们这些著作收辑与考据的过程进行了说明。

除了重视族谱和收辑先贤的文献以外,沙元炳还为地方先贤做传来记载、传播他们的丰功伟绩,比如《明礼部侍郎李公备传》。李公即李之椿,字大生,明朝吏部主事,与王思任、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合称“天(天启)崇(崇祯)五才子”,著有《徂徕集》《指树园集》《霞起楼诗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天铨教授在2016年3月21日出版的《南通日报》发表的《<正气歌>飞李府巷》一文中对李大生反清事迹有详细介绍。而沙元炳为李公作传的原因,一是因为李的“萧散夷旷,天下慕其风流”与自己弃官归乡的经历非常相似,二是因为李公“身为前朝大臣,国亡应死”的忠义之举,三是因为李府后有部分成为东岳庙,“吾既舍其庙建师范学校,因搜采载记,访之闻人故老,积十余年,而所得者仅此”[2]文中2。沙元炳还著有《许元博先生备传》《姜真人传》《黄髥翁传》等,记载如皋历史上的或忠义孝三全、或贫而苦读成真人、或乐善好施等乡贤的事迹,避免这些人物为历史所湮没。

沙元炳《志颐堂诗文集》还记载了如皋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园林、桥梁、碑石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诗歌唱和中將各种节日的传统保留了下来,这种文化的自觉传承是如皋乃至整个南通地区的宝贵财富。

三、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

(一)对现代工业文化的影响

沙元炳创办的实业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到“广生油厂”,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到“广生德中药号”,从“皋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到“大豫盐垦公司”,涉及肉类加工、棉籽加工、交通运输、医药等。沙元炳在如皋与张謇在南通相互辅助,沙元炳投资张謇的大生纱厂,张謇出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他们将现代化的公司制度引进到有关行业、领域。沙元炳不仅自己投资管理,还聘请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将股份制、经理制以及先进的技术推广开来,虽然不是每家公司都获得成功,但是在当时帝国主义资本入侵、上千年自然经济惯性发展的双重夹缝中,这样的现代民族工业犹如雨后春笋,给中国经济带来勃勃生机。哪怕就是遭遇夭折的电灯公司,在当时推广现代民用技术,造福如皋人民,后来重新融资改名为耀如电气公司,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再如广生油厂,沙元炳和如皋的乡绅知道西南石庄等乡盛产花生和黄豆,本来打算在石庄镇创设广生榨油公司,但是由于龙游河航道不畅,加上大生纱厂大批量用棉花纺纱,剩余的棉籽可供油厂榨油,又有自己的轮船运输,最后决定油厂也建在唐闸,形成农工联合企业。这样的循环发展,符合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沙元炳对如皋乃至南通的现代化工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二)对南通教育事业的影响

沙元炳在1902年创办了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堂,他创办师范学堂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产出必须要有师资,所以办教育得先从师范开始,于是便有了被称为“师范教育活化石”的“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随着师范生在1905年毕业,师范学堂设附属初等高等小学,由沙元炳任校长。考虑到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底层的百姓需要在这个变动的社会有一技傍身,1906年,沙元炳创办了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在沙元炳的影响下,他的堂弟——师范学堂后来的代理校长沙元榘也积极投身教育,任如皋县劝学所视学兼总董,其妻黄琴于1907年创办蒙养园,后又创办女红传习所。至此,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从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如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已初具雏形。

沙元炳不仅在创办如皋教育体系上开创了先河,在教育理念上也是很有创新的,他先是推倒宗庙神像建立现代师范学堂,后又派人去日本学习,仿日本弘文学院的样式以及教学理念,开设算学、英文、体育、乐歌等专业,跨省延揽优秀教师,同时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日本进修数理化、世界史地、教育学等,这样的师资力量为如皋乃至南通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出如国学大师宗孝忱、语言大师魏建功、教育部长吴俊升等很多知名人才。到1916年年底,仅如皋全县就有各类学校176所,在校学生共计10055人。

(三)沙元炳对南通乡土文化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对文化就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更新和创造的作用,所以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值得一提的有沙元炳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对乡贤的传纪述说,还有他撰写的上下两编共75篇题跋文。“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若是书画家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作,称为他人题跋。同时还分为作者同时代人题跋,或者后人题跋。后人题跋往往是一些考证的内容。”[5]沙元炳得先要有这么多的作品然后再题或者跋,综观这些题跋,有书跋如《元本艺文类聚跋》,有画题如《题江时化墨竹卷》,有碑拓题如《题旧拓乙瑛碑后》,种类繁多,不光记录了这些作品的由来和传承,还对这些作品作了深入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其中最引人著目的便是南宋书棚本《韦苏州集》十卷,沙元炳为此书先是作跋,后再题、三题。后来他得一明弘治本《韦苏州集》,再次作跋,另外他还有席氏琴川书屋本,项氏玉缊堂本,明嘉靖无锡华氏本,万历董尔震本,四本以校此书,各有异同,可见沙元炳对韦应物研究的深入。這些研究对沙元炳的诗歌风格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推崇韦应物冲淡雅致的诗风,他在《包山先生画册·跋》中说道:“包三翁,籍隶通州,而于吾家为同族,工诗善画,诗境冲淡,雅近韦孟。”[2]题跋上8他是这样写诗也是这样教弟子的,在《慕逸问诗法甚挚再叠前韵答之》中说:

“诗始萌芽缘性出,辞如枝叶藉声苏。

请看风月三千首,似幻神天万亿躯。

梅雪何从争色味,松涛无意和笙竽。

祧唐祢宋皆皮相,一卷华岩足举隅。”[2]诗三1

这样的缘性淡雅贯穿了沙元炳的一生,这种冲淡平和,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也成为一种文化特质,其弟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又将这种文化特质传扬开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如皋人。

总而言之,在研究南通在清末民初的时代演变、整理研究南通地区乡邦文献时,沙元炳以及他的《志颐堂诗文集》都是不能遗忘的。他为南通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虽说不能比肩张謇,但也亦步亦趋跟上了张謇的步伐,对江海大地产生了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恒夫.中国文化史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沙元炳.志颐堂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1933.

[3]百度百科[D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南通/106072.

[4]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金鉽.志颐堂诗文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1933.

作者简介:王剑莹(198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二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孙红兵(1975—),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史。

臧守刚(1976—),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二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如皋南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谁远谁近?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