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患者与体检人群肝损害的发病率比较
2019-11-01李春红
李春红 王 飞
1.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门诊部(山东 济南, 250062) 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外三科
职业病就是工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了有毒的物质而发生的相应疾病[1],需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以免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2]。本研究选取我院体检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0例职业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职业病体检人群肝损害的发病率与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体检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0例职业病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来自转炉、发电、熔炼、硫酸等生产车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乏力、头晕,部分患者还有胸闷、流泪、低热等症状;男361例,女39例;年龄24~57岁,平均(38.54±2.44)岁;工龄<5年者60例,5~10年者141例,10~20年者125例,>20年者74例。另选取同时期400例非车间作业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人群职业均为会计、公务员、教师等,男350例,女50例;年龄22~57岁,平均(39.11±2.87)岁。两组人群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参与人群均签取知情同意书。
1.2 健康检查方法 对本组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包括胸部X线片、血铅、发砷、血清总胆红素、肝功能、肝脾B超、心电图、血尿常规、外科常规、内科常规、自觉症状、生活习惯、既往史、职业史等。肝功能、脂肪肝、B超异常、砷超标率情况,并比较不同工龄段比较两组人群患者B超异常和砷超标率。诊断标准依照国家卫生部发布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等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肝功能、脂肪肝、B超异常、砷超标率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人群肝功能、脂肪肝、B超异常、砷超标率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观察组不同工龄患者B超异常和砷超标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不同工龄段患者B超异常和砷超标率比较 [n(%)]
与工龄<5年段比较,**P<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肝功能异常、酒精肝、脂肪肝等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转炉、发电、熔炼、硫酸等生产车间存在很多有害物质,如果工人长期接触就会影响身体,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对身体的影响就越大[4]。砷中毒一般是因为药用过量或者误服导致,但在冶炼企业车间中经皮肤、烟雾、粉末中毒也很常见。口服50mg三氧化二砷就会中毒,当量达到60~100mg就会致死[5],砷中毒可以分为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一般企业的生产车间含有砷及其化合物如砷化氢可能导致急性砷中毒[6]。急性砷化氢中毒会表现为腹部疼痛、呕吐、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7]。在氯乙烯的生产车间中,工作场所都含有氯乙烯,如果氯乙烯空间分布不均衡或空气中氯乙烯单体浓度超标,就会慢慢影响工人的身体,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神经衰弱症状[8]。此外,临床研究发现,氯乙烯还是一种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氯乙烯氧化物,进而侵入脂肪组织、肝脏、骨髓等,给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9]。由于肝脏首过效应,所以肝脏最先受到损害,然后出现肝细胞纤维化、细胞膜损伤、细胞脂肪变性等病理变化[10]。
本次研究选取400例转炉、发电、熔炼、硫酸等生产车间职业病患者和400例从事会计、公务员、教师等非生产车间职业的体检人群,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肝功能、脂肪肝、B超异常率、砷超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职业病人群更容易出现肝损害,这与其长期接触有毒物质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工人没有做好职业病防护工作导致。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工龄的增加,生产车间职业病患者的B超异常率和砷超标率均呈上升趋势,与工龄<5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生产车间职业病患者的肝损害发病率较非生产车间职业的体检人群高,生产企业应该正确认识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做好有害物质的控制,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有害物质浓度,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此外还要加强生产车间对工人的健康教育,督促其做好自我防护,定期组织工人体检,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提高工人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