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2019-11-01孙慧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源域等候死神

孙慧敏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外语系,江苏连云港 222000)

正如格雷在《墓园挽歌》“Full many a gem of purest ray serene/The dark unfathom'd caves of ocean bear:/Full many a flower is born to blush uns een,/And waste its sweetness on the desert air…”描绘的那样,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生前不为人所知,却在死后,因她的诗歌立意新颖奇特,创作手法反传统,挖掘人们心中深处的东西而逐渐享誉全球。《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就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首。文学界对该诗的解读一般都是从传统的角度去着手评析,比如从美学和文学手段层面(如词汇、句法、修辞、节奏等)、文化层面(如主题、意义、原型人物等)等。该研究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对该诗解读。

1 概念隐喻

ReuvenTsur于1983年首次使用“认知诗学”;它是阐释诗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同时也深受结构主义、符号学、文体学、叙事学、修辞学等的影响。Stockwell于2002出版的书中指出,传统文学批评一般研究“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关系,且不同的流派或方法关注于不同的焦点,但认知诗学不是关于它自身的理论框架,而是既探讨文学作品中文体特质,也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现实感受。由此可知,认知诗学是对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重估:一方面,认知诗学是对文学阅读和分析的彻底革新,另一方面,它又并非抛弃过去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分析中采用的知识和模式,这些模式中有许多是认知诗学研究的起点,只不过这些新研究起点基于认识语言学。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基本都来自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如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指示转移、概念隐喻等。

隐喻普遍且广泛地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机制;他们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映射使隐喻成为可能。由此可知,概念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表达方式;源域的特征是具体性,目标域则是抽象性。以“爱情是玫瑰”这一概念隐喻为例,“玫瑰”是源域,具有具体性,“爱情”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玫瑰”的特点映射到“爱情”上,从而“爱情”这一抽象的事物就被具体(“玫瑰”)地理解了。在映射作用下,源域和目标域Lakoff把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细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其本质都是把那些较抽象的经验或事物,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通过映射而变成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来为人们所分析和研究。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由此,我们就可以对其描述、量化、剖析等。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古诗句中,“忧愁”是抽象的,这里隐喻成“江水”,那么就可以对抽象的“忧愁”进行量化和描述了。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比如,“辩论是战争”这一隐喻里,“战争”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与“辩论”一一对应。

方位隐喻不是一个概念构造另一个,而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比如,健康是上,生病则是下。

该研究就基于以上理论来对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进行解读。

2 感念隐喻下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整首诗歌看起来就像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邀请一位“女士”出游的意境,沿途经过了很多地方,即“学校”“丰收的庄稼地”和“落日”,最后来到一处“房子”面前,于是在“房子”里,“我”待了几个世纪之后突然意识到了,曾经的那辆马车其实带“我”获得了“永生”。这样的描写,虽然诗歌主旨是关于死亡,但丝毫没有死亡的那种阴森森和恐怖的感觉,而是让诗歌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从本体隐喻看,诗人把人类特性投射到非人类的实体中,抑或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实体化。诗中把死神比喻成为一位温和有礼的绅士,把人生的三个阶段即三个抽象概念:童年、青年与老年分别对应成了具体的事物“学校”“成熟的庄稼地”与“一座房子”(坟墓)。这些隐喻通过映射方式又构成一个独特的合成空间,见图1。

图1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实体隐喻的概念整合

从结构隐喻看,诗人把人生比喻成一种旅途,即:人生是旅途(Life is a journey.)——“旅途”是源域,而“人生”是目标域:旅途有起点、过程和终点;人生也是如此,从生到死也有一个过程。 “我”因为“死神”的文质彬彬的绅士风度而欣然接受了邀请,登上了马车,旅途经过“学校”“成熟的庄稼地”和“落日”,最后来到了一座“房子”面前。诗中结构隐喻体现如图2所示。

图2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的结构隐喻

自古以来,死亡的气氛总是阴森且凄清,但该诗歌一反常态,把死亡过程描绘成一次浪漫的旅行。这恰是方位隐喻中积极、向上的概念体现,通篇都是温情的笔调,更加深化主题。

3 结语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独特见解;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对其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研究从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对该诗进行一种新的解析,旨在把文学欣赏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也为语言学与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

猜你喜欢

源域等候死神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同里,等候千年的一场艳遇
等候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死神来了地球版
邸弋:创一番事业,用从死神刀下抢来的每一分钟
THREE BODY THE THIRD
此生等候,只为刹那回眸
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