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地方财政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分析
——基于湖北省1978~201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10-31汪宗顺

关键词:居民收入财政支出协整

汪宗顺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长江大学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434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了极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守民生底线,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1]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发展,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持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对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那么这种促进作用的显著程度以及地方财政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呢?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成效,并对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落实“精准扶贫”以及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地方财政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为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学者的研究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财政定位提升到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3]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发展的应有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孙伟增、王定云、郑思齐运用OLS估计和固定效应估计,分析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特别是教育支出的增加,会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郑舒文、杜兴端、陈成认为提高财政投入水平,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正向调节效应。[5]王胜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政府公共投入与人力资本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6]

(二)关于地方财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李超、商玉萍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细分为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认为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投资性财政支出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7]杨晶、邓大松、申云发现财政支农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较强的“涓流效应”,即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8]

(三)关于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邹晨、欧向军通过借鉴区域差异相关系数及其构成分解等相关数理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过程、空间结构和来源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工资性收入是影响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因素。[9]张翼运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研究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导致城镇居民职业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10]吕靖烨、宋佳文、文启湘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增多、营业面积增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不显著,而成交额的增大、摊位数的减少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分析湖北省财政支持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对于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全心全意地抓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与方法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地方财政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鉴于居民收入来源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地方财政支出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因此,笔者选择地方财政支出(记为LFE)作为指标来衡量地方财政,[12]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最能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记为URI)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记为RRI)作为指标来衡量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13]建立VAR 模型,研究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笔者对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LFE、LNURI、LNRRI,自然对数变换并不影响原始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时序图,见图1,从图1显示,三个变量都有较强的增长趋势,这表明三者都是非平稳序列。按照可得原则,笔者选取1978~2017年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其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国泰安数据库,采用Eviews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图1 LNLFE、LNRRI、LNURI的时序图

(二)计量方法选择

在式(1)中,yt为k 维内生变量向量;xt为d 维外生变量向量,p 是滞后阶数,n 是样本个数;A1∧Ap和B 分别是k×k,k×d 维带估计系数矩阵;是k 维随机干扰项,与内生变量yt及各滞后期不相关,借助VAR 进行时间数据建模与分析前,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满足构建VAR 模型的条件。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LNLFE、LNURI、LNRRI序列均属于时间序列的经济变量,而通常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大都具有不平稳的特征,图1也显示了该特征。因此,必须进行平稳性检测,以防“伪回归”现象发生。因此,笔者对序列LNLFE、LNURI、LNRRI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1。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LNLFE是平稳的,LNURI、LNRRI都是非平稳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序列DLNLFE、DLNRRI、DLNURI都拒绝原假设,均为平稳序列,即序列LNLFE、LNURI、LNRR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服从I(1)同阶单整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二)协整检验

鉴于时间序列LNLFE、LNURI、LNRRI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为检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并从长期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关联,采用Johansen检验对序列LNLFE、LNURI、LNRRI进行协整检验,在EViews8.0软件中Johansen协整检验具体是通过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进行判定的,笔者选择迹统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时间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是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LNLFE、LNURI、LNRRI三个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其协整方程其表达式为:

上述协整方程表明:LNLFE 和LNURI、LNRRI之间分别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在式(2)、式(3)中,具体而言,LNLFE 分别和LNURI、LNRRI有正向影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LNLFE、LNURI、LNRR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并且存在协整关系,然而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LNLFE、LNURI、LNRRI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判断地方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之间先后发生的关系,对三组时间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表3显示,地方财政支出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在5%的显著水平下,城镇居民收入是地方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即解释变量LNLFE和被解释变量LNURI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样,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地方财政支出是农村居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也是地方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即解释变量LNLFE 和被解释变量LNRRI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收入是推动地方财政支出的动因,地方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是推动彼此发展的动因。这是因为居民是地方消费的主体,居民收入增加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促进地方投资性财政支出增加,而农村居民收入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地方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救济的覆盖面与精准度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增加和优惠政策放宽等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赵家祥在《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这篇文章中,分析并融合了关于马克思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之关系的多种角度的理解,他的观点可以说涵盖了关于马克思自由劳动概念的多种理解路径。分析赵家祥的文章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自由王国这个主题进行聚焦,便于澄清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概念。赵家祥认为必然王国有两种含义,自由王国也有两种含义。在他看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既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人类实践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人类历史时期。

(四)VAR 模型分析

1.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将某一经济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进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是处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分析与预测的最有效方法。笔者采用VAR 模型对变量进行分析,由于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非常敏感,所以确定滞后期至关重要,AIC与SC和HQ 是常用的信息准则,其原则是选取最小值,也即是值越小表示选取的效果越强[14],见表4。

表4 VAR 模型滞后期选取结果

表4显示,2阶和3阶都有两个指标带*号,笔者选择较小阶数2阶为最优滞后阶数,效果比较明显,故确定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2,建立VAR(2)模型,在最佳滞后期确定后,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2.模型有效性检验

采用AR 多项式特征根判断模型的有效性,见图2。由AR 根图可知VAR 模型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均在单位圆内,模型模拟十分接近真实,模型有效。它为下一步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提供了前提。得到VAR(2)模型估计结果的矩阵形式:

图2 AR 根图

VAR 模 型实证 通过 了F 检 验、T 检 验、AIC 和SC检验,LNURI、LNRRI、LNLFE 方程 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98759、0.996940、0.998243。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以上,远高于经验值0.8,模型拟合效果最优,结果稳定。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产生影响的程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可以将VAR 模型系统内一个变量的方差分解到各个扰动项上,以解释各个扰动项因素对VAR模型内各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LNLFE、自身的冲击对LNURI变动的贡献,LNLFE、自身的冲击对LNRRI变动的贡献,见图3、图4,图中,横坐标为滞后期数(年),纵坐标为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的贡献率(%)。

图3 LNLFE对LNURI的贡献率

图4 LNLFE对LNRRI的贡献率

LNLFE 对LNURI和LNRRI都有较大的贡献。图3显示,对LNURI的分解来看,在前9 期,LNLFE 对LNURI 的贡献快速增大,第一期为0%,到了第9期达到了17%,并且之后的各期稳定在17%之上,即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在17%以上。图4显示,对LNRRI的分解来看,前4期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较小,保持在3%以下,前两期几乎为0,但是从5期开始贡献率保持快速增长,在第10 期就达到了18%,在12期后稳定在21%之上,即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的贡献率在21%以上。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的贡献率逐渐增大且最终保持稳定,而且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最终贡献率大于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

(六)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反应。图中纵轴代表响应数值,横轴代表不同的年份变化,实线显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变化曲线,虚线显示上下两个标准差波动的范围,变化的时间设定为20年,具体见图5、图6。

图5 LNURI对LNLFE的响应

图6 LNRRI对LNLFE的响应

图5显示,当LNLFE 受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对LNURI的影响在本期没有反应,脉冲响应值为0,随着其脉冲响应值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并在第7期达到最大,最大值为0.043。从第8期开始脉冲响应值保持稳定的正脉冲响应值。这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有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具有持久性,即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有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其他投资性支出,会推动城镇化发展,为城镇居民带来更充分的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图6显示,当LNLFE 受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对LNRRI的影响在本期为0,在第2期为-0.006,在第3期转为正值且快速增加,在第7期达到最大为0.042。在第9期之后,脉冲响应值小幅度减小,并最终稳定在第10期的0.037附近。这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即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有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地方保障性财政支出的增加会较强地促进地方政府实施强民、惠民政策,如农产品补贴和技术扶持等,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第一,地方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变量时序图显示,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三者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三者均为非平稳序列,序列一阶差分单整后,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地方财政支出分别与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即长期正向协整关系。

第二,地方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互为Granger原因,城镇居民收入是地方财政支出的单向Granger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地方财政支出与城镇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城镇居民收入是地方财政支出的单向Granger原因,地方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地方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可以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的正向互动关系。

第三,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有持久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大于对城镇居民收入。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地方财政支出的投入,居民收入脉冲响应值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并最终保持稳定,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在第7期达到最大,分别在第8期和第10期达到稳定。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受到冲击后会对居民收入产生正向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性,虽然后期会有轻微的下降,但一直保持为正向,即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较大的贡献,分别达到17%和21%以上,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最终贡献率大于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财政支持“三农”的精准性。财政支农不仅要强而且要准,否则财政支农的重拳只能捶在软棉花上,对于农村地区,应该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利,完善农民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农村地区分摊风险的机制,鼓励农村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对于农业,必须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费用,农业保险和支持性农业补贴;对于农民,要进一步投入财政资金,建立健全农民扶持制度,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开放40年来,地方财政对居民收入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不能盲目地增加财政支出,应该寻找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使得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的效率最大化。应当保持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取向不变,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向城镇地区的倾斜,增加农村投资性财政支出,改善当地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农村地区,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三,加强财政支出监督。随着财政支出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资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资金的有效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相关资金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遏制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和虚报冒领,确保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安全有序。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财政支出协整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