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设计与应用
2019-10-31陈帮强梁碧波左清秋
陈帮强 梁碧波 左清秋
(1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中学 贵州遵义 5630002贵州省遵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贵州遵义 563000)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介绍了动物标志重捕法探究种群密度。该方法是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动物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讲清楚、讲透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标记与捕获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本研究利用生活材料设计了动物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方案,通过教学应用,发现使用效果良好。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材料 塑料瓶(口径10cm 左右)、2种颜色的塑料球(直径为0.5cm)、玻璃珠(直径1.5cm)、保鲜袋。
1.2 实验用具 钉子、剪刀、锤子、木板。
1.3 模型制作
1)将带盖的塑料瓶瓶盖放在小木板上,用钉子打上5个均匀分布小眼,再用剪刀打磨至直径0.7cm 的小孔。
2)用保鲜袋袋口垫在瓶盖内侧边缘。
3)在塑料瓶中放入300粒同一颜色的塑料球,代表需要调查的动物种群,同时放入20粒玻璃珠,代表生活同一区域的其他动物种群,这样更能体现模拟自然环境中同一区域有不同的动物种群,更体现了模拟的真实性。
4)将瓶盖盖在瓶口上(图1)。
图1
1.4 模拟步骤
1)将模型倒置并剧烈摇瓶10s 后停止,瓶身正置,拧松瓶盖,取出保鲜袋中的塑料球,并统计数目。
2)将另外颜色的塑料球等量放入塑料瓶中,代表第1次捕获后标记的动物个体(图2)。
图2
3)盖上瓶盖,再将模型倒置并剧烈摇瓶10s 后停止,瓶身正置,拧松瓶盖,取出保鲜袋中的塑料球,统计总塑料球和被标记的塑料球数(图3)。
图3
4)计算:模拟动物数(塑料球数)=(第1次捕获塑料球数×第2次捕获塑料球数)÷(第2次捕获中标记的塑料球数)。
2 模拟应用
在塑料瓶中放300粒绿色塑料球,放入20粒玻璃珠,重复5轮,其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5轮的实验中,理论值与实际值的比值大于95%,小于105%,误差百分比绝对值小于5%,充分说明此模拟方案的模拟估算值是非常可靠的。
表1 不同绿色塑料球数模拟实验中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统计
3 应用反思
1)该实验模型制作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安全,结果可靠。只需教师提前讲解和布置,学生即可在家中或学校独立完成实验,因此这一方案有很好的实用性。
2)利用该模拟模型,学生还可以进行延伸性探究性学习。如果塑料球数量一定时,将摇瓶时间作为自变量,捕获塑料球数量为因变量,这样可以探究摇瓶时间与误差值的关系;如果摇瓶时间为一定时,将塑料球数量作为自变量,捕获塑料球数量为因变量,这样可以探究瓶中塑料球数与误差值的关系; 如果将不同的瓶盖小孔大小或多少为自变量,捕获塑料球数量为因变量,这样可以探究重捕区域大小或重捕区域多少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3)也可以放在瓶子里摇匀后用手抓,这样抓上去更像捕捉,将抓出来的塑料球用记号笔标记后再放回去,让学生觉得更像标记,然后摇匀后重新抓。
致谢:感谢毛亚飞博士(就读于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对本文的建议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