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时期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

2019-10-31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周科南胡艳华金朔慧

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矿产浙江省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周科南 胡艳华 金朔慧

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地质调查发展曲折前行,艰苦卓绝。本文以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所藏原始档案、民国时期文献资料、相关口述史为基础,对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当时的发展历程,能感受老一辈地质专家们那种励精图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在以后的地质调查事业上谱写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一、民国之前的浙江省地质调查

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始于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与西方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人陆续来到中国,以探险之名,开始对浙江省的地质展开调查和资源勘探。浙江省作为沿海省份具有地理优势,加之宁波成为通商口岸,吸引了一些西方地质学者。1868 年,德国人李希霍芬从上海出发,经海路抵达宁波,重点考察舟山群岛,此后几年中,更是数次来到浙江省调查,剖视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的自然条件。

这一时期,不少国人对外国人考察中国地质的现象表示担忧,感慨中国无人研究本国之地质。时在东京学习地质学的鲁迅先生(周树人)也曾发文,大力呼吁中国培养地质学者对中国地质进行考察研究。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他以“索子”为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地质略论》的文章,他指出:“……吾浙矿产本逊他省,复以外强入室,罗掘一空,工商诸业遂难优胜,于是失败迭来,日趋贫病。呜呼!浙人而不甘分致找之谤也其不可谋所以挽救之者呼。”

然而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经济上的落后,整个地质学科的发展相对曲折。在如此大背景之下,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经历了较多波折,但是总体上还是一个曲线上升的状态。

二、初步发展阶段(1911—1924 年)

作为近代发展工农业的基础性学科,地质学在民国时期成为近代较早完成学术建制的一门自然科学。民国初的十多年,随着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的归国以及现代矿物学、地质学书籍的译介,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地质调查和勘探,浙江省的地质调查也随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一)个人勘察

这一时期,有部分地质学者开始对浙江地质进行调查,但是调查成果并不多。例如1911 年(宣统三年),东京帝国大学地质学专业的章鸿钊在完成学校课程后回国探亲,于杭州勘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撰写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质论文《浙江杭属一带地质》。

当时也有部分日本学者前往浙江省。根据朱庭祜先生晚年的记述,1916 年前后,日本东京地学协会常到浙江省钱塘江流域及沿海各处,搜集动植物、矿物等标本,带回日本研究。

(二)中央地质调查所师生调查

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成立与办学,间接促进了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的展开。1913 年,中央地质研究所成立,意在“以中国之人,入中国之校,从中国之师,以研究中国之地质”,研究所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地质教育机构。在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的带领下,研究所培养了谢家荣、叶良辅、王竹泉、谭锡畴、李学清、朱庭祜等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研究所注重培养学生的野外地质考察能力,三年中,师生经常去京郊、河北、山东、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进行地质调查,并撰写实习报告。其中,周赞衡、卢祖阴、李学清在浙江省展开调查,发表《浙江西湖附近地质报告》等著述。

1916 年,地质研究所第一批学生毕业,进入研究所工作,成为当时研究中国地质的中坚力量,这批地质学者开始对浙江省的地质进行初步调查。1917 年,叶良辅考察浙江省长兴县的煤矿、铁矿,以及汤溪、诸暨一带的铅锌矿,而后还对浙江省中生代火山岩作了初步分类(1919年)。

可以看出,自民国初年始,中国有了一批自己的地质工作者,结束了中国地质情况主要由国外学者调查和论述的局面。同时,中国地质学者对浙江省的实地调查也逐步增多。但是这段时间,来浙江省调查的大多为北平的地质调查所师生以及其它个人的地质考察,浙江省本身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地质人员展开调查,因此这些调查工作在区域上零星分散,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地质研究体系,整体较为薄弱。

三、快速发展阶段(1924—1937 年)

1924 年至1937 年之间,浙江省的地质调查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得益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政策。1927 年4 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国民政府逐渐重视近代科学,颁布了一批科技政策,对科学事业进行大力扶持和投入。

“工业之源泉,如铁、铜、铝、石料、黏土等项,动力之源泉,如煤、石油、水力等,莫不赋生地内,而与地质学有密切之关系” ,地质对于经济工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32 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促进国防经济建设,在南京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翁文灏、丁文江等地质专家皆参与其中,拟对全国资源及工业展开调查分析。就地质调查而言,国民政府在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了助力,推动了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展开,浙江亦受益其中。

(一)设立省内独立机构展开调查

1923 年,农商部发布《各省调查地质办法大纲》,要求各省建立地质调查所调查本省矿物矿床及矿产。1924年春,浙江省实业厅制定《调查地质办事规则》,成立地质调查办事处,任孙海环为主任,朱庭祜为技师,盛莘夫为助理,浙江省内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至此,浙江省开始具有地质机构,独立开展地质调查。

根据朱庭祜先生的口述,当时地质调查办事处首先调查了杭州西湖周边地质,并将飞来峰一代的石灰岩称为“飞来峰层”。后沿着李希霍芬在上世纪来浙调查时的路线,由杭州经富阳、桐庐至天目山,研究浙江省西部地质,后又从东天目山经临安、余杭、富阳,研究浙西地层的分布和构造情况。沿途还勘探了富阳铜铃山铅锌矿、昌化康山朱砂矿、昌化倒石坞金砂矿等。1924 年8 月,地质调查办事处根据这些野外调查,编写地质汇报并出版《调查浙江地质简报》。从调查范围上看,当时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钱塘江以北区域。

至1927 年,浙江省政府通过决议,浙江省政府建设厅下正式成立浙江省矿产调查委员会。次年(1928年)设立浙江省建设厅矿产调查所,配备化验室,开始有序开展全省矿产资源和地下水的调查。调查所的朱庭祜对武康、建德的地下水进行调查,著有《武康、建德两县地下水之调查》(1934 年)。盛莘夫则是对钱塘江上游的煤矿进行勘探,在《钱塘江上游煤矿》(1936 年)一文中,对含煤地层的时代、层位、地理分布进行论述。

▲《调查浙江地质简报》

1932 年,浙江省建设厅矿产调查所更名为矿产事务所,以调查矿物为要务,次年(1933 年)李陶著《浙江省矿产调查表》,对金属类与非金属类矿产进行论述。此时矿产调查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为发展杭江铁路,李陶、金维楷沿着铁路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萧山、诸暨、金华、江山等10 多个县,观察的矿产地达80 多处,汇编成《浙江省杭江铁路萧山、兰溪段沿线之地质矿产》等成果,为铁路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力

国民政府对于近代科技的支持,推动了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成立。地质研究所在20 世纪20—30 年代组织了大批人力对中国的古生物、岩石、地质构造等进行了调查,并发表相应论著。这也推动了浙江省地质调查的发展,对浙江省矿产研究工作起了先导作用。

研究所的叶良辅对浙江地区进行了诸多地质调查,实地勘探平阳明矾石、青田印章石、浙江省沿海火成岩、东南沿海流纹岩等;孟宪民则对浙东的绍兴、诸暨、萧山、嵊县等处的地质进行勘察,并对璜山附近铅锌矿的成因进行探究;舒文博调查杭县、富阳、新登、余杭、临安、於潜、昌化等地,创志留系唐家坞砂岩;谢家荣、计荣森调查长兴煤田构造,探讨煤系砂岩中见到的油苗;许杰等在安吉、临安一代发现志留系的存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诸多调查与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对浙江省矿产、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研究。

总体而言,在1924—1937 年之间,由于国防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更好发掘全国的资源及工业,政府支持地质调查事业,浙江省内的地质调查工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成果颇丰。一是设立了地质调查办事处、矿产调查委员会、矿产调查所等省级地质调查机构,可以独立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为研究浙江省的地质奠定了基础。二是在省内地矿机构以及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地质调查逐步深入:调查区域从浙西、浙北扩大到浙东、浙南;调查内容更为详细,综合地层、构造、矿产等研究,并着重对矿产的成因、产量、经济价值进行探讨。

四、抗战停滞阶段(1937—1946 年)

截至1937 年,浙江省的地质调查机构已经积累了诸多矿产地质资料,全省矿产报告多有编著,例如《浙江之矿产》(朱庭祜、郝颐寿)、《浙江矿产志》(施昕更)等,综合论述浙江省内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分布、矿区地质、矿物成分、储量和开采情况。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重创。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要求,战时地质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的勘探上,政府集中力量在甘肃、云南、广西、新疆等后方省份的调查与石油、煤矿及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开发。由于调查重心的转移,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暂时中断,加之1937 年浙大被迫西迁,带走浙大史地系大部分的地质学者,包括朱庭祜、叶良辅等人,这对于当时省内的地质调查工作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社会环境的动荡、学术研究力量的缺失,导致在抗战时期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整体处于停滞阶段。

抗战爆发,浙江省被日寇占领。为掠夺资源,不少日本学者对浙江省的地质资源展开调查,而国人调查甚少。1937 年至1945 年之间,日本学者福岛时雄、植三次郎、土田安、小林治夫、别所文吉等,对浙江省的地质矿产资源进行考察,例如余杭锰矿、长兴煤田、杭州白岩山铁矿、武义萤石、武康铜官山铜矿、乌灶炭田等。对于调查所得的信息,这些日本学者均撰写相应的日文调查报告。

五、抗战胜利后恢复阶段(1946—1949 年)

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由于抗日战争暂时陷于停止,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恢复。这一时期,浙江省的地质工作主要以矿产调查为主。

1947 年,李璞对武义、永康萤石做专题调查,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矿床规模、矿石储量做了研究,分析了萤石矿的开采状况、用途及发展。1948 年,刘国昌等对江山南乡至政棠一代的二叠纪礼贤煤做了调查,估算了煤矿储量。1949 年,赵家骧等调查了江山萤石矿和绍兴漓渚铁矿,证实其储量,呼吁深入开发。

六、外部机制对于地质调查的影响

纵观民国时期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其受到明显的外部机制的影响。苏联科学史家格森曾言:任何学科纲领都是由一个时代的经济任务和技术任务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都在影响着一个学科的发展道路。

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只是一个缩影,其起步、发展、停滞、恢复,都处于整个民国大环境下。而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整个中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战争、工业、国防经济建设等外力的作用。

清末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有识之士倡导实用科学,以期对国家有速效的真实贡献,作为实用学科之一的地质学,从一开始便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加之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煤、铁等资源,中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此情况下开始起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各项政策推动科学和技术进入黄金时期,地质学以应用研究为主,地质调查致力于发掘各类矿产,为国家提供能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抗日战争则严重干扰了这一进程,地质调查转向西南各省的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皆与抗战建国相关……外部机制对民国时期的地质调查起到了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这也构成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地质调查方向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亦使得民国时期的地质调查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与社会性。

猜你喜欢

矿产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一)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