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趋向补语“出来”“起来”引申义的认知考察
2019-10-31俞羚
俞 羚
引言
汉语的趋向补语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不多,由趋向动词充任,以“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置于动词后作补语的叫做“简单趋向补语”,把“上、下、进、出、回、过、起”和“来、去”联合放在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之后的叫做“复合趋向补语”。
通过对现实语料的考察得知,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运用广泛。其中,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数目繁多、意义虚化,已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这也受到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重视,《大纲》在四级中提出了复合趋向补语的学习要求,五级中则出现了学习趋向补语抽象用法的要求。
更早地,语法学界就对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投入了关注,像早期的范继淹(1963)、杨石泉(1986)、杉村博文(1983)、刘月华(1998)等,从大的方面对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和意义提出探讨,也有专注理据研究的;随后,对外汉语教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关于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引申意义习得问题的研究增多,其中,习得顺序的研究居多,如徐丽(2007)、李恒敏等(2013),李恒敏一文倡导关注趋向补语本身并考察其认知理据,可见学界对于趋向补语本身的研究和理据的考察不足,虽也有高顺全(2005)对趋向补语的语义解释、张幼冬(2010)对“过来”、“过去”引申义的个案语义分析,但总体来看,有这样几个问题:一、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的研究中,语义研究的数量较少;二、在现有的语义研究中,引申义的释义不全面、不规范。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凭借语言学理论的支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引申义给出系统科学的解释。在众多语言学流派中,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解释的、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其中的意象图式和隐喻认知模式都可用于引申义的研究。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中检索而得的语料,对复合趋向补语“出来”、“起来”的引申义作专门的分析,通过对这二者引申义的认知考察,尝试探索复合趋向补语语义解释的新方法。
一、 “出来”
从复合趋向补语的构成来看,“来”和“去”对引申义的影响重大,由于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考察对象都由“来”构成,在此对“来”的释义做一些说明。词典上对“来”的解释,无外乎“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往’、‘去’相对”这几种。《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来”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而从“来”构成的复合趋向补语来看,“来”的释义空间变大了,如“起来”,再用“朝着说话人所在地”作解释就行不通了,当然不排除受“起”的影响,然而为了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本文更倾向于“来”是表示动作变化朝着说话人所选择的参照点。
高顺全(2005)认为“出”和“进”是人类对立体空间——容器的认知,本文沿用这一观点来讨论“出”。在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分类中,实体隐喻是其中一种,而实体隐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源自人体,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是一个容器。回归到对“出来”的分析,由于“出”是空间位移动词,是人类对立体空间容器的认知,“来”表示动作变化行径的参照点,所以“出来”的引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和空间意义、容器有关(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容器)。
那么“出来”到底有多少用法呢?本文在CCL上进行了检索,并将“出来”的用法大致梳理如下:(以下是抽取而得的与“出来”相搭配的动词/形容词,完整的形式为“X出来”)
A.具体容器:伸、借、走、吐、生、盗、腾、找、拿、揪、读、说、念、背、讲;
B.感情容器:发泄、爆发;
C.思维容器:推论、抽象、引申、提炼、悟、想、回忆、认;
D.处境容器:解放、拯救、挣扎;
E.关系容器:退、跳、分离、选拔、取、独立、突出、多、高;
F.未知容器:创造、发明、生产、设计、写、画、剪、刻、显示、披露、公布。
由梳理而知,汉语中对“出来”的认知广泛用到了容器隐喻,由最初的人体容器投射隐喻人体之外的空间容器,再由空间容器隐喻抽象容器。就比如,吃进身体的食物可以“吐出来”,这是食物与人体容器的分离;这种认知投射到空间容器,我们可以说,“小明刚从房间走出来”,完成了人与空间容器房间的分离;也可以说,“他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了”,此处空间隐喻又产生了一次投射。对于抽象容器的隐喻有利于表达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思维、情绪、处境等等,这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当人们遇到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时,会将这些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等,这便是实体隐喻的产生缘由。
此外,“出来”所联系的抽象容器还可以细分,人们或悲伤或愤怒的各种情绪可以“发泄出来”,结论可以“推论出来”, 逆境可以“解脱出来”,人才可以“选拔出来”,新事物可以“发明出来”,它们分别对应感情容器、思维容器、处境容器、关系容器和未知容器。感情容器即指情感、心理因素的集结,出容器的是经由交际、社会环境等因素产生的或正或负的情绪和情感。思维容器则可以看作是“思维加工厂”,从中脱离出来的事物是由思维容器加工之后的成果和结晶。处境容器,顾名思义,是社会处境的集结,多为逆境、困境等不如意的处境。关系容器和未知容器从字面上看较难理解,关系容器即指容器内部的成员皆由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结,它们或是一个团体/群体,或是两个/多个可比较的事物,从关系容器中脱离的结果是——脱离物的地位变清晰或具有了明显特征,“选拔出来”的成员与其他成员不同,受到更多的关注,“高出来许多”的成员则比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特征;未知容器指的是人们未知的领域,事物从未知领域脱离出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样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可以被“发明出来”了,因为它进入了人们已知的视野,从未知容器里脱离了出来。
总的来说,本文从具体容器和抽象容器两个角度对“出来”进行了认知,具体容器既有身体容器,也有空间容器,抽象容器则细分为感情容器、思维容器、处境容器、关系容器和未知容器,除身体容器外,其余容器隐喻皆对“出来”的引申义有影响,这种引申意义可以概括为表示结果或状态:目标物的凝练、诞生、突出、解脱或释放。例如:
①不用我告诉你,这个答案你可以自己推论出来。(凝练)
②1946年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诞生)
③实验班的孩子是从全区400多名一流的应试者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突出)
④美国开始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挣扎出来。(解脱)
⑤最终,他忍无可忍,积压已久的怒火爆发了出来。(释放)
二、“起来”
针对“起来”的认知解释,同样先从“起”和“来”说起,“起”多被解释成“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 表示动作或状态开始从静止到运动变化,“来” 则表示动作变化朝着说话人所选择的参照点,相对于“出来”的容器图式,“起来”主要依靠上---下图式来解释。
(图1:上---下图式)
上---下图式是一种表示移动的意象图式,是脱离了具体、丰富的形象,只包含少数构成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人类最开始由自身的“上下”移动获得启发,并给生活中遇到的具有“上下”特征的活动以连贯、意义和组织结构,即意象图式,图式形成以后,又用来组织新的经验,而当人类有了抽象概念的需求时,还能够将空间图式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用来组织这些抽象概念。
“起来”在汉语中的用法多样,经CCL检索,将结果梳理如下:(以下是抽取而得的与“起来”相搭配的动词/形容词,完整的形式为“X起来”)
A.趋向意义:站、吊、挺、竖、爬、捡、坐、握、翘、飞
B.引申意义:
a.1—N:发展、(心理)膨胀、丰富、成长、频繁、发达、壮大、冷、红、多
b.N—1:团结、围、合并、串、搜集、连贯、收、编排
看、听、说、比、讲、对立、等同
C.静—动:运用、使用、活动、行动、争吵、惊叫
(心理)犹豫、紧张、不安
D.其他:藏、躲
“起来”的趋向意义是物理位置从低到高的改变,如“把东西吊起来”“他站了起来”,这种“上下”位置的改变是空间中看得见的移动活动,可以用简画的上—下图式表示,如图1。由于意象图式都是抽象的结构,所以适用于多种经验,对上—下图式做进一步的分析,则有利于探索引申意义的来源,如“上下”活动是在空间中进行的吗?移动的方向有什么特性?移动前后活动物有没有变化?
首先,“起来”的大部分引申意义,都是呈现“向上”态势的,这其中包含程度的加深,数量的增多,次数的增加,势力的扩张,由分散到集中等等,本文自拟“1—N”式和“N—1”式对其进行形象的说明,如下图:
(图2:“1—N”式)
(图3:“N—1”式)
由图可见,两种图式都呈现“向上”的态势,只不过“1—N”式侧重于活动物的扩散、加深和强大,“N—1”则侧重于活动物的收归和集中,所以,“N—1”的图式下,存在着“团结、围、合并、串、搜集、连贯”一类的“收归”词,活动物的活动空间抽象化了,且在活动前后状态有了散乱到集中的变化。当然,“收归”还可以是思维层面的收归,在与“起来”相搭配的词中,存在“看、听、说、比、讲、对立、等同”等词,有些学者认为这样的搭配表示评价,如果附以一定的方向性,就是基于散乱的现实,提取出受主观影响的评价;而在“1—N”的图式下,存在着“发展、膨胀、丰富、冷”这一类词,活动物的活动空间同样是抽象化的,可以是事态、心理等等,而活动前后相比也有明显的改变,如加深了程度、增加了数量、扩张了势力等,其中,“冷”的运用很特殊,因为汉语中也有“热起来”, 似乎后者的运用更常见,但“冷起来”的存在也可谓合理,它能表示“冷”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冷”。 然而,“起来”的引申义却不局限于这两种图式,举个例子,“运用、使用”与“起来”的搭配就不具备“向上”的态势,本文将这类结构概括为静——动图式,因为它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只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由静向动的转变,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受“起”含义的影响,“起” 表示动作或状态开始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它关心的是变化点。至于最后一类词“藏、躲”,因为它们是瞬间动词,加在“起来”的后面,既表示开始,又表示完成(结果),本文暂时未能找到合适的意象图式来描写它。
综上,对“起来”的认知,主要依靠上——下图式,还有部分依赖静——动图式,剩余的如“藏起来、躲起来”等尚未寻得合适的图式来描述,上——下图式又可细分为“1—N”式和“N—1”式,归纳来看,“起来”的引申义可以概括为壮大,收归,由静趋动,瞬时完成。例如:
①经过锻炼,他逐渐强壮起来。(壮大)
②下点功夫,把这些材料编排起来。(收归)
③别光想想,赶快行动起来吧!(由静趋动)
④他躲起来了,谁都找不到。(瞬时完成)
结论
本文从隐喻、意象图式的角度考察复合趋向补语“出来”和“起来”的引申义,着重对它们本身的语义考察,试图用容器隐喻、上——下图式涵盖这两个趋向补语的所有用法,然而,受理论知识不足、研究水平粗浅等因素所限,此次研究只能作一次尝试,尚有漏洞需要填补;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现结构的影响无处不在,抛却词语搭配,抛却对句子整体意义的理解,考察而得的语义总是不完备的。针对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还有待更深入、更富新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