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的家国关系

2019-10-30邓星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摘要:中国文化里的家国一体观由来已久,家国之间共生共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志士的终生诉求,历史长河里的战争烽火让无数人领略了家国的紧密关系,家国情怀的渊源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纷呈。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一体;相生相亡

《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2019年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凭借出色的特技制作和有深意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征服观众,取得可观的票房。观众和业界对此片评价甚高,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并一致认定此片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在中国市场备受赞誉的佳片,其故事情节却在国外观众那里备受质疑,很多外国观众不明白为何在地球遭受危机之际,作为拯救者的英雄要带着所有人一起逃离?毕竟,在西方人熟悉的那些好莱坞模式英雄史诗片里,英雄大部分都是孤军奋战,未曾出现过这种中国式的集体逃难。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恰恰就是中国民众深藏于血肉中的家国情怀。

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原因,曾引发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令晋朝实力巨损,北方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腹地洛阳,史称五胡乱华。为躲避战乱,中原汉族的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据《晋书·王导传》所说:“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南迁汉人的数量十分之大,按《宋书·州郡志》所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户数达18万,人口为96万。而刘宋全境编户人口为540万,这样从北方南迁的侨民,占了人口的约六分之一。第二次的大迁徙因安史之乱而起。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由此而带来的藩镇割据的争斗,又让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混乱状态,大量中原居民为逃避战火选择集体迁徙。第三次则是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多达500万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事件,皆因战乱而起,凭个体的微弱之力想在乱世立足谈何容易。宁为太平犬的乱世人,纷纷跟随中央政权集体逃难,家国就这样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僚和士大夫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与之相对应的家国情怀则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长达两千余年,那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一)家国情怀的渊源与内涵

家国情怀的渊源出自“家国一体”思想,最早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但其渊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实行论功行赏,开创了分封制度。具体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1)“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2)无论是宗室还是功臣,周天子都划给他们一块地盘,让他们在各自的诸侯国享受做国君的滋味,又共同拥护周王的权威。所谓诸侯,很多与周天子同姓,有血缘之亲;非族中之人,则多迎娶姬姓女子,用姻亲的方式将彼此关系亲密化。与此同时,强调宗庙祭祀制度,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于是上至周天子,下到卿大夫,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密切相连。此时的家国关系颇难分舍。因为作为政治组织的国是以血缘和姻亲连接的,整个社会也都靠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划定等级、确定权利和义务。后世的“家国一体”思想就源于这种家国治理模式。可是,随着周王朝的衰落,礼崩乐坏,曾经一片祥和的美好世界被徹底粉碎。怀念西周盛世的孔子致力于按理想中的周礼重建社会道德规范,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家国一体”思想的系统阐述也源自于此。孔子学说特别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

家庭关系里讲究孝悌,但在孔子学说里直接把传播孝悌之举视为政治策略,《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道:“《书》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句话是说,一个人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良好家庭风气传递到社会上去,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风气,这种影响社会的行为就是一种政治作为。孔子在《孝经》中还提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孔子的“家国一体”思想在其门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强调。

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小到家,大到国,忠孝实质相同。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里也同样强调:“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家国关系的实质在本质上如出一辙。孝是基础,忠是升华。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荀子曰:“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家”是“国”之本,“家国一体”的理念逐渐明晰。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里,对“家国一体”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有清晰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

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国家在容量上看起来差异巨大,却借由修身之法实现齐家,最后达到平天下的高度,成功将个体与集体完美融合。《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即从亲情的角度指出“仁”的社会内涵,爱人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处理好家庭关系。家是国之本,治国必须齐家,因为“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7)。所以,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引用《桃夭》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此句也一语道破家国关系的密切。《诗集传》卷七中记载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家国关系的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

再次表明家庭关系是国家关系的基础。

(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具体体现

“家国—体”思想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古代君臣在谈论国家方针政策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唐太宗在为太子选辅佐官时就说:‘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中唐左补阙卢履冰与皇帝论礼时也说:‘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伏惟陛下正持家国,孝治天下。宋徽宗强调:‘内外家国,理当一体,则有条而不紊。明太祖朱元璋则告诫理财诸臣曰:‘理财要当视国如家,君民即父子也。子衣食不给,而父独能稻锦乎?”(8)这些政治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个人、家庭与国家融合成浓浓的家国情怀。

家是国的基础。《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的治理之道可以简化为家庭的治家之道。如舜能被尧选为继承人,就是因其孝心可嘉,感动了无数人。舜在家庭里的处境极其凄惨,《尚书·尧典》说:“瞽子,父顽,母嚚,傲”。在这样的家庭里,舜不仅不曾感受过温暖,还经常遭遇来自父亲、后母和弟弟的折磨,即便处境艰难至此,舜的孝心也从未动摇,最终,他用孝心感动了家人,也感动了天下。百善孝为先。有孝心者利于齐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齐家者利于治国。

民为国想,国也需反馈于民。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有爱民之心,则国易昌盛,《晋纪总论》中有“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的朴素道理。《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里有云:“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恤民也”的明君,深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9)以及《后汉书·循吏传序》中所谓的“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理,为民操劳,创造出的太平盛世,深受百姓赞颂,国家强盛,百姓的家庭更益美满。

注释:

王云五主编,李宗桐注译:《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67页。

[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礼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4页。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

-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8页。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页。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页。

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作者简介:邓星(1982-)女,四川资阳人,研究生学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