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有效路径探究

2019-10-30苏成荣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教育现状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華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生活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提出有效路径,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外语专业大学生;教育现状;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代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一)中西文化结合,价值观多元化

外语专业大学生因专业特点,在大学期间接触西方文化机会较多。首先,从大学期间专业任课老师角度来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任课老师要么是外籍教师,要么是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外语专业老师,外语专业大学生间接接受着这些任课老师身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次,从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来看,外语专业大学生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必须要了解所学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在当前专业课程设置下,外语专业学生需要详细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1]除上课外,基于专业要求,外语专业学生基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外国文化;背外语短文、看外语电影、唱外文歌曲等。

青年大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极不稳定的时期,外语专业大学生相比其他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进而形成价值观多元化。

(二)女生多,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果明显

作为我国传统优势学科的外语专业,其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高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生源质量。从往年高校各专业录取最低分数可以看出,即使是外语专业的专科生源,其高考分数与本科生也没有太大差距,就山东某普通本科院校为例,2018年普通外语专业专科生录取最低分数仅比当地本科分数线低10分,更有相当一部分录取的专科生分数线高于本科线几十分以上,这些学生大多因对外语专业的热爱而独衷于此专业,宁可就读外语专业专科,也不选择其他专业本科。外语专业的高质量生源加女生多的双重优势,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性较强,在校期间学习效果十分明显。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外语学院学风往往一直走在学校各学院前列,得益于大学期间的优良学风,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相当比例的同学顺利考取事业编(教师编)或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

二、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多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

(一)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淡化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外语专业大学生大多为女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过程,并以取得优异专业学习成绩为学习目标,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更无法谈起。受专业影响,在平时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与西方文化接触较多,外语专业大学生不能深入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淡化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二)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受西方文化影响,部分外语专业大学生更多认同西方文化

当今大学生大多为“90后”“00后”,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点,他们大多个性鲜明,思想开放独立,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2]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契约精神和个人主义,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高校若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很容易被西方错误思想误导,导致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从而出现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

(三)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外语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缺位,当前高校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尚未列入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仅为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现实中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外语专业大学生人数较少;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校较少引进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老师,大多为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而这些兼任老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很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再次,担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任的高校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担任了纷繁复杂的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党建、就业指导、资助工作等,在众多工作中辅导员大多很难专心将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政治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高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同时包括学生的专业任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需要引进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专业的高政治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定期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人员和外语专业课老师进行传统文化专业的相关培训。外语专业大学生受自身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受专业课老师的影响较大,为此,高校教务部门应对专业课老师的授课内容提出要求,他们在传授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必须渗透政治素质教育,始终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必须走出外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关的误区。

(二)加强外语专业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

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强国新时代,肩负强国新使命。外语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特点,与外国文化接触较多,受外国思想影响较大,但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主力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全面了解我国历史、现有国情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主动学习中华最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心。[3]在理解和掌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学习运用西方文化,做到中西结合,全面发展。

(三)丰富“第二课堂”,营造高校传统文化浓厚氛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工程,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第二课堂”。高校“第二课堂”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主阵地,让青年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1.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与挚爱

在外語专业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过程中重视引导他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决不能崇洋媚外,而是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通过“第二课堂”组织专题教育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外语专业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类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热爱。

2.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新时代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女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广大女生好静,喜欢上网交流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建立中华传统文化APP 和微信公众号,[4]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并享受其中;充分抓住广大女生爱学习、看重学习成效的特点,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较好地运用到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成绩,充分调动外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主动性。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应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哲.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文化学刊,2015(8).

[2]戴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的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87(3):71-73.

[3]孙运增,王凯.浅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J].新西部,2017(33):143-144.

[4]郝朝娜,孙鹏帅,唐晓,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0):12-13.

作者简介:苏成荣(1981-),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8)的研究成果;2015年滨州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微创业理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BYJYYB20151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教育现状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