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革命:应对长期执政考验的中国智慧

2019-10-30刘彦昌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自我革命

刘彦昌

[摘 要]中国特殊国情和共产党的使命决定了勇于自我革命是破解长期执政环境考验的中国智慧;自我革命能否持续健康运行的关键在动力,如何有效激发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长期执政;自我革命;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4479(2019)05-0090-05

应对和破解长期执政的考验,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话题。其实,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之初就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点。纵观建国7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就是围绕破解长期执政考验而进行不断探索和持续提升的70年。从毛泽东“赶考”“两个务必”,到习近平“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探索和破解长期执政难题形成中国方案的持续努力,也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长期执政考验上的中国智慧。

一、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新模式

長期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贡献。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不懈奋斗,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当时社会上是有不同主张的。现代政党产生于西方,西方政党理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智慧结晶。通常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拿西方政党理论和实践作为参照和评判。新中国虽然也是政党政治,但却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政党政治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政治新路。新中国和现代政党发源地的西方截然不同,没有采用西方执政党与在野党竞争制约、定期轮替的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本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在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血雨腥风中建立的新中国,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而且在后来面对曲折和疑虑时还毫不动摇,一直牢牢坚持?其创立依据和政治定力既源于对政治文化的传承,更源于对国情、党情和使命的考量。

首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自信。这自信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把握。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治组织的比较优势。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把握社会发展方向,能够引领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能够随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形成适合时代特征、引领社会阔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共产党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p413)。中国共产党集合了当代中国绝大部分优秀分子,是中国人民中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的奉献者。二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宗旨上是立党为公,这使得任何企图谋取小集团和个人私利的想法在政治道德上都处于理亏、心虚的境地,任何企图谋取小集团和个人私利的行为都见不得光、上不了台面,永远处于违规背叛的阴暗角落。这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特别重要。虽然个别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发生各种脱离群众的腐败行为,但这是不符合党的宗旨的背叛,是党绝对不允许的,是党内健康力量坚决反对的。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这样一个立党为公的执政党,人民群众也拥护这样的政党长期执政。特别是新中国70年,中国政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为这种自信增添了底气。

其次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政党,但不是一般的政党,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应该实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的产生逻辑基础不同。西方产生于议会斗争的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是讨价还价、利益博弈的工具。加之西方的议会党,因为近代的先发优势,没有民族复兴的追求、没有未来新制度的目标追求。因此,不论哪个政党执政,都是为执政而执政。而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不是因派别利益而结成的政党,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不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产物,而是产生于中华民族危亡的特殊关头,从五四运动这个党成立的社会背景看,首先是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是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追求的新型政党,是使命党,有未来目标追求,是为了实现使命而执政的党。使命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提升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政党轮替,就会导致实现使命的进程随之中断、搁置,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因此,多党制和使命型政党难以匹配,无法保证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实行,只有保持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才能确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共理想信念的实现。

再次是支撑后发国家超越常规发展的迫切要求。被西方政党理论奉为圭臬的多党制,从已有的实践看,对先发国家是有效的。但照搬到后发的中国就不一定依然有效,甚至面对中国发展的要求还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备受欺凌的中国需要走新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先生老是侵略学生”。[2](p1470)新中国是后发国家,如果采取照搬照抄,只能跟在他们后面,永远不可能和其平起平坐,更不可能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中华民族是不甘于平庸、落后的民族,新中国建立后,超越常规发展、迅速迈入世界前列是国人的共识。要弯道超车就不能拘泥于常理,需要有新的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二是多党制不能满足后发国家最需要的效率。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制度,是和社会主义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相匹配的。和西方政党制度相比,这种政党制度“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效率是高的”。[3](p240)联系到当前正从“议会之母”衰落成“混乱之母”的英国多党制,更显建国之初中国政党制度选择的远见卓识。虽然,在这样的政党制度下会出现官僚主义、活力和弹性相对不足等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必须认识到,让有凝聚力又能干事的政党增加内部的宽松和民主,比让松散的政党组织凝聚起来解决重大问题,要相对容易得多。所以,“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与发展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比较优势”[4]。就这个意义上看,和西方的多党制相比我们的政党制度不仅是适合国情的,制度优势也是明显的。

二、以“自我革命”永葆执政党的生机活力

世上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政党制度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长期执政,一方面能够满足中国发展弯道超车的需要,适合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使命不中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回避不了中国历代执政者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寻找新路,有效防止精神懈怠、既得利益意识等问题。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70年的执政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解决这一历史困局的新思路,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性方法,这就是根据先进政党的性质和品格,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创新性地发展了当年毛泽东“窑洞对”提出的破解历史周期律的“新路”。

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破和立的有机统一,以破开始,以立收官,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通过立新来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讲到革命,人们通常会想到打碎、破坏,好像两者之间就是等号。其实革命的基本内涵是破旧立新,包括破和立紧密衔接的两个环节,其中破字当头,立是目标和落脚点,两者是统一的、持续的。这个统一点就党自身而言是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党的社会影响看就是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使执政党继续赢得民心。当然,革命首先是破,但不能认为革命就只是破,或者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如果对革命的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那结果就只能是半途而废。因为破不意味着一定就能立,这个立是一个比破更需要持续努力的复杂过程,需要深层的变革等作支撑。如果缺乏这个深层变革的支撑,革命的目的就还没有达到。这也是以暴烈行动为特征的政治革命通常不彻底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总失败的原因。执政党的自我革命,革除什么?既包括那些本来是适应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不适应的格局安排,更包括本来就是不当的,现在副作用发展得更严重的格局安排。在此基础上的立,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改造性的重塑,比如在党建方面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党规支撑等。

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坚持与否定的统一,否定不利于党长期执政的因素,通过自我否定使执政党处于主动地位、更加坚强有力。因此,自我否定,在否定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过程中,一定不能削弱党的领导,这是进行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明确坚持的一个原则。执政党的自我革命,不同于夺取政权时的暴力革命,是有序的革命。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革命既要防止力度不够,效能难于到位,更要避免力度过度,过犹不及。为此,执政党的自我革命,特别是革命动力的激发都应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能离开组织提倡自发,更不能搞抛开党委闹革命。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自我革命的失控和无序。关于这一点,我们党是有前车之鉴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十九大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相提并论,就包含这个指向。这也是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有序运行的重要组织保证。

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枪口对内的自我净化,通过惩邪扬正,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积极主动,勇于自我否定,不怕伤筋动骨,防止“被革命”。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长期执政,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积极的态度是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针对存在的腐滞机能,不是等到不能照旧持续下去的时候才被迫起来解决问题,而是主动起来和其作彻底的决裂。这和被迫起来闹革命相比,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政治自觉,是共产党人特有的斗争热情再现。正如习近平強调的:“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5](p39)二是解决彻底,不妥协。虽然执政党的自我革命不像政治革命那样暴烈,革命的主体和对象间也不似楚河汉界分明,甚至两者存于一体,但体现的革命精神却是一致的,就是不妥协的态度,同不健康倾向彻底决裂。在自我革命的语境下,没有博弈,不能投鼠忌器,要么达到目的,要么失败,所以,自我革命仍然需要有牺牲精神。这种对党内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的积极应对,反对时的坚决不妥协,是执政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支撑。

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常态性的革命,意味着持续进行、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提升。这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心态上不保守,思想理论上与时俱进,政治行为上遏制既得利益集团。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6] 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明确,“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动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把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一,长期坚持。这是就中国共产党而言的,但具体到每个具体的党员个体,又不能理想化,不能一概否定其个人利益。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个体的利益,就难免会走向保守、腐败。这就需要从思想上,持之以恒地坚决遏制既得利益意识,从制度上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既得利益意识变成现实。所以,执政党的自我革命不像暴力革命那样呈阶段性,而是持续进行的、是常态性质的革命。当然,这同当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同,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是周期性的过七八年再来一次的革命,也不同于托洛茨基的以社会革命为主题的、主要解决政治问题的“不断革命论”。特别是相比于推翻旧统治的暴力革命,执政党的自我革命具有深刻性,其实际效果特别扎实。就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改革的特征和效果。这对保持执政党的生机和活力更有成效。

三、把增强自我革命动力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自我革命比开创基业更难,难就难在动力的激活和保持上。能不能培育和保持强劲的自我革命动力,是新时代中国执政党建设的难点所在,更是关键所在。如果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因为是革敌人的命,是非常态的暴力斗争环境,革命的动力比较容易培育和激发。但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枪口对自己,又是持续漫长的常态环境,这革命动力的激发和维护就不是一般的难了。虽然我们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具有特有的优势,但要真正展开自我革命,仍然面临着激活和培育动力的问题。这也是党执政后党的建设需面对的长期性课题,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党建主题,形成了激活和培育自我革命动力的系统策略。

增强和保持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动力,可以从政党整体和党员干部个体两个层面着眼。

一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是先天就有的基因。为使自我革命的动力活跃起来我们党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其一是坚持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让自我革命的基因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品格,就是革命性。这种革命的对象,既包括异体,更包括自身,主要是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性这个基因保持住,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就能够从整体上拥有自我革命的动力。所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突出“马克思主义政党”[7](p46)这一建党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8](p50),强调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9]其二是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执政的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力量来源,人民的期盼给共产党人提出自我革命的要求,从深层激发自我革命的动力。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丝毫党派私利,能够“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10](p1004),这是自我革命的深层根据。为此,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基于人民的利益需求和变化,主动发起改革,并一直坚持改革路线。从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考察,人民立场对我们党自我革命动力的激发是卓有成效的。其三是利用国外的压力激发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压力会持续不断。在应对外来压力的同时,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主动审视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可把压力转变成自我革命的动力。比如“和平演变”“颜色革命”都会激发出我们党“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决心。苏联共产党因自身僵化、脱离群众而亡党亡国的教训,也可以用来警醒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

二是作为个体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激发其自我革命的动力,需要采取切实的举措。虽然共产党员本身也有自我革命的基因,但党员个体是复杂活跃的分子,会有各种复杂的动機考量,培育其自我革命的动力又非常重要,这关系着自我革命的运行和质量。为唤醒党员内心自我革命的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调初心和使命,强化政治定力,提升政治自觉,巩固政治自信,在激发党员参与自我革命、投身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方面效果明显。

实行党建责任制,自制压力,激发党员领导干部自我革命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抓党建方面,一直对各级党委有明确的要求,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11](p314),新时代习近平明确“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为提升党建工作的动力,习近平还提出了著名的“党建三问”,把政绩这个指挥棒用于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党建失责是最大的失责,其效果可谓振聋发聩。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出台,更把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失责必究落到了实处。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保证激发执政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自我革命的动力,从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看,这种动力已得到了切实增强。

发挥组织的作用,严格党内生活,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助力。对党员,我们党甫一执政就号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2](pp800-801)改革开放新时期,强调经常地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经常地整顿纪律,经常地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地处置不合格分子,经常地吸收优秀分子,经常地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进入新时代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入党时的初心,自觉同消极懈怠等划清界限,为执政党自我革命提供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特别是注意解决党组织的入口和出口问题,重视通过“吐故纳新”,唤起党员的革命热情,正如毛泽东指出:“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13](p436)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是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出台《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夯实党建领导责任,改变官员行使权力时的享受心态,让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14](p50)。这样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激发出支撑党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储殷,程雁婷.中国能够成功转型的三个关键原因[N].北京:北京日报,2019-03-1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6]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动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北京:人民日报,2017-02-14.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8-05-05.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9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
“自我革命”是一种政治勇气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G20的“中国智慧”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