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竹影,岁月无声
2019-10-30吕玉新
吕玉新
摘 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紫砂壶创作题材十分广泛,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可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以紫砂壶“绞竹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绞竹提梁;文化意境
茶可雅志,壶可载道,宜兴紫砂壶为茶而生,自诞生起就与悠久的茶文化血脉相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更是因文人雅士的参与而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紫砂壶制作工序繁琐、工艺精湛,历经拍泥片、围身筒、制嘴把、明针等几十道工序,又经过上千度的高温浴火重生,方才成型,实为难得。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紫砂壶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可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只要制壶艺人用一颗真诚质朴的心灵去领悟、去体会,将自己独到的思想和审美通过紫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将抽象的所思、所想化为具象的紫砂壶,必能让作品展现出沉稳深刻的内涵。紫砂壶“绞竹提梁”(见图1)以竹为题材进行创作,宜兴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便有“竹的海洋”之称,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像柔情似水的少女。竹在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春天,竹笋冒出尖尖的嫩芽破土而出,沐着微风、吻着清香,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生机;盛夏,竹叶葱郁,它们与烈风、阳光抗争,为人们提供阴凉之地;秋天,万物萧瑟、树叶变黄,竹子依然青翠,只为留住青春的风采;冬天,寒风凛冽,冰霜雨雪摧打着竹竿,竹子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韧劲。
欣赏紫砂壶“绞竹提梁”,此壶结合了光器和花器的造型特点,身筒以圆器为基本形制,壶身模仿老竹的造型制作,呈圆筒形,饱满敦厚,竹节线清晰有力,彰顯出竹子的苍劲之态;底部圈足,稳定端庄,曲线由圈足向上延伸,下腹过渡圆润、中腹劲直有力,至肩部内凹、转折明显,给人以瘦削而坚韧之感;壶口与圈足上下呼应、统一和谐;壶盖为压盖,与壶身通转流畅、完美契合,盖面圆润平整、自然灵动,与壶身合二为一,表现出充盈的张力和生命力;壶钮模仿竹根的造型制作,盘卧于壶盖中央,弯而不折,竹节线清晰,粗细变化均匀,彰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由壶钮向盖面贴塑竹叶,尖细的竹叶尽显清雅之态。壶流与壶身暗接,从壶身自然蓄势而出,仿若由三段竹节构成,转折有度、劲拔有力,显出向上伸展的生命力;提梁从两侧肩部直立而起,颇有坚贞正直之感,提梁于上方交汇相绞呈一体,仿若向上伸展的两根竹枝自然缠绕,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感,两侧竹节线相互对称,协调统一,清晰的竹节线彰显出坚强的生命力,提梁营造出优雅灵动的虚空间,中和了壶身的敦厚,虚实结合,十分精妙。此壶在设计上十分独到,推陈出新,提梁与壶钮形成大小两个重叠的虚空间,在美学上称为“洞中有洞”,给人以层次感和神秘感,一改传统提梁的模式,别有一番妙趣。整壶采用原矿紫泥制成,紫泥淡雅的色泽渲染出清新自然的氛围,奠定了整壶的基调,让人心生平静。
古人说:竹之为物,非草非木,人之精神道德也。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竹子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被制成竹篓、竹具、筷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竹简,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载体,为人们传播文化;箫笛,吹出优美动人的音乐,表达了多少文人的才情,少女的情思,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竹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节节向上、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品性淡泊、坚贞正直,为人喜爱,古人常自喻为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代时期的“竹溪六逸”等,在他们心中竹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理想人格的象征。竹子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山海经》中记载:“竹生花,其年便枯”,竹在生命的最后会留下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不同于樱花的短暂和年年盛开,竹坚守一生,在最后的时光才会释放自己的精华。竹是博大而精深的,竹文化滋润着整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给予中华民族以激励。
作品通过描摹刚劲瘦削的修竹,寓寄情感于“竹”,发人深思于“形”,感慨万千于“意”,将大度能容之特征,虚怀若谷之心境,虚心劲节之象征,君子所好之心态,毫无保留地谱写在竹型茗壶创作中,极其细腻地把“胸中丘壑”透彻见底地表现在竹型茗壶上,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给予作品高雅的艺术感,将竹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参 考 文 献
[1]李霞.悠悠杳杳颂竹韵,清清雅雅也凌风——紫砂“凌风劲竹提梁套组”创作漫谈[J].江苏陶瓷,2018(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