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佛文化的融合
2019-10-30郑求标
郑求标
摘 要 紫砂壶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给人以清幽空阔的意境,让人在一壶一茗间感受到自然的静谧,放下浮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本文以紫砂壶“六方心经”为例,浅谈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六方心经;佛文化;文化意境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让紫砂壶与佛文化有微妙的关联,与其正襟危坐、手持百卷经书而百思不得其解,不如放下经书,也放下烦恼,执壶喝一盏茶,自在地享受安静的时光,一切疑惑都在这样一壶茶中迎刃而解,心境豁然开朗。由此可见,用紫砂壶喝茶不仅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人们释惑答疑。紫砂壶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给人以清幽空阔的意境,让人在一壶一茗间感受到自然的静谧,放下浮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
1 紫砂壶“六方心经”的造型设计
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真正的艺术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潇洒的韵致。紫砂壶造型深受中国传统“天圆地方”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按照这一自然形态规则,紫砂壶大致可分为圆器和方器,极具自然韵律。其中,方器采用镶接身筒的方法成型,制作难度高于圆器,展现出简明利落、刚劲挺秀的特点,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别具一格,在不失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紫砂壶“六方心经”(见图1)壶身沿袭“半月壶”的形态韵律,将饱满的圆润半球状壶身改为六方形,六条棱线清晰有力,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显出刚柔并济的气度,使得身筒极具张力,匀挺周正,具有刚劲而不乏婉约的美感;底部采用榫足的式样撑起壶身,平添了几分挺拔之感,中和了壶身的敦厚;壶颈较短,简明利落,壶盖为压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完美契合,六方形壶盖六个棱角与壶身相呼应,盖面平整,给人以简明利落之感,盖面饰以与壶口外形相吻合的六方形块面状,从上往下俯视之,可见大大小小的六方形相互层叠,极具层次感和韵律感;壶钮为六方状扁柱钮,颇具庄重稳健的气质,整壶棱线以壶钮为中心往下延伸,上下贯通,形成层层呼应的统一感;一弯流从壶身自然胥出,粗壮浑厚,呈现上翘的弧度,柔顺有力,与呈上扬之势的圈把相辅相成,提携整壶的气势,流、把皆饰以棱线,既与壶身相互呼应、协调统一,又增加了流、把造型的刚劲感。紫砂壶“六方心经”整体造型明快挺秀、棱角清晰,极具阳刚之气,将方器的几何之美塑造得淋漓尽致。行话说,一方抵十圆,方器中角的处理是表现作品气度的首要因素,紫砂壶“六方心经”对钝角、大圆角的处理十分得当,灵动圆融,不虚浮、不僵滞,赏心悦目,十分难得,让人在刚劲高逸的气韵中感受到平静安详、静谧柔和的氛围,与《心经》的圣洁庄重相辅相成。
2 紫砂壶“六方心经”的文化意境
陶刻是紫砂壶重要的装饰技巧,陶刻以刀代笔,集金石书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增添了作品的人文气韵。紫砂壶“六方心经”块面简洁,为装饰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壶在身筒陶刻《心经》全篇,虽然耗时耗力,但升华了作品的主旨,为作品带来更多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壶以刚劲有力的行书字体陶刻《心经》,纵横有致、刀法连贯、一气呵成,字体沉稳有力,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极具书法的美感,让人心生平静。《心经》整篇篇幅虽短,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心经》是佛家的代表作,融合了佛家思想。首先,《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都是身外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唯有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我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會减少很多纷争,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其次,《心经》劝诫人们要心无挂碍地生活。时光转瞬即逝,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追忆往事是无用的,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因此,人生短暂,我们定要摆正心态,正确地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就会洋洋自得,甚至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在失意之时,也无需消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有的失去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只要坚持努力,所有的付出终有回报。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相遇和离别,若相遇就好好珍惜,无论是一起走一程,还是一起走一辈子;若离别就坦然放手,或许是他有自己更重要的路要走,又或许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不妨让一切随缘。
3 结 语
紫砂壶“六方心经”沉稳端庄的形象犹如佛陀端庄莲花,默念着“心经”,整壶将佛文化融于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露出“明心见性”的禅意,提升作品的文化意境。现代人一直在忙于追求物质生活,但人生总要忙闲得当,该忙碌的时候认真专注地工作,该放松的时候就好好享受柔软的时光。紫砂壶“六方心经”给人以一种过尽繁华之感,让人不知不觉沉静下来,偷得浮生日闲,享受悠然时光。
参 考 文 献
[1]张继彪.浅谈紫砂“禅心壶”的佛家思想[J].江苏陶瓷,2017(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