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肉鸽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2019-10-30李绿生
李绿生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漳州市的肉鸽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在2013年因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养殖量锐减。近年来,受环保整治及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很多生猪养殖户纷纷退养转行肉鸽饲养,但很多转行肉鸽养殖新手新引进的青年种鸽出现较高的病死率。基于此,针对临床诊治中常见的肉鸽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防治进行研究,结合这两种流行病简要论述,制订诊治策略,以期提升肉鸽的养殖成效。
关键词 肉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混合感染
中图分类号:S858.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83
近年来,受环保污染整治及非洲猪瘟影响,很多生猪养殖户纷纷退养,转向其他动物的养殖。肉鸽养殖作为一项短平快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在有肉鸽饲养历史的漳州市备受青睐。肉鸽养殖相对于生猪养殖投入更少,养殖新手在没积累饲养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引进后备青年鸽,往往造成较高的病死率。总结鸽场临床病例诊治情况可知,肉鸽的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是造成“断奶”青年鸽及乳鸽病死率高的主要诱因。为有效降低育成鸽高病死率,提高育成率及乳鸽出栏率,减少药品支出,积极研究综合防治方案已经成为肉鸽养殖的当务之急。
1 肉鸽念珠菌病及毛滴虫病概述
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或霉菌性口炎,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屬条件性致病菌,会附着于人体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上。在肉鸽养殖时,该类病菌导致的肉鸽疾病特别在春季梅雨季节对乳鸽及育成造成较大的损失[1]。
毛滴虫病则是由鸽毛滴虫寄生在鸽子的口腔、咽喉、食道、嗉囊中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诱因多是肉鸽食用了被毛滴虫原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成鸽可通过互相接吻或鸽乳哺育幼鸽把虫体直接传递给同伴或自己的后代。感染后可保持终生带虫,因此,几乎所有的鸽都是带虫者,导致鸽群发病率相当高。毛滴虫病主要分为口腔型、脐带型、内脏型三类。最为常见的是口腔型,病鸽会经常张口摇头,欲将阻塞口腔增生物甩出,同时病鸽两眼会出现潮湿流泪。病程较长病例引起病鸽嗉囊萎缩及食道膨大;如果将病鸽倒提,会有浅绿色或淡黄色黏液从口中流出。这类病症在转栏或应激时的青年鸽群及乳鸽中的发病率更高,而种鸽往往带菌,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只要控制得当,该病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 肉鸽毛滴虫及念珠菌病混合感染诊治的策略
2.1 肉鸽发病临床症状
患病的肉鸽多会出现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羽翼光泽度渐失,体型消瘦,乳鸽的生长明显延后,皮肤变得干燥色泽黯淡无光,乳鸽屠宰成品率下降。部分病鸽还会出现闭眼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排出黄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会被粪便污染呈现絮状现象;嗉囊积液或变得硬实,打开口腔可闻到酸臭味;生成的干酪样物会与口腔组织紧密连接,强行剥离会引发疮面出血。部分成年肉鸽会在喙角交界的口腔内侧出现积存的黄色斑块,其内集聚大量的虫体并混有菌丝和孢子囊;还有少数的病鸽会出现眼睑肿胀,难以闭合,并伴随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2]。
2.2 剖检变化
口腔至嗉囊黏膜存在灰白色的结节,类似维生素A缺乏时的病症;或为黄色、坚实、无裂缝的成片的假膜,假膜表面粗糙,呈椰菜花状突出于黏膜的表面。干酪样物质的堆积,可部分或全部堵塞食道腔,引起吞咽困难,以致患鸽无法进食而饿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病变可扩展至食道、嗉囊和鼻咽部,感染后嗉囊发生炎性或坏死而失去弹性,食道因食物的挤压而扩张;食道及嗉囊内的食物充满腐臭味,靠近食道及嗉囊内壁的食物附着脱落的黏膜,或因溃疡出血而附有血丝,有的病鸽因食物储留时间太长而形成腊肠状干酪样栓塞(有报道因玉米粒大而引起梗阻的诊断,笔者十几年从事肉鸽饲养经验认为,只根据梗阻和栓塞作出此诊断结果是没有依据的;而因诊断结果建议对玉米颗粒进行破碎更无必要,而且得不偿失)。腺胃通常无病变,肌胃内容物呈绿色或墨绿色,肌胃角质层干燥失去弹性。
2.3 疾病的鉴别与诊断
2.3.1 病原侵袭部位
鸽毛滴虫病症状多发生于口腔,严重者发生于食道和嗉囊,主要原因是毛滴虫局限于口咽黏膜表面的分泌物中繁殖,症状在表面现象上是上消化道由上至下内表面有淡黄色伪膜。念珠菌病病变最常发生于嗉囊,表现为嗉囊黏膜增厚,黏膜上有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在食道及腺胃也会出现溃疡,当念珠菌病发展到口腔时,嗉囊和腺胃的溃疡已很严重并有伪膜覆于其内表面;鸽毛滴虫病的病变很少有发展到腺胃和小肠。
2.3.2 发病日龄
肉鸽的念球菌病和毛滴虫病发病症状相似,都是在肉鸽的口腔、咽喉、食道、嗉囊处的黏膜上形成假膜、干酪样物或是出现溃疡病变机理,其中前者多是发生于春夏温暖潮湿离乳后转栏青年鸽,而后者则是多发生于乳鸽。种鸽将毛滴虫通过哺乳感染乳鸽后,乳鸽在12日龄以后发病率最高,这与10日龄以后种鸽鸽乳分泌减少,逐渐过渡以哺喂饲料为主,感染毛滴虫后的乳鸽消化道内食物结构改变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但是这两种病症多是混合发生,因此在对其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不做较为严格的区分。
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肉眼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使用涂片法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运动的圆形或梨形毛滴虫虫体和念珠菌的酵母状菌丝和孢子体,可较为简便地实现对患病鸽的微观诊查。然而,由于两者病原体在健康肉鸽体内也会留存,因此在进行显微监测虫菌时,还应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定。此外,还应该对肉鸽的鸽痘进行鉴别,鸽痘除了会在肉鸽的口腔、咽喉处外,在脚部、胫部以及肛门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也会呈现出较易区分的痘疮。
2.4 疾病防治对策
2.4.1 源头控制:后备种鸽毛滴虫病净化
做好后备种鸽前期净化,是减少种鸽在生产过程中毛滴虫病发生的措施之一。建议后备种鸽4月龄前要离地饲养,这样可减少后备种鸽对毛滴虫污染原(特别是有感染毛滴虫鸽的吐出物)的接触机会;后备种鸽在从乳鸽留种时要喂3~5 d的甲硝唑或地美硝唑,之后间隔2个月饲喂一个疗程的甲硝唑或地美硝唑预防;后备种鸽配对后上笼前连喂甲硝唑或地美硝唑5 d,使种鸽减少带虫上笼的机会。
2.4.2 合理用药物
目前生产使用的甲硝唑或地美硝唑的水溶性差,最好的使用方法是拌料喂给。作为普通的预防用药,也可以拌于保健砂中喂给。由于甲硝唑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不能任意加大用量或延长疗程,一般一个疗程以3~5 d为宜,否则会引起种鸽产蛋减少或无精蛋增多的现象。
2.4.3 定期预防性投药
成年种鸽大多是毛滴虫的携带者,在种鸽生产期间除了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外,要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生产种鸽一般在30~45 d就应使用一个疗程的预防用药,一般是3~5 d为一个疗程。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病肉鸽,应该依次为其饲喂10万~15万单位的制霉菌素和0.06~0.10 g的甲硝唑,每天1次,連续喂服3 d。当患病鸽的口腔出现假膜或干酪样物时,应该用碘甘油、环境净化剂(卡地纳,长沙宝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或冰硼散等药剂涂抹,每天2次,直至患病处的疮面愈合为止。
为了起到对疾病的良好预防,还可用制菌霉素进行拌料,以1 kg肉鸽饲料添加2片制霉菌素+2.0~2.5 g 20%的地美硝唑(江西派尼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派易净)的比例进行拌料,连续饲喂3~5 d为一个疗程,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期对肉鸽进行投药喂食。肉鸽饲料多为原粮,在与药物进行混合较难,因此在拌药时应该将80%的原粮先用水速冲后沥干水,使其表面保持潮湿,随后再与药物混合拌匀。
2.4.4 环境控制及定期消毒
在对疾病进行防治时,还应该对环境进行控制,将肉鸽的粪便污染物及时清除,保证养殖区通风干燥,并尽量保证养殖舍内的环境干燥,以免出现霉菌滋生现象。每周用安灭杀1∶150(英国考文垂化学药品有限公司生产,100 mL含戊二醛15 g+苯扎氯铵10 g)或环境净化剂1∶500(卡地纳,长沙宝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养殖舍进行消毒一次,每月用倍特1∶1 000(英特威公司5%溴氰菊酯)定期进行杀虫。
饲喂所用的食槽、饮水装置、保健砂盒等均应该配备两套,定期轮番更换使用。换下来的器具应该经过细致的冲刷与清洗。随后在进入消毒能力较强的复合消毒液中一段时间,再取出使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晒干燥,定期交替使用,减少病原的污染。
2.4.5 严把饲料质量
除了要保证饲料品质优良且具备较为合理的营养成分外,要保证饲料不出现霉变的现象。当肉鸽在进食时,若是将饲料散落出来,即便是进行系统地清理也不能再次饲喂肉鸽,可将其用于他处,确保肉鸽能够健康成长,又避免产生资源上的浪费。
3 结语
近年来,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肉鸽饲养逐步普及,在养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体的经济效益就应积极开展对肉鸽各类疾病的探讨。在对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进行诊治时,应该对其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进行观察,随后在给定具体的鉴别诊断方法和基本防治策略,促进肉鸽饲养行业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开容,关建新,黄笑筠,等.鸽念珠菌病的诊断及益生菌预防对策[J].中国家禽,2017,39(10):63-64.
[2] 孙洁.鸽念珠菌病并发球虫病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8):42-4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