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2019-10-30于德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于德君

摘 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成型时期,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也在内外部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作用下外化为责任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的因素,进而提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的建议,以期实现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培育机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社会责任感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感的最高层次,主要表现在主动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对国家的认同感、对社会的关注度,个体乐于奉献、关心集体等无私品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和概念主体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时代是青年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圆梦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影响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新时期大学生应尽的义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解读有三个层面: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国家责任是指大学生在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时表现出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主动维护社会公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即主动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公民责任包含集体责任感和个体责任感,是个体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主动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2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内部因素: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一阶段的个体成长发展进入关键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迅速成熟、急剧变化,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注,能够独立处理社会关系,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认知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完善,对亲情、爱情、友情有了自己的认知,但情绪控制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三是大学生意志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排除困难,达成目标,但意志水平不够稳定,容易受他人影响,优柔寡断。自我意识、情感体验、意志水平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理性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感体验、稳定的意志水平能够对大学生建构社会责任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影响是首位的,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思政课程等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正面的社会事件对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正向作用,同时负面能量也抑制着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

3.1实现多方协同,形成家庭、高校、社会合力育人局面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的激增,是导致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个体、家庭、高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因此在培育路径中首先要实现多方协同,合力育人。

在教育理念上,家庭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者教育的结合,相辅相成,应构建完善的沟通体系,建立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家校沟通开通高速快捷通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提高效率,还能在共性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水平的状态。让培养路径做到有根据,有方向”。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育人特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理念,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教育资源,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固化责任行为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新闻感染、社会行为践行中促进大学生责任习惯的养成和责任行为的发生,在个体形成社会责任感的知情意行各个环节进行作用和影响,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3.2升华教育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这一层面的理念体现在对国家的认同与社会责任上。有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做过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缺乏对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对国家文化历史认同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中来,也要到实践中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知、情、意、行的由责任认知到责任行为的一系列过程。”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培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青年学生自觉践行于日常实践中。

3.3纳入评价指标,将社会责任感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与终身学习理念并行,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审美情趣、国际理解、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素养的九大要素之一,已然成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素养,社会责任感也应当列入高校大学生综合评價指标。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品质,在评价中无法量化考核,但内化后的责任感会转化为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从责任意识向责任能力,从责任能力向责任行为不断提升发展,在逐步建成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社会责任感建构过程的有效反馈与指导。

4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时代规律,遵循新时代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把握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键点,将社会责任感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多方协同,切实推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正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2] 殷宏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1).

[3] 王琴,董春辉,应万明.基于角色理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