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关怀视阈下浅谈如何有效构建议题式教学范式
2019-10-30尹小玉
尹小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其根本属性在于它的属人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意识是一种“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更是立足现实,尊重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个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的要求,尊重人的情感”的价值意识、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在主体关怀理念下建构议题式教学范式应以学生为本,立足“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构建核心素养目标,同时重视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线串联教学过程,按照“确定议题—准备议题—探索议题—总结议题”的逻辑展开教学。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议题式教学范式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矛盾的日益加剧,“思政教师的成就感低、学生的获得感也低”的双低现象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困境。基于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如何具体通过议题式教学模式来调节师生关系、缓和主客体双边矛盾,以达成“教师成就感高、学生获得感高”的有效教学,学界专家们并没有给予直接答案。究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德育课,“立德树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门与人打交道、与人的思想打交道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对人的关怀”。那么如何将主体关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议题式教学之中并建构行之有效的范式,是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师迫切求索的“第一难题”,也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待以解决的“第一问题”。本文笔者将聚焦于此,结合《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课略谈一二。
一、主体关怀理念指导下议题式教学范式的探索
(一)主体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内涵
追根溯源,人文关怀的理念源于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而高扬人性,重分肯定人的作用,大兴人本主义。后经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赋予了人文关怀以哲学思辨之肯定。“我思故我在”使得人最为唯一的主体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故而从根本上说来,人文关怀更多地是一种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属于对人的类本质关怀范畴。
与这种终极关怀意蕴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其教育对象是“人的思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是一种“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更是立足现实,尊重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个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的要求,尊重人的情感”的价值意识、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求诸的关怀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与现实风味。具体来说,这种主体关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求教师能够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善于因材施教、因时而进、因势而为,恰到好处地糅合每一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加以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潜能,以提升每一位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的议题式教学范式
1、以学生为本,“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构建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教、学生学,打造有效课堂的指挥棒,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整理走向,其亦是评估思想政治课的直接依据。议题式教学即引导学生围绕着某一具有价值的可议之题进行探索学习,体现主体关怀的议题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将主体放在第一序位,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因此,能否构建既宏观又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立足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符合主体关怀议题式教学的需求,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指引作用。
以学生为本,不仅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需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学生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故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培育、培养”等教师本位的用语是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所谓“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建构旨在平衡核心素养与具体学习任务之间的要求,这种目标的设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笔者在这里将展示《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具体的教学目标予以说明。在具体设计时,课时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如下:
宏观层次——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切实树立政治认同与科学精神素养;
中观层次——能够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微观层次——具体要能够识记创新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并能够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同时能够客观地看待创新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如此设计,层层递进、逐步展开,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地,另一方面又利于以微观映宏观,通过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2、重视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线串联教学过程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的议题式教学不同于传统五大环节教学,笔者以为“确定议题—准备议题—探索议题—总结议题”是可以操作的有效范式。
确定议题,是在每个课时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有效议题的选择。高中生因其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提出“对其口味”的可议之题。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时内容进行讨论,确定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议题,而后选择最优或能反映大多数学生需求的议题。如在设计《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课时,笔者尊重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将总议题设置为-好风如水看彭城—《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准备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重分发挥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在细化总议题的基础上,派生若干小议题。将小议题落实到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围绕着小议题收集资料进行论证。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是社会调查,亦可以借助网络选取所需资料。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大议题分解为“万言经济略,三策太平基——经济转型靠创新”、“讲求政治想都愈——制度变革靠创新”、以及“东风入律,民安物皋——社会前进靠创新”以及“半城记忆半城山——文化发展靠创新”四个小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制度、社会、文化四个维度总体把握总议题,即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同学们需以组为单位,立足小标题搜集相关论证资料。
探索议题,这一阶段是正式课堂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更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通过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分享课前对于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比起空听理论,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更能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当然,在这一范式下,教师也没有丧失主导作用。当学生们的思想出现问题或者陷入误区,教师要负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促使學生能够在其“拔节孕穗”期茁壮成长。探索议题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的难点采取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领悟真理。在《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课设计中,围绕着“创新内容各部分的关系”这一难点,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辩论略相当——创新内容何者先”这一环节,以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的盲点。
总结议题,即教师要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在学生们所得得结论基础上升华议题,强调议题的真理性。通过总结,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明晰课时知识脉络,构建思维导图;通过强调,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指向核心素养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总结的基础之上,教师可灵活地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真正地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难题,以提升其成长所需的能力素质。
二、建构主体关怀视阈下议题式教学范式的思考
在主体关怀理念指导下的议题式教学,既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得到了发挥,使静态课堂动态化,充满了生命活力;又能够有效落实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时效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全体都在探索“能操作、有实效”的议题式教学范式。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者们转换教育思维,掌握灵动多变的教育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进一步落实这种教育范式,使之尽快在学界称为共识,尽快走进每一堂思想政治课还需要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阮海龙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1):122
[2]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文关怀意识及其外化理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7):25–26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