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理念下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10-30边建平王丰玉

山东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高校

边建平 王丰玉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着重研究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如何通过协同联动,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团队发展创客空间与网络社区,从而促进高校在创新创业领域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高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后,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点燃中国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维限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资金少;教材陈旧、专业教学与领域不匹配;实践资源丰富,但实际使用率不高;而现有研究则更侧重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运用企业资源丰富教资,培育产业化发展仍未给予较大重视。

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能力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既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紧跟时代潮流,提出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与创新发展相融合,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为了更好相应政策,适应日益紧张的人才就业市场,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更好方向,其中,曾经作为职业化教育的产教融合理念因其实用性与创新性而逐渐作为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新方向。

一、 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产教融合”目前在国内分为两种,一是指宏观层面的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二是指微观曾层面的教育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融合。根据陈星对产教融合研究中认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及其组织和产业系统及其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的必然之举,产业为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一定资源,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并提供技术,智力支持,社会服务等资源,教育和产业是天然联系的可以相互促进的两大系统,二者的互动合作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內蒙古高校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地,承担着稳定边疆建设,促进地区发展的重任。但相较于东部发达城市普通高校而言,由于缺少地缘优势与资金投产,在发展过程中,除内蒙古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外,其余各高校均为有重点发展方向的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国家资源分配优势相对较小。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与实操能力的创新人才,突破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环境,顺应国家“双创”政策,“产教融合”新理念与“互联网+”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对策

(一) 健全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首先,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健全完备的知识产权普及与保护。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创业,而要想创业进行产业化发展,首先要保护好创制人的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如同管理学激励机制,能够刺激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创业主动性。

知识产权,又称“知识所属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其是是新型法律,公众对这一法律了解并不深刻,自设立以来,其案例纠纷就持续增长。现有调查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虽然各个高校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忽视对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与重视,导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经常产生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或者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矛盾。

现有研究中,针对培养方案,多数以教育学理论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的约束与保护缺少问题的关注仍有不足。目前,虽然知识产权意识在不断提升,但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具体措施相关知识却依然缺乏,长此以往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增长。同时,在产业化发展中,缺少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了解则会使其发展利益受到极大损失,如武汉理工大学生团队的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标抢注问题,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侵权问题等,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而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因此,内蒙古高校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维权普及,就内蒙古师范大学而言,其在2018年成立首个内蒙古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站后,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提供一体化服务后,当年就有“可拆分式马鞍”专利申请,这在偏重文科的高校是少有的现象,可见完备知识产权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的重要性。

(二) 培养团队式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内蒙古高校创新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往学者观点中,大多提出了要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小班互动式教学,开展企业讲座,并且以竞赛激发热情等,但是以往教学中都过分强调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和针对单个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就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摩尔定律”的验证,使得想法与技术的碰撞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每一分钟内产生相同想法的人成千上万,在互联网推动下,产业的实现得到了加速,要想追赶时代,仅仅依靠短期培训教育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是远远不够的。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建立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兴创新团队。在大学教育中,传统的讲授式教育以不能满足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发展,自我探索与自我思考是当代大学生所迫切的能力,根据美国会计学会的团体教学法理论中,教团队教学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技能,美国公司也依赖团队提高其产能,进行创新。以中国现有创业企业中,发展之初均是以小型团队为基础后不断扩大形成的。

根据调研,在内蒙古各高校的课程训练中,虽然有进行小组活动,但是局限性较大,又多为短程培训,成员间默契度存在不足,而要想在现有基础上想要快速培养团队,大学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活动与兴趣培养的重要组织,可以将其纳为创业教学的自发性团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的接轨,建立多人才组合式创新团队。此外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也应加强不同学院学生的接触与发展,进行创新沙龍,增强企业参与对于学生社团创新意识的培养,聘用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建立奖励机制,在为学生提供高素质师资同时,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创业人才。

(三) 高校联合建立创客社区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创客充分展示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而随国内互联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新时代创客已成为国家双创发展的新指标。

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家,预言家,《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所著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提出“创客运动中的重大机遇就是在保持小型化与全球化并存的能力,既有手工匠人的原始又具有创新性,实现低成本的高技术,小处开始,大处成长。”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技术支持下,全球供应链使得生产制造不光面向公司,也面向个人,云工厂概念使得创业者能以低成本快速进入生产环节。这为地处偏远地区的内蒙古创造了打破空间限制的机遇,在内蒙古深化产教融合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高校逐步建立创客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环境,通过环境影响,以实践教育,逐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校虽然建立了创新创业园,但各个高校缺少相互联系与发展,高校培养体系相对封闭,而地区性创新创业网站信息较少,仅为创新创业大赛介绍等新闻内容,缺少具有互动性。

对比欧盟各国在创客文化发展初期,就斥巨资建设Living Lab让用户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参与共同创新,并将欧洲Living Lab网络的建设作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重塑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则发起的Fab Lab平台,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在杭州、上海部分高校已提出要建立较为完备的线上线下创客社区,并逐步形成全方位人才网络。因此,内蒙古高校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合作,联结当地互联网产业,建立地区性校企共存的互联网论坛,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信息的获取能力,促进创新创业团队与时代接轨。

结语

站在未来看世界,才能走在时代先锋。产教融合,是互联网+联动效应下,全产业人才竞争的必然,产教融合并不局限于微观企业和教学的结合活动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业与高校的融合与对接,形成互利共赢局面。内蒙古高校应在不断完善创业环境过程中,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前瞻意识,团队精神,风险意识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 新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5.

[2]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吴晗,刘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中国商论,2019-3.

[4]祝志君,“众创时代”内蒙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化解[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

[5]赵海霞,内蒙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6]郭慧荣,内蒙古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高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