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枪手》“最后十分营救”影像分析
2019-10-30李柯颖
李柯颖
摘要: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创造了经典段落“最后一分钟营救”。2017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灵活运用了视听语言和叙事策略,创造了最后一场“终极作战”,也可视为“最后十分钟营救”。
关键词:镜头 叙事 剪辑 结构
2017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上映后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它成熟地运用了典型好莱坞式电影视听语言和叙事策略,并在新颖的作弊题材背后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宣示着泰国电影工业的跃进姿态。
“最后十分钟营救”镜头语言
电影不只是视听媒体,它同样是语言艺术。电影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交流系统,让叙述者用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来传达思想情感。《天才枪手》以疯狂的剪辑、高超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运动、音乐渲染、动作设计、精彩表演等一系列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制造出无限紧张感和高度的悬念效果,真实还原作弊的现场体验。
丰富的运动镜头。波德维尔认为,快速剪辑、两级镜头、依赖单人近景镜头、自由灵活的摄影机运动等四种技巧策略是好莱坞电影风格的显著标志。《天才枪手》的律动和节奏感极大程度得益于镜头的运用,大特写、运动镜头、跟拍,自然且快捷。大量细节描绘了填涂答题卡、手势、面部表情、汗珠、草稿纸、时钟、脚步……不断叠加的积累效应,渲染出紧张氛围,紧贴着观众的真实体验。
在最后一场“逃跑戏”中,高频率的关键动作大特写、绝不迟疑的快速切换,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惊险的戏剧效果,晃动的跟拍跟随着琳的背影在人群中急窜,使观众成为在场一员。琳逃出考试中心大楼的几个镜头,采用了移动摄影。首先跟随琳的视点镜头发现了考试中心监考老师的位置,再以一个摄影机的视点镜头交代两人的空间距离和随后的逃离方向,配合强烈的音效,形成了争分夺秒、一气呵成的影像效果,带来极强的代入感。观众不再是“观看”作弊,而是进入情景中参与“犯罪”。
强烈的音乐效果。《天才枪手》中起伏跌宕的音乐和影片的故事节奏点相同,快节奏的音乐渲染紧急的氛围,营造了畅快的观影视觉体验。此外,影片出现最多的,与两位主角相关的古典音乐,是“优质”“精美”“高雅”的象征。琳和班克所喜爱的钢琴键与莫扎特的音乐,符合他们出类拔萃的人设特质,片中出现班克听的音乐分别是《魔笛》《黑夜皇后》《第十四号咏叹调》,琳分别用四首曲子《致爱丽丝》《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小步舞曲》代表ABCD实为一种缘由自然的大胆创意,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音效和剪辑的完美搭档是《天才枪手》一大亮点,尤其是在“最后十分钟营救”中,旋律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叙事,快节奏的音乐渲染紧急的氛围,形成了争分夺秒的叙事节奏,营造了畅快的观影听觉体验。音效的催促,配合疯狂剪辑、镜头组合,有效地促进了影片叙事,给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和未达目标的激进状态。
巧妙的交叉剪辑。通过交叉剪辑,场景在平行时间内的地铁、工厂、考场之间来回切换,人物各自应对来自彼此的障碍,处理自己的周边事故,交代出复杂、琐碎的信息和抵达目标的过程是如何困难重重。通过剪辑来拉长、放大,制造出心理紧迫感,增大了影片容量和表达空间,更将他们在主题层面联系到了一起。
以琳的行动为中心,将其连贯的动作断开,中景和近景的不断切换,增进动感;最后地铁内追逐部分,琳的应对和老师的脚步之间更加短快地交叉,越临近高潮片段,时间越被加速缩短,悬念逐渐加深。女主演茱蒂蒙·琼查容苏的精彩表演,呈现了一种“行为的律动感”。她较好地演绎了一个学霸的自信从容,困境中的应变和焦灼情绪。三场考试更是奉献了精彩的表演,通过紧张冒汗、敏锐眼神、唇部细节等,真实再现考场氛围,清晰层次,令人信服,特别是在追逐戏中不断与脑力斗争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谓将真实情境中的急迫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叙事方式与进展纠葛
《好莱坞报道》评价本片为“简单而不失紧张”,简单在于叙事简单完整地遵从了银幕剧作原理,紧张则在于电影语言的丰沛变幻和恰如其分的灵活运用。好莱坞式叙事结构,严谨完整,在剧作中得到明确的体现,视听形式和叙事方法的程式化操作,制造出令人惊叹的观影效果。
叙事结构完整。从时间进程和故事进展对应关系上看,全片130分钟,以班克进入诚信印刷厂(第66分钟)为节点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半段9—14分钟期中考(5分钟),31—39分钟期末考(7分半钟);后半段1小时22分—39分跨国考试(17分钟),1小时39至49分“最后十分钟营救”,剧本工整,主次区分明显,详略有序,层层递进,影片闭合。
三条情节线并列(琳的躲避逃脱和完成任务,监考老师不停追赶,印刷厂等待答案和出发),同时异地(泰国、澳大利亚),两条主线(琳97个镜头、印刷厂100个镜头),一条副线(老师追逐24个镜头),交叉剪辑,增强层次,三线交错并进,统一在完整的结构之中。
叙事时间通过时间线上的情节发展,字幕形式标注出三个年级段,随着这个年级递增的时间顺序,三场作弊和三次成长依次展开,层层深入。全片前半段包揽了两场考试,着重人物的树立,了解各自的处境。后半段,自班克进入诚信印刷厂开始,用一半的篇幅围绕“大决战”的前期准备、中期行动、后期“最后十分钟营救”,形成完整充实的故事内容。
《天才枪手》的成功是泰国电影工业的日趋成熟的一个证明,也向人们展现了纯熟的类型电影技法、剧作工艺所制造出的观赏性,对于商业类型生产极其重要。
进展纠葛。故事的主体——三场考试,完全符合了美国编剧罗伯特·麦基提出的“进展纠葛”原理。纠葛是指为人物的生活制造磨难。进展纠葛,即随着人物面临的对抗力量越来越强大产生的冲突也在激增,不断创造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事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将危机推向至高点——片尾 “最后十分钟营救”。
影片着力强化三场考试,期中考试、期末大考、SAT考试。考场规模由小教室、大考场、跨国行动,作弊涉及人数由2人、10人左右到数十人;考试难度和重要性也由“提升绩点可参加舞台剧表演、通过期末考可以奖励跑车、通过SAT大赚一笔出国深造”;投入回报也不断升级,困难和紧张的程度也不断增进。每一场考试都有其在故事中的叙事作用,对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必不可少。从一步步的激励事件(帮助了朋友,获得了金钱,实现留学梦)中,琳的欲望目标不断满足进而升级,所面临的难度和“对抗力量”也与之匹敌,继而促使她采取更大的行动对抗更多风险。艰难丛生的境地和更加复杂的解决行为紧紧攥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和紧张感,故事愈加重量级的行动随着情节发展不断向前发展,一直延伸至片尾的高潮。
“最后十分钟营救”里,无处不在的“对抗力量”总是在无形之中,却至关重要。时间的紧迫、拥挤的人群、不断流失的时间、监考老师的追逐、干扰记忆的周边环境、用光的打印纸,甚至大到私心贪婪、制度漏洞和“命运的捉弄”,都是主角行动完成之路上的敌人和障碍。通过疯狂剪辑和音效的催促,给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和紧张感。
影片立意“正义营救”
《天才枪手》、罗马尼亚电影《毕业会考》都是讲作弊故事,其背后隐藏的主线是个人努力与命运的关系。班与琳的对话“你是作弊,而我只是倒霉” ,“但就算你不作弊,命运也捉弄了你” 。最后人们得出了教训———变成《毕业会考》中的父亲,在困难面前一改“伟光正”式的教育,说出残酷的真相“重要的是结局,以其人之身还其人之道,人人为己” 。
学霸琳唯一放弃的题目,那道作文题来自曼德拉的演讲 “light your way to a better future”(字幕翻译:如何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被放弃的题目仿佛是被放弃的美好未来的一种映射,不得不放弃的题目,是难以实现的理想未来。但同时,曼德拉也说过“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这句话。这就不得不引发观众的质询——如何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命运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命运?
影片立意涵盖了社会流动、安全需求、自我实现等议题,当代商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给年轻人制造焦虑恐慌,“穷则耻辱”的错误理念磨损了生活本身的价值。当人们时刻需要面临“先进”的挑战时,个人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天才枪手》中学霸琳唯一放弃的那道作文考题,来自曼德拉的演讲 “light your way to a better future”,被放弃的题目仿佛是放弃“作弊”与“捷径”的一种映射。“我曾经也做过错事,但我会用这些错误来教育后代。”琳在试错之后选择了一条正确而踏实的路,她选择了正义。
梁晓声曾分析中国知识分子时表达过:“对于知识分子,如果不以攀权做官为一等人生前途的选择,那么证明知识分子的确是开始凭借着知识实力而自信而自立了。”这个时代的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我们始终怀抱希望,在“生而为人”的考场上,必须用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地去书写人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2.[美]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寫影评》,北京,后浪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