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台上的“忘我”和“记我”
2019-10-30周丽娟
周丽娟
每当我们观看完一场成功的戏曲演出,我们都会听到观众们的赞叹声、赞美声:“这出戏演的真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我们专业的戏曲演员来说,也会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被精彩的剧情所感染,被精湛的演技所折服。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饱含着每个演员的心血和付出。
通过二十多年的舞台实践,对一台戏曲演出的成功与否,我还有另一种看法,同时还悟出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除了剧本的选择、导演的功力、演员表演的水平、舞台上的调度、同事(其他演员)在舞台上的配合、现场情绪的协调等因素外。演员一登台,能否做到“忘我”和“记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现就演员在舞台上的“忘我”和“记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忘我”是一种能力,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毅力。何为“忘我”?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忘我”就是“忘掉自己、不顾自己”。忘掉自己,不顾自己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忘掉自己、不顾自己,也是戏剧演出成功的前提保障。
我们演员上台后,不能心存杂念,要把自己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日常习惯、家庭琐事、扮相美丑、角色主次、功名利禄等等统统抛至脑后,心存洁净、头脑清醒、一心朴实的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彻彻底底的“忘我”,心无旁骛的做个“戏疯子”,才能把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才能把剧中角色的感情演绎的淋漓盡致,才能把剧情抒发的感人至深。
我团在排演轻喜剧《仁义胡同》的时候,领导分配我扮演易安,这个角色是彩旦行当。当时我想自己是个20多岁的姑娘,接受扮演这么一个大大咧咧、傻里傻气、二模悠忽的角色,与自己的性格又格格不入,自己能不能演好没有把握。但自己又一想,任何角色都是演员演出来的,越是“格色”的角色,越具挑战性,对自己才是真正的锻炼。我认真学习剧本,了解剧情,分析角色,给自己的表演找准目标。首先给角色的心里定位:因为易安她是东家易老爷忠实的奴仆,有点狐假虎威,有点天不怕、地不怕,心理上就是女汉子;其次,给表演形式定位,按照彩旦的表演程式,吸收小品、二人转女演员的表演方式,在表演上夸张、大方、豪爽、不拘一格;第三,在道白上采取唐山呔儿味儿和迁安方言相融合的方式,注入乡音,体现方言特色。通过导演的指导和自己在台下“忘我”的排练,易安这一角色栩栩如生的“立”在了舞台上。
我团在排演纪实评剧《山沟里的明星》一剧时,团领导分配我扮演剧中的田大娘。这是我第一次扮演老旦角色,更具挑战性。在过去演出的大量剧目中,我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青衣、花旦行当,跳出这些行当,饰演一个老旦角色,对我这样一个还不足30岁的青年演员来说委实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自己要“忘我”,忘掉自我、跳出自我,对自己才是真正的考验。从排练开始,我就向导演认真求教、向同事们虚心咨询,为演好角色打基础;我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回山里老家,观察乡亲们中老太太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动作表情、生活习惯等,一一熟记于心。回到家中,把自己完全变成了一个老太太,一举一动都按照老太太的标准去做。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出,我饰演的田大娘,成功的“立在了舞台上”,成功的成了“舞台上的这一个”。观看完演出的一位观众对我说:“我真没想到,你这么一个年轻的姑娘,把这个70 来岁的老太太演的这么活灵活现,真叫人不可思议。”但我心里清楚,“忘掉自我”、肯下苦功,才是演员演出成功的基础。
因此说,在舞台上“忘我”,它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一种精神去支撑,它需要一种毅力去坚持。
“记我”是一种情怀,需要一种专注、需要一种定力。所谓“记我”,就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不要只想着生活中的自我,如前边所说,要学会“忘我”。但是要时刻记住自己就是舞台上的角色、就是剧中的人物、就是我自己在“舞台上生活”,就是要通过运用“手、眼、身、法、步”,通过运用“感情流露”,通过运用唱腔、道白,表情、表演,调动一切手段和因素,为“我”服务,把舞台上的“我”表现到极致,把“真实的我”奉献给观众,这就需要时刻记住“舞台上的角色就是我”。
记得2003年春,我和我师父孟凡龙先生、师弟滕建东排演了小评剧《拆门楼》。我师父饰演思想守旧、脾气古怪、自以为是的老头。我在剧中饰演他的已经出嫁、在外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女儿,我师弟建东饰演本村的村支部书记。剧中故事情节讲的是:由于老头欺街占道建门楼,影响了村里的街道规划,影响了村容村貌,需要拆除这个门楼,可是老头就是不让。无奈,村支部书记找到了“我”,回村做“我”老爹的工作。经过用亲情、用道理说服了老头,最后拆除了违章建筑的门楼。排练时,他们两位很快进入了角色,尤其是我师父把“老头”古怪、顽劣、固执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人物形象表演的淋漓尽致。可是一轮到我就不行了,尤其是和我师父演对手戏时,满脑子杂念就上来了。平时,我师父是个和蔼可亲、人人尊敬的人呀,舞台上的这个“老头”咋这“气人”哪?说啥自己也入不了戏。我师父发现我的问题后,及时给我点播:“丽娟,要记住,咱们这是在拍戏,不是日常生活。在这出戏里,我就是你那个思想守旧、态度顽劣的老爹,你就是我女儿。表演时只记住一点,咱俩是父女,其他全不用想。只有忘掉日常生活,进入角色生活,演好舞台上的‘我,才能演好每一部戏”。师父的教诲,为我演好《拆门楼》这部戏打开了思想上的“那扇门”,也为今后演好每部戏指明了前路。跳出思想上的樊篱,走进舞台上的“我”,我把自己融入舞台上的“我”,这也可能就叫“记我”吧。经过数次排练、反复磨合、舞台交流,尤其是我记住了我就是舞台上的那个“我”。小评剧《拆门楼》演出获得了成功,在2003年唐山市小戏汇演中,《拆门楼》获得了一等奖。
因此说,在舞台上“记我”,它是一种情怀,它需要一种专注去践行,它需要一种定力去考量。
综前所述,在舞台上做到“忘我”和“记我”,是演好角色的前提,“忘我”就是要心无旁骛忘掉生活中的我;“记我”就是要全神贯注记住戏剧中的“我”。
纵观全文,只是我的一己之谈、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