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舒适干预对非全身麻醉患者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9-10-30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461000尚小炎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461000)尚小炎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术已成为所有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应其对患者创伤较大,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而影响手术进行与患者术后康复。本文选取我院51例非全身麻醉患者应用手术室舒适干预,旨在提高术后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101例非全身麻醉患者掷币法分两组,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1~64岁(45.23±8.65)岁;蛛网膜下腔阻滞30例,局部麻醉20例;观察组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30~65(46.09±8.86)岁;蛛网膜下腔阻滞30例,局部麻醉21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干预,如术前准备、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手术室舒适干预,医务人员于术前1d对患者进行宣教,根据患者心理状况,行心理疏导。患者入手术室后,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关怀、温柔的言语,调节室温22~24℃,相对湿度50%~60%为宜。根据患者手术部位给予舒适体位,麻醉前后,注意保暖,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防止压疮发生。术后温水清理患者血迹,保护患者隐私,保证引流通畅。回病房后患者可倾听温柔、舒缓音乐缓解疼痛,1~2次/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焦虑自量表(SAS)及抑郁自量表(SDS)[1],于手术前后1d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分值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血压升高4例、心率加快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10/50)高于观察组血压升高1例,心率加快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9.80%(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SAS、SDS评分 对照组术后SAS、SD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s,分)
附表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s,分)
注:组间比较t=7.8025,12.0597;#P<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术前1d 术后1d 术前1d 术后1d对照组 50 58.35±4.68 48.65±5.35 57.42±5.35 53.65±4.82观察组 51 58.36±4.75 40.65±4.95# 57.45±4.99 42.25±4.68#
3 讨论
患者在手术治疗时会产生一种应激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现阶段手术干预中,极为注重术者舒适程度与心理状况[2],心理状况直接决定患者治疗进度与术后疗效。手术室舒适干预是一种整体、有效、创造性、个性化干预模式,旨在减轻患者心理、生理负担,加快其康复进程。
本文探讨了手术室舒适干预对非全身麻醉患者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数据如下:对照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观察组,结果与张雅娟[3]等人研究一致。手术前患者多处于惊恐状态,术前1日探望患者,给予心理指导,对患者疑问进行解答,有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缓解。手术室内调节适宜温度湿度,以免温度过高、过低,患者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烦躁、影响体力恢复,或使人畏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而产生不安。给予患者关怀,减轻陌生的手术环境及术后疼痛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时清除患者身体血迹,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注意患者皮肤与保暖,防止压疮与受凉,增加治疗时间与费用。患者术后倾听喜好音乐,可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缓解疼痛。手术室舒适干预从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予患者干预措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最终使患者心理、生理均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非全身麻醉患者应用手术室舒适干预,可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焦虑、抑郁程度,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