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9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0-30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474250袁利剑段孟尼
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474250)袁利剑 段孟尼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9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甲、乙组,各45例。甲组:26例男,19例女;年龄28~67岁,平均(46.3±5.7)岁;病程5~21个月,平均(13.2±4.6)个月;乙组:28例男,17例女;年龄29~69岁,平均(46.7±5.8)岁;病程5~23个月,平均(13.6±4.5)个月。研究入选患者均确诊为结石性胆囊炎,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要求,且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疾病或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患者右上腹直肌做手术切口,切开腹膜进入右上腹腔,充分暴露胆囊底后进行钳夹,并对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进行钝性分离,在胆总管0.5cm处双重结扎胆囊管,用止血钳夹持胆囊远端,以免胆汁泄露,然后在胆囊三角内分离胆囊动脉,用1号丝线对胆囊动脉行双重结扎,再用电灼切除胆囊动脉和胆囊,并进行止血,关闭腹腔。乙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在患者右上腹距离肋弓1cm左右做长约4cm的手术切口,纵行分离腹直肌,切开腹膜进入右上腹腔,钝性分离胆囊三角,并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进行分离,在胆总管上缘0.5cm左右,胆囊管近端用生物夹,远端用止血钳夹持胆囊,并在胆囊动脉距离胆囊处近端上1枚生物夹,切断胆囊管,电灼胆囊动脉,剥离胆囊,进行电凝止血和置管引流,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研究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判断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各项研究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计数、计量资料用n(%)和(±s)表示,差异用X2与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 乙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甲组,术中出血量也显著少于甲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8%(8/45)明显高于乙组4.4%(2/4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比较(n,±s)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比较(n,±s)
组别(n=45)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甲组 86.4±5.8 89.3±5.7 49.8±1.1 8.9±1.1乙组 47.2±4.4 41.7±4.9 43.6±1.2 4.8±0.9 t 36.12 42.48 24.31 19.35 P 0.00 0.00 0.00 0.00
3 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小,对机体胆囊及其周围组织损伤较小,且手术视野清晰,在分离、解剖、切割等方面更方便,同时能预防胆汁外流,可避免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被广泛用于结石性胆囊炎治疗中[1]。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乙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甲组患者,且其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甲组,表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疗效更显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范围更为广泛,尤其是对于高龄、合并心肺疾病,无法采取全麻、不能建立人工气腹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更适合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2]。而且,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可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操作,不易损伤胆道,造成胆漏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性相对较小,且手术操作更简便,能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临床上逐渐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综上所述,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适合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