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观察
2019-10-29李晓明杨炜敏朱明慧
李晓明,杨炜敏,刘 燕,朱明慧*
(1.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3; 2.河北生殖妇产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3.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前 言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高发人群主要为35岁以上女性的临床常见子宫慢性疾病[1],病情严重时常会对患者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改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常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对其进行治疗,可于准确定位、视野清晰下提升患者手术疗效。本文为系统研究、分析宫腔镜电切术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总计88例,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方法的一组(44例)作为观察组,应用传统刮宫手术方法的一组(4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年龄29~59岁,平均为(39.47±5.15)岁;对照组中,年龄30~57岁,平均为(39.71±5.06)岁。比较上述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
纳入标准:⑴精神正常、神志清楚,均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病况。⑵88例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⑴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⑵视听障碍、行为障碍或言语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刮宫手术,方法:直视方法定位,应用刮宫术、刮匙对患者多发性息肉作相应刮除处理。
1.2.2 观察组
宫腔镜电切术,方法:予以患者截石位及全身静脉麻醉,扩宫器扩大子宫后应择取氯化钠溶液(0.9%)作为膨宫液,主要参数为80~100 W切割电极功率,50 W左右的凝固功率,200~250 mL/min流速。于宫颈处置入宫腔镜后应施以有效探查,并对患者子宫内膜、子宫息肉进行电切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2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1.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上,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用“”的方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2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指标,观察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如表1。
表1 对比2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指标
表1 对比2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指标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长(min)观察组 44 39.41±3.57 24.19±3.74对照组 44 52.26±4.53 33.76±4.52 P值 - P<0.05 P<0.05
3 讨 论
临床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子宫异常出血、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混乱等[2],病因尚无统一定论,常被误诊为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以往临床常采用传统刮宫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虽操作简单,手术费用低廉,但复发率较高,且易出现刮宫不全情况[3]。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医疗器械完善,现如今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其进行治疗更为广泛,可提升施术者的视野清晰度,使其准确掌握息肉分布、息肉位置以及息肉大小等相关信息,从而可达到彻底清除息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效果显著。如文中结果所示,观察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
综上所示,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可有效保证患者疗效安全性,提升其治疗水准及预后质量,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