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福矿业遗产保护塑造焦作城市特色空间
2019-10-29曹颖
曹 颖
张晶玫
刘俊杰
孙成岳
数量众多的矿业城市作为中国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其城市特色空间,依然是一个亟待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很多矿业城市因盲目借鉴大城市模式,急于甩掉矿城帽子,导致矿业遗产存在消逝的危机;另一方面矿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始终缺乏合适的结合点。
目前对矿业遗产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向。1)矿山公园模式,大多远离城市,“矿山公园既是公园,又是矿业遗迹的保护区,以发展旅游开发促进遗迹保护,以遗迹保护支持旅游开发”[1]。具有代表性的有著名的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2]、黄石国家矿山公园[1],以及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其平均年游客量达30万人次。2)“子遗产群”模式,着眼于大量散布于城市的矿业遗产,以其技术发展史为“故事”叙述线,以系统保护为目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开滦煤矿工业遗产群[3]和英国康瓦耳及西得文遗址群(Cornwall and West Devon)[4]。3)特色城市模式,注重将矿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现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形成特色。其中,德国鲁尔区最具代表性[5]:盖尔森基辛(Gelsenkirchen)发展太阳能,将千火之城转变为“千阳之城”[6-7];多特蒙德(Dortmund)对“卓伦Ⅱ/Ⅳ矿井”进行全面保护[8],对凤凰钢铁厂进行改造,保存了大量工业建筑,使多特蒙德成为“科技之都”[9];以及埃森(Essen)依托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保护与利用打造“文化之都”等[10]。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矿业遗产是孕育城市特色空间的母体和载体的创新性观点,并以此为核心,探索结合矿业遗产保护塑造矿业城市特色空间的方法,并提供落地性设计策略。
1 焦作的城镇格局与矿业遗产
1.1 焦作因矿而兴
1902年,英福公司在今焦作下白作村建立哲美森厂。在其南侧修建居民生活聚集区,在城镇南端修筑道清铁路,用以运输煤矿[11]。东马市街(现新华中街)作为城市轴线,北连北厂(哲美森厂)、南接南厂(英福公司铁路总机修厂)[11]。1910年,清政府于此建置焦作镇[11]。
1914年,大小民族企业联合成立中原公司对抗英福公司。1915年6月,中原公司和英福公司达成协议成立福中总公司,1933年改称中福公司。1939年,英资撤离焦作[11]。在此期间,城市街区得以扩张并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在东马市街东端修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因街北侧修建了中原煤矿公司办事处,因此得名中原大街(现解放中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东西轴线。南北轴线除了原来的东马市街外,在中原大街东端设置了福中大街(现民主中路),至此形成了一横两纵的格局[11],焦作城市的雏形基本确定(图1)。
1.2 焦作的城镇格局
焦作镇历经百余年发展,逐步形成如今焦作市的城市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2.1 “城随矿建”的分散形态
城市呈带状布局,由3个主要区域组成:依托一横两纵格局形成的中心城区;依托英福公司投产的王封李封两矿(合称第二矿场,俗称西矿)形成的焦作中站区;依托中原公司建造的“李河大井”(中原公司的主力开采矿井),于1937年废弃,因其处于城乡接合部,现为散布的村落(图2)。
1.2.2 依山而兴、依水而建
矿产因山而得,焦作矿区选址太行山南麓,其煤层稳定,开采条件好,盛产优质无烟煤,城镇由此依山而兴。由于工业活动本身需要大量水源,工厂选址往往靠近河流。白马门河、马涧河、普济河、群英河和翁涧河5条主要河流由北侧山体发源,自北向南流经焦作城镇,成为天然的水体景观资源。
1.2.3 铁路串联矿区
道清铁路不仅是三大矿区的煤矿运输线,也成为焦作与外界交流的主通道,现如今只剩下焦作北站一段仍在使用。
1.2.4 矿业工厂成为城镇的组织核心
早期矿业城镇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矿业生产活动和场所的确立,以此发挥引力作用,发展出大批从属和附加产业,由此形成城镇中心。
1.2.5 类似工业生产流线的功能布局
图1 焦作镇一横两纵的格局(刘俊杰绘)
图2 焦作城镇格局变迁(刘俊杰绘)
一条主路连接矿厂、铁路和车站,主路两边矿业加工工厂、店铺、矿业产业的衍生城市功能区和从业人员生活区一字排开,形成“生产-加工-运输-贩卖”的功能序列,类似工业生产流线。这一特征在“哲美森厂—道清铁路焦作北站”区域反映得最为清晰。
1.3 焦作中福公司的矿业遗产
1.3.1 遗产分布与现状
焦作矿业遗产以中福矿业遗产为主(本文将上文所述1902—1939年统称为“中福时期”,此期间的矿业遗产简称为“中福矿业遗产”)。后因战争和保护工作的忽视,2017年据焦作市文物部门统计,目前全市的矿业遗产中有近代建筑物20余处,面积约1万m2[12],保留下来的遗产以建筑单体居多,难有秩序可循(表1,图3)。
1.3.2 矿业遗产保护现状与问题
1)现状措施。
遗址公园。对于自然破坏痕迹明显的荒地,主要采取生态修复和功能更新相结合的手法。如在原有中福公司采石场遗址上建立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在原有林场上建立焦作市森林动物园等。
为矿业遗产立文物纪念牌。共计设立矿业遗产文物点15处,其中市级文物6处、省级文物1处①。
对原址建筑赋予新的职能。如将钱庄改造为“百年焦作”陈列博物馆,将英福公司医院原址改造成校医院等。
2)现状问题。
遗产保护问题。中福矿业遗产由于多依矿而建,呈片状分布,单片区域较大,区域内位置分散,区域间相距较远,大多以单体建构筑物的形式存在。现阶段对单体建筑和文物点的保护和改造较为孤立,保护作用有限且展示效应不明显,依然有被闲置、毁坏和吞噬的隐患。
城镇发展问题。废旧矿区很多时候在地理上占据着城镇的中心位置,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和城市职能的转型,大多伦为城市荒地,与现代城市生活脱节,在功能、影响和文化方面不再是城镇的中心。因此矿业遗产保护、矿业废弃地治理和城镇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问题,需要与城镇良性发展整体考虑。
2 结合中福矿业遗产保护塑造焦作城市特色空间
2.1 焦作市总体规划目标
在《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为“把焦作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带的国内知名山水旅游城市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
在《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2011—2030)》中提出焦作的总体城市设计目标为“千古覃怀,太极圣地;百年工矿,山水新城”。由此可见,城市空间的矿业特色和山水特色与矿业遗产紧密相关,表述如下:“突出百年工业历程,彰显独特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尊重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体现城市转型成效和继往开来的开创精神;突出焦作隽美的山水资源和天人合一的城-山-水格局,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转型成效,提升城市吸引力。”
2.2 中福矿业遗产对焦作城市特色空间的作用
中福时期的焦作形成了城市的初始原型,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中福矿业遗产如今数量不多,尤显珍贵,它们是孕育城市特色空间的母体和表现载体。
2.2.1 山水格局之源、空间发展之脉
焦作拥有顺应自然环境的城镇初始形态,为日后的城市空间发展奠定了基础。尊重山水格局可以使其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的共生关系得以延续,城市特色空间的整体意向获得了较大程度的保留和发展。
寻找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公共空间结构,健全城市特色公共空间骨架。城市的整体构架保持稳定,城市中的局部功能及其载体可以随着时代变迁进行代谢,根据不同时代的深层机制进行调整,并在继承的历史遗产上添加新的元素[13]。
2.2.2 文化传承之根、特色创新之魂
焦作的城市格局和煤矿生产发展密不可分,不少矿业遗产还处在城市核心区,它们不仅是城市的物质之源,也是城市的文化之“根”。对于矿业遗产我们不但要探索静态保护方法,更要探索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让新旧共生为城市特色发展创造新路径。
1)规划系统引领发展。
表1 焦作现存中福遗产分布
图3 焦作中福矿业遗产分布与现状(刘俊杰绘)
矿业遗产和废弃地的单片区域较大,分布广而分散,从城镇格局的视角和尺度范围进行系统梳理,为城镇发展建立规划系统,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2)整合要素建立节点。
既使矿业遗产保护和展示更加创新化,“让文物活起来”,也使空间节点更加特色化、人文化、景观化、城镇化和开放化。
2.3 塑造焦作城市特色空间策略
2.3.1 结合山水体系塑造焦作城市特色山水景观
矿区附近的河流整体状态良好,具有供水、游憩的双重功能,并且4条河流(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马涧河)均流经环境保护区或公园(表2),可以将河流与公园、环保区进行整合,打造成滨河绿道体系的园林景观,即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保护区域水网特征、丘陵地形和城镇格局,推动景观拓展、环境改善、内涵提升和生态修复。
2.3.2 结合铁路改造形成特色交通和人文遗产景观廊道
如今道清铁路西段已经改道,东部废弃多年,铁路成为新旧城交界的荒地,承受着双向发展的侵蚀,沿线多为城中贫民窟。在现存铁路沿线的遗产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4处,道清铁路及支线作为遗产,其整体的脉络走向依旧清晰可观,但保存情况不容乐观。
利用道清铁路原有的交通职能,可以仿照原本的铁路形式设置与遗产相关的站点,便于人们活动观光。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城市景观站点(如南水北调站),并和上文所述的滨河绿道相衔接,串联起整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景观,整合城市的自然生态格局。还需要强调每段特有的城市文化,如焦作北站以东到雕塑公园站围墙的涂鸦文化、焦作东站以西到南厂站和李封站的煤运设施等(图4)。
2.3.3 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形成网络化矿业文化特色景观
1)强调一横两纵的道路格局。
一横:东西向的解放路在原有中原大街的基础上进行东西方向扩建,成为焦作市东西走向的城市干道,北至王封李封,南至李河百间房,使所有矿业遗产全部连通,成为东西向文化长廊。
图4 道清铁路旅游线路站点设置(刘俊杰绘)
表2 河流沿途公共绿地统计
两纵:南北向的新华街依旧是联系哲美森厂相关遗址的关键,它连接花园路、民生街、和平街等历经百年的城市街道和与哲美森厂相关的遗产,是城镇历史文化轴;南北向的民生街向南延伸至新城区,民生路既有着重要的中福矿业遗产,如英福公司办公楼、英福公司医院等,以及著名的工程馆(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2所高校现均以此建筑为蓝本作为重要的校史标志),同时民生路也是新旧城区的重要联系通道,是城市的发展轴。
2)形成网络化矿业文化景观。
以十字正交的主要道路为主干,结合必要的支路改造,或疏通,或拓宽,或封堵,或辟为广场,并与滨河景观绿廊、铁路文化景观走廊等集于一体,将矿业文化景观遗产结成网络。
2.3.4 结合矿业遗产点形成城市特色空间节点
将矿业遗产保护和风景生态、市民休憩、文化传承、商业贸易等城市生活相结合,变封闭为开放,修补城市,构建特点鲜明、内涵丰富、开放多元、大小兼备的城市特色空间节点(图5)。
1)中站区——造园。将王封矿打造成具有矿业文化特色的社区公园,开展生态种植,改造部分矿业设施形成生态餐厅、艺术画廊和游乐设施,利用道清铁路与河道引入人行路径,吸引人们聚集,近距离体验百年矿业沧桑,从而激活在原王封矿中的“废墟”。
2)新华路——理路。保持原有的梧桐树绿化,梳理现有井台井架、发电机房等,结合神华机械厂的部分厂房,打造特色工业遗产之路。
3)民主中路——通学。首先将中福时期留下的工程馆、英福医院和英福公司办公楼办事处朝向民主路开放;其次将中福矿业遗产和河南理工大学(原校区)建筑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对城市开放的校园公共空间,形成具有矿业特色的文化科技和教育展示基地。
图5 焦作城市特色空间系统(孙成岳绘)
4)道清铁路沿线——补城。道清铁路与民主路、新华路相交,其节点区域的住宅现已成为“城中村”。因道清铁路在焦作老城和中福遗产景观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焦作旅游城市的定位,需要对道清铁路沿线的“城中村”进行更新改造。研究原有建筑的院落形制和城市肌理进行城市织补,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打造民宿,并依托焦作东站形成道清铁路博物馆,使其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
5)李河区域——修景。此地位于城市郊区,早已废弃,可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打造田园景观。
3 结语
矿业遗产,特别是城市中的矿业遗产,在它产生之日起就与城市系统结合在了一起。以前人们甚至认为它们是城市发展的禁锢,对其保护也往往仅着眼于遗产本身,与城市发展相割裂。矿业城市是矿业遗产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物质依托,矿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以矿业城市的既成结构发展走向为基础,否则就是无本之源,需要把矿业遗产融入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之中,坚持矿业城市的“文化自信”“以矿为本”。
在焦作的城市建设中,将矿业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不仅能够创造出矿业城市特色空间,还能展示出对于矿业城市发展延续历史、放眼未来的态度,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注释:
① 参考河南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焦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