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的人居环境概论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以《栖居漫谈》为例

2019-10-29董莉莉

中国园林 2019年9期
关键词:概论人居线下

董莉莉

常 青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8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文件。以打造“金课”为特征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三维信息化时代,第一个维度是具有信息化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教学场景;第二个维度是打破学校、教室、教材和课堂边界的教学模式;第三个维度是保障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教学制度。

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专业同属建筑类,随着高校大类招生教学改革的推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2年大类基础培养+3年专业方向培养的调整。作为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专业概论课,面临了教学内容扩充而授课学时整合的问题,同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向发展也使得建筑类专业导论课应满足对关联类专业学生的开放通选需求。因此,本次尝试按照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将3个专业概论课程有机整合;以刘滨谊教授的人居环境三元论为理论基础,将专业教育和通识科普交融结合,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信息化时代三维“金课”为目标的课程《栖居漫谈——人居环境概论》设计开发和教学实践。

1 教学目标设定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概论课程应围绕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探究发展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正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提升。课程属性是既作为建筑类专业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又作为关联类专业素质拓展的通识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3个层次来建构:课程目标需满足专业教育的高标;课堂教学目标需适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转换;教育成才目标需具有持续拓展的可能性。

1.1 专业认同教育

大学各个专业概论课程设置除了具有专业认知启蒙的作用,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历史沿革梳理、专业实际适用诠释、专业发展前景展望等实现专业认同教育[2]。现状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专业概论课独自分立的讲述使得学生易于建立专业的第一视角,而难于理解3个学科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协同发展作用。因此将人居环境概论课程依托建筑大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开设了1.5学分的必修课,同时又依托学校通识拓展课程平台开设了1学分的任选课。课程立足于人居活动共同参与、人居建设共同进行、人居环境共同营造的角度,以建筑类3个专业为主干支撑并将关联外围专业纳入,帮助学生建立人居环境科学多维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专业认同感。

1.2 知识脉络交织

专业概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小,但一门好的导论课可以使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能够建立较为完整的专业认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明确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训练能力进阶[3]。所以课程以人居环境为中心,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专业进行角度关联,按照“总-分-总”的骨架策划了8个主题,构建启迪思维-掌握方法-建立认知的主线;每个主题设计“点-线-面”的架构展开,构建了掌握概念知识-理解实践应用-了解前沿动态的辅线(图1)。

1.3 学习能力培养

图1 知识脉络的主辅线建立

刚从高中阶段转入大学阶段的新生通常还具有被动学习的惯性,专业概论课程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3]。课程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设计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必修课设置为线上16学时+线下24学时,选修课设置为线上16学时+线下16学时。同时通过课上-课下互补、线上-线下渗透、讲授-研讨交替、个人-团队协作,深度重构课堂内外的学习价值。使学生线上学知识,线下长智慧,学习方式由单纯的接收输入转为适当思考输出的深度学习,提升实践主观能动性和设计创作兴趣(表1)。

1.4 学科交叉协同

学科融合既是专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课程在建立学科主线的基础上也尝试间或性打破其边界,设计了体现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版块。既关注外围学科对于人居环境基础学科的启发,又思考人居环境科学对于外围学科的多元促进。通过非标化且多形式的讨论和创作环节,培养学生基于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综合素质。

1.5 精神价值引导

人居环境是人类所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技术和技艺的源头。课程以“栖居漫谈”为名,意欲引导学生从物质空间建构到精神家园塑造,激发关注热爱人居环境的生态环保意识,追求优秀的职业工匠精神素养和正确的文化自信价值观。

2 教学内容组织

按照知识脉络交织的主辅线将教学内容设计为6个阶段:第1阶段是课程综述,采用全线上视频教学,借鉴专业团队培训课程的破冰环节,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来开启对于“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2个问题的解答;第2阶段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认知与探索、匠人营国——人居环境的统筹与规划、建筑物语——人居环境的建筑与构筑、大美景园——人居环境的自然与景观”4个主题版块,分别对应了人居环境、城乡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学,采用先线上预习思考、后线下讲授研讨、再线上复习分享的混合教学,每个主题包括3个小节,分别对应基本概念知识点、历史沿革进程线、前沿动态发展面;第3阶段是测试考核,采用先线下梳理重要知识点、后线上答题的混合教学;第四阶段是“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思想与理念、建造技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塑造、逻辑重构——人居环境的共享与变革、自信人文——人居环境的瑰宝与理想”4个主题版块,融合了建筑类3个学科和关联外围学科的知识,采用先线上预习思考,俄后线下讲授研讨,再线上复习分享的混合教学的混合教学,每个主题包括3个小节,分别对应基本概念知识点、实践应用进步线、未来创新发展面;第五阶段是测试考核,采用先线下创作、后线上分享的混合教学;第六阶段是课程总结,采用全线上直播教学,现时分享、讨论、评价学生的命题创作作品,同步生与师的教学反思(图2)。

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体现了内涵深刻和外延广阔,确保基本核心内容的经典性和实践案例的动态更新性,建立充实丰富的拓展资料库,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持续学习需求(表2)。

因此,每个主题设计了3种互动环节:小试牛刀,按照章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经典诵读,按照主题进行认知度的拓展;倾情演绎,按照团队进行作品创新性的分享。

3 教学方式创新

3.1 SPOC混合教学模式

图2 教学内容组织

表1 课程任务和学时分配

图3 SPOC混合教学模式特点

图4 平台数据分析示例

图5 教学开展进程

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便捷多样,然而其缺点在于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设计应该改变原有片段式和松散型的课程结构,从系统性的角度,围绕教学目标,构建更为紧凑的版块以支撑核心的课程结构[4]。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5]。SPOC依托MOOC平台,整合了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提出的融合实体课堂和互联网线上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实际上是MOOC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6](图3)。

3.2 SPOC创新教学流程

规模限制和准入限制的前提决定了SPOC课程最大程度的有效性作用发挥。首先,由于规模限制,可以确保教师在平台数据整合功能的帮助下掌握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情(图4)。其次,由于准入限制,选择该课程须基于兴趣或需求,因此保证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

课程基于SPOC模式将基本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教师把视频材料和练习题当作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观看和试做;然后根据学生练习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实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讲授和研讨的内容;最后通过线下+线上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点作业和作品创作任务。总体上,教师团队还可以根据专业基础课和拓展通识课的不同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

3.3 SPOC灵活教学方式

课程的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穿插在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教学设计版块里。课堂流程包括“温故知新”即前章知识点解析和团队作业展示及讲评、“栖居漫谈”即本章节知识点讲解、“小试牛刀”即本章知识点测试,课外流程包括“经典诵读”即视频资源学习和书著资料阅读、“倾情演绎”即团队命题作品制作。教学开展从讲授、发散、体验和回授4个角度出发,利用SPOC有效地进行混合教学,降低了混合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图5)。

3.3.1 三分讲授

线上教学中讲授时间仅为每堂课总时长的1/3,对比传统课堂单一讲授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课堂教学不再以学生听课为主,而是形成以知识点梳理为主的讲授作为课程引导,更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发散、亲身体验以及学后反思的方式才能获得。

3.3.2 三分发散

课堂教学都会呈现师生间的激烈讨论,智慧课堂可以让学生以发弹幕的形式对教师发布的论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表3),使课堂氛围更为轻松。直播课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教师在非教学时间有新的感悟或是接收到前沿资讯,可以第一时间以直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效打破学校、教室、教材和课堂的边界。

3.3.3 三分体验

引导学生对人居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是课程除了知识点讲授之外的重要意图所在。为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真正的人居环境,教师对每一章节的团队作业进行了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在户外搜集素材(图6),学生通过完成团队作业,不仅从认识上提高了审美品位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时获得转译自身感受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3.3.4 一分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7]。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完成在线平台的多种活动和学习报告来完成教学反馈,教师以此作为课程改进和调整的依据,使之后的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反馈机制作用于教学双方,对于学生的学后思考十分有益,对于教师的回授作用也不容小觑。

4 教学成效评价

《栖居漫谈——人居环境概论》自2018年秋季开课以来,课程已经完整运行了2个周期。学生对于课程的评价得分为4.9分,达到了较为理想的认可效果;学生平时作业及测验的平均成绩达到85分,课程通过率达到100%,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设计中线下考核成绩不再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的主要参考项,更注重的是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周期内的线上任务点完成、课堂自主学习、团队作品表现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理论课程中学生平时倦怠,考前突击的现象(图7)。

图6 创新型的团队作业

图7 期末总评成绩组成

表2 线上教学资源数据统计

表3 课程互动数据示例

同时,课程作为学校首次开设的跨专业概论通识课程,使得修读的学生不再局限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专业。在开设的2个周期内,通过申请选拔,还有来自校内外13个学院、29个不同专业的共计318位学员参与学习,授课效率大幅度提高于传统理论课程。课程结束后,为了考查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组针对之前预设的5点教学目标拟定了问卷调查表并随机发放给了80位不同班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课程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但也发现了课程体系中的部分问题,例如针对人居环境基础学科和外围学科的交叉协同方面,由于在校选通识课的开展之前缺乏对于选修者所学专业类型的调查分析,因此无法针对个体需求将人居环境科学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建立更为直接有效的解析归纳,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后对于人居环境的认知建立并不充分(图8)。

教育部推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划,以MOOC平台作为桥梁媒介,整合了各个高校的优势课程资源,为打破大学边界和建立知识流通体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栖居漫谈——人居环境概论》基于SPOC的在线课程建设,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知识传播、学科提升和学术交流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本门课程目前已经在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和学银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并成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猜你喜欢

概论人居线下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青铜器辨伪概论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