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巧实力视角下豆腐文化熟语的英译

2019-10-29张久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孟 焱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引语

“巧实力”(Smart Power)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Suzanne Nossel)于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的战略新词汇,通常被看作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延伸。2006年初,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重新思考软实力》,指出“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称作巧实力。”[1]104由此可见,所谓“巧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硬实力”(经济、军事、科技等)和“软实力”(文化、制度、政策等)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在文化领域内,巧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物质表现、精神表现和制度要求。对于豆腐文化来说,其巧实力主要包括豆腐及其传统制作工艺等物质表现;与豆腐相关的熟语、文学作品等精神表现;以及豆腐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制度要求,涵盖面甚广,然而却少有学者问津。为了有效推动豆腐文化发展,传播豆腐文化,笔者拟以点带面,由豆腐文化熟语为切入点,开展相应的英译尝试,希望能为提升中国的文化巧实力贡献绵薄之力。

二、豆腐文化熟语的分类

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短语,使用时则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2]44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语言形式。从历史上看,豆腐文化熟语的形成,与其物质表现豆腐是密不可分的。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来,因其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而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也同时孕育出丰富的豆腐文化熟语。千百年来,国人着眼于豆腐在外观、物性、价格、制作、工具等方面的特点,赋予豆腐以形象而幽默的文学表达而产生了豆腐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文化熟语。这些熟语经过人们不断地口耳相传,反复打磨而约定俗成,或由文人墨客采编入书,或由诗人作家在作品中加工引用,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经过一番梳理,笔者将这些耳熟能详的豆腐文化熟语分为以下几类。

表一 豆腐文化熟语的类别

经过一番梳理可以发现,豆腐文化熟语主要源于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因此大多以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为主,而那些格调典雅的成语和名家格言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通俗语言,豆腐文化熟语具有“口头性、形象性、俚俗性、诙谐性和调侃性”[3]13的特点,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散发着质朴的清香。这与英语的熟语有某些相似之处,值得在英译方法选择时加以考虑和借鉴。

三、豆腐文化熟语的英译探讨

英语和汉语都是高度发展的语言,都拥有着数量可观的熟语。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豆腐文化熟语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体现着国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特色。由于豆腐文化信息的存在,豆腐文化熟语具有一定文化负载词的特性。如何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巧妙译出豆腐文化熟语隐含的本质内涵和文化意义,使译入语读者产生生动而相同或近似的反应效果,就成为衡量豆腐文化熟语英译成功与否以及巧实力构建和传播的关键。笔者着眼于豆腐文化熟语的构建和传播,以译例论译法,分别讨论之。

(一)豆腐成语——豆腐架箸

严格来说,描写豆腐文化的成语数量很少,“豆腐架箸”算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成语源于一个典故:“四川茂州富户张姓者,老年生一儿,甚爱之。每出游,必盛为妆饰。年八岁,出观赛会,竟不返。遍寻至某溪中,已被杀矣,裸身卧水,衣饰尽剥去。张鸣于官,凶手不得,刺史叶公身宿城隍庙求梦。夜梦城隍神开门迎叶,置酒宴之,几上豆腐一碗,架竹箸其上,旁无余物,终席无一言。叶醒后解之,不得其故。后捕快见人持金锁入典铺者,获而讯之,赃证悉合。其人姓符,方知竹架腐上,成一‘符’字。”[4]20

这则豆腐文化成语的英译由于历史典故和汉语特有拆字格修辞的缘故(豆腐的简写可为“豆付”),无法直译,而应遵循“译意为主,兼顾形象”的原则,也就是保留豆腐的文化形象,绕开其他典故背景,采用“意译”和“套译”的方法将其内在含义翻译出来,以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促使其了解中国的豆腐熟语文化。因此,“豆腐架箸”可套用英语“Wine tells the truth”(酒后吐真言)的熟语结构,译为:Tofu tells the truth。这样处理虽然牺牲了“筷子”的形象,但是抓住了成语的核心文化内容和深层意思,简洁灵活地传达了豆腐成语文化的巧实力,同时激发了读者探究故事背后典故的兴趣。

(二)豆腐惯用语——刀子嘴,豆腐心

这则惯用语一般形容人说话尖刻,但心肠很软弱。曾有译者将其意译为:His/Her bark is worse than his/her bite /More bark than bite,类似中文“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也不失为一种神似的巧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刀子嘴,豆腐心”是与“人”的言行相关的,译成英文后却与“狗”的言行相关,产生了不好的文化联想。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纽马克、郭建中等中外学者都主张“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5],在翻译时尽可能地使用异化策略和直译手段,以表现汉英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将“刀子嘴,豆腐心”直译为:one’s tongue is like a sharp knife,but one’s heart is like a soft tofu.此译稍长,但保留了原文中的暗喻和豆腐意象,knife和tofu还押尾韵,也别有一番韵味,有助于中国豆腐文化的传播。

当然,在翻译实践中,熟语翻译或求文化之真,务文化交流之实;或求文化之真,务交际之实。因此,惯用语也常采用意译或借用的方法,以避免因形害喻、因意害喻。“刀子嘴,豆腐心”在日常交际中也可意译为“have a sharp tongue but a soft heart”,或者“sharp-tongued but softhearted”,以求简洁、明了、达意。再比如,“豆腐块”(形容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不起眼的小文章)译为“a postage stamp-size article”,借用了英文中“邮票”的意象,虽然丧失了豆腐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但在整体上能够保证译语读者获得大体相同的文化认知和感受。

(三)豆腐谚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民间谚语有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常比喻人做事心急就会得不偿失,要按照程序步骤,讲究方法策略,否则将一事无成。2005年,著名演员冯巩执导的一部文艺喜剧片就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其英语片名为“Eat Hot Tofu Slowly”,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笔者认为,英汉熟语中有一些类似的语言表达,它们在内容、字面或形象上相同或相似,暗含的寓意也基本一致,可采用套译的方法来处理。套译就是用意思或寓意对等或基本对等的熟语,来翻译原语的熟语意义。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使译文更具有译入语的民族特点,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鉴于此,“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则谚语可套用英语现成的熟语翻译,如: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心急水烧不开), 或者:Haste makes waste/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等。

(四)豆腐格言——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曾这样描述他的处世哲学:“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这句格言中包含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其重要意义信息在“一清二白”上,“清”是指小葱,“白”指的是豆腐。一般可意译为:as clear as crystal(像水晶一样清澈),或者clear-cut,来比喻事件的来龙去脉明明白白的意思。但就整句话来说,为了完整表述原意,且保留“豆腐”的文化意象,可对原句进行部分改写,改译为:Anyone who boasts that solving a complex problem is as easy as slicing a piece of tofu shall not be trusted.这样处理既能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其中的寓意,还同时能领略中国豆腐文化的情调,形象鲜明,耐人寻味。

(五)豆腐歇后语——豆腐白菜——各有所爱

在所有豆腐文化熟语中,歇后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半数以上。豆腐歇后语的语言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令人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豆腐歇后语的语言文化特色,方便英译方法探讨,特分类举例。

表二 豆腐文化熟语的类别

由上表可见:前两例属于逻辑推理式的类型,后衬部分是从前面引子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后两例属于谐音的歇后语类型,即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语言形式,以达到语义双关的效果。就豆腐歇后语英译原则来说,如“豆腐白菜——各有所爱”这类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可采用直译的方式处理,译为:Some persons like to eat tofu while others prefer cabbages---People’s tastes are various/Tastes differ/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等,以丰富和发展豆腐文化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而对于如“大蒜拌冻豆腐——难拌(办)”这样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利用语言文字谐音或同音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很难处理。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E.M. Forster)曾指出:“翻译出来的双关语,尽管译笔巧妙,但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双关语,而只是反映原作使用了双关语这一事实。”[6]20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豆腐歇后语中的双关语是无法翻译的,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豆腐文化特色,传播豆腐文化巧实力。因此,“大蒜拌冻豆腐——难拌(办)”可译为:Garlic mixed with frozen tofu---Hard to mix/do(The words mix and do 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

四、结语

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豆腐文化熟语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着国人的勤劳、朴素、诚信、包容、谦和、幽默、智慧与创新。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巧实力的精神体现,非常值得我们去译介和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7]25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便懂得了豆腐文化译介的真味,也便坚定了构建豆腐文化巧实力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看图猜熟语
看图猜熟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一起来说歇后语
歇后语知多少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汉语惯用语研究综述
巧手连线
一些英语惯用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