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设计需求中的中国文化要素
2019-10-28马荣
马荣
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日俱增,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占经济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1] 文化产业,至少涉及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几个大类。[2] 其中的多数门类,都需要创意创新的驱动,需要提升新旧动能转换与技术服务支撑。在这种局面下,关于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关于多元化设计的需求和服务也在增加和延伸。
许多的设计需要收集能激发灵感、给人启发的图像、材质和色彩,这些素材将可能对产品的设计产生裨益。设计需要灵感,需要素材的支撑,对于多元化的设计而言更是尤为如此。因此,许多设计师无论身处何种领域,都会收集相关物件和图像,建立自己的创意资料库,从而激发灵感。[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多数场合下,应当具有本国的文化元素,体现国家的文化要素和风貌。正如当艺术史家投身研究一件或一系列作品时,他必须把他所认为的这些作品的内在含义,与他可能尽量掌握、并认为与这些作品具有历史关系的其他所有文化资料的内在含义加以对照。[4] 概言之,即是我们的文化设计能从视觉上和物理上将我们与周边的世界联系起来,与我们的历史联系起来。[5]
文化或者文明,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6] 这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构成体系。而中国文化的构成,就是指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7] 这个一切,包含着无数的定义与符号。如时人的总结,譬如精神、社会、物质等层次;譬如精神与社会等层次,这两个层次中又涵盖若干门类。[8]
无论如何,中国文化要素,在历史上,产生出无数种知识类别体系。这些或是抽象或是具象的体系,具有不同的艺术、科学等价值,它们中多数具有突出的意义。因此,吸收与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将对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设计产生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和挖掘,将对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尽管传统文化要素具有十足的宏大性与庞大性,然而却仍可分作虚与实的两种体系。虚即思维,实即物质。
对于设计需求来说,思维的观念,通常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物质的表现,除了通过思维转化外,还能以具体的形象塑造出来。比如一件名物,由名称与特征构成。任何一件名物的展开,可能都是一个大的资料库,包含着某种文化的要素与精粹。[9] 好比一首诗,诗里的典故:故典、新典、典故的意思,然后是整首诗的意思;好比一件器物,看它的造型、纹样、设计构思,找回它在当时生活中的名称,复原它在历史场景中的样态,在名与物的对应或不对应中抉发演变线索的关键。[10]
如此一来,我们既然能在一件器物中回溯源头,看到日常生活史乃至社会生活史的若干发展脉络。[11]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构建文化要素的资料库、元素库,通过借鉴与创意,设计出一件或者无数件名物来。
事实上,模仿与创造,本来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种轨迹。[12] 而从本质上讲,工艺美术的核心就是作品。[13] 换句话说,设计一件作品,要么是延展,要么在重塑。也许可以这么形容,一件带着文化元素因子的作品,是与过去的某个形象互动的结果。就像瓷器、漆器等物的制作与发展,在借鉴与吸收历史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未来;这些器物本身既是中国工艺美术史里的一部分,也演变成传统文化因素里的一个因子。
就如同说,我们所具有的设计知识,都是历史经验世界的一部分。设计的灵感,就像知识的积累过程。因为知识的获得,总是整个观念世界的转换和创新的过程。不仅如此,设计还是通过转换一个已知的世界,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如果知识存在于一连串的观念中,那么其新增加的知识,只能触及未经验的末端。但是,因为知识是一个系统,所以知识的每一点增加,都会影响到知识的整体,这就是新世界的创造。[14]
设计的创造,同样适用于这个知识系统。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某个要素化身为一个符号,那么当符号本身经历设计创造,原来的元素成为了新的作品。这个转换,便是新世界的创造。
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文化要素、文化元素,便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而它投射的对象,又是包罗万象。中国文化元素,仅在工艺美术史范围内所呈现的,即包含着各种材料制作的作品。具有区域性和流动性,由多单元设计文化,整合成区域性的设计文化。[15] 这些作品当中的各具有不同特色,也意味着它们本身,可以提取出各有特点的典型素材。比如色彩、图案、造型等等。
回到设计需求及应用场景。作为构成中国文化要素的各式典型素材,整合构建资料库或者素材库,将能穿成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的连线,探索历史与未来设计的连接桥梁。实际上,关于传统元素与当代设计结合的构想,甚至是实际案例早已是屡见不鲜。在电影[16]、建筑[17]、博物馆文创[18]、各类衍生品[19]等等创作中,层出不穷。可以说,从文化要素到应用场景,无论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衍生品,还是旅游等领域里,传统文化元素,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设计养分,通过对其的吸收与运用,进而在展示历史美学变迁的同时,也在創作一种具有传统审美趣味的设计。
由是言之,中国文化设计,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创新。在传统文化要素的资料库或者素材库里,蕴含着学习与想象的灵感源泉。通过此间的转化,完成从文化要素到提取元素,最后形成设计实践的发展脉络。这个过程之所以重要,除了因为它们能产生一种设计资源,也因为这种设计,是文化自信与构建未来世界的一种方式。
注释:
[1] 从总量上看,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GDP的2.75%。而到了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3%。来源: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9年6月26日。
[2] 来源: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年。
[3] 加雷思·威廉姆斯:《走进伦敦设计博物馆:解密设计经典》,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第22页。
[4] 转引:巫鸿,《空间的美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
[5] 乔迅:《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6] 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2年,第1页。转引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8] 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第6页。
[9]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8页。
[10]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页。
[11]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页。
[12] 张朋川:《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13] 尚刚:《中国工艺史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4]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15] 张朋川:《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16] 陈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以“大魚海棠”为例》,《出版广角》,2016年22期。许樱花:《数字动画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电影评介》2011年19期。
[17] 马远:《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苏海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应用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8] 王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设计》2019年6月。
[19] 杨晓燕:《诗经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包装工程》2018年2月。吕中意:《民族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