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2019-10-28王静
王静
文物是反映不同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重要实物材料,也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艺术、科学以及历史价值。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发挥文物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功能,成为学界以及博物馆馆员重点关注并思考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学说, 就文物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彰显博物馆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为博物馆保护文物提供理论参考。
作为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一环,基层博物馆文化管理与保护工作历来是学界研究以及博物馆馆员关注的重要课题。博物馆在管理文物过程中,相关馆员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文物管理、文物收藏以及文物保护对于文化强国的重要价值以及特殊贡献,才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 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优势及机遇
(一)战略和资金保障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愈发重视文物管理工作,加大了对博物馆的经费支持、财政支持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国家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事业予以发展,可以为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指引以及思路,帮助博物馆更好地配置各项资源,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朝着深层次、创新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公共性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可以让博物馆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总体而言,国家战略和资金的支持,能够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标准性。
(二)理论技术保障
新时期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层次发生了变化,精神文化意识不断提升,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希望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学界学者们关于文物保护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以及参考,为博物馆馆员改进文物保护机制以及文物保护内容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大量的技术人员加快了对现代化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研发了许多新型保护技术,为博物馆优化并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提供了技术条件。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于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使得大量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以及文物保护技术被应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提升了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 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劣势及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文物管理机制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对于规范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当前,部分博物馆文物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一,在文物保护流程上面,文物保护流程过于原则性,文物保护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第二,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机制存在漏洞。部分博物馆并没有要求博物馆馆员定期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微生物及昆虫、文物保存设施进行检测,没有对馆藏文物的“健康”水平进行评测,文物保护工作存在滞后性特点。博物馆通常是事后发现文物受到损害后再采取保护措施,忽视从事前的阶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容易导致文物损毁。第三,文物分类机制存在缺陷,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的目标。当前,部分博物馆并没有根据文物的要求对文物进行分类,很难系统性地对相关类别的文物采取统一化的保护措施。
(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薄弱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博物馆文化藏品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有所提升。当前,部分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薄弱,馆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一方面,部分博物馆的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重视管理技能、管理方法等领域的培训,忽视精神对于行为的导向作用,没有从道德层面、思想政治层面、法制层面对馆员进行培训,员工工作热情、责任心以及思想觉悟有待提升。尤其是长期处于博物馆这种相对而言较为封闭的环境当中,馆员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容易滋生厌倦感。另一方面,部分博物馆忽视馆际之间的交流,尚未搭建馆员对外交流平台以及学习平台,馆员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不强,无法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三)文物保存环境有待优化
总体而言,不同种类的文物会受到不同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部分文物的年代较为久远,在出土或者流通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受到损害,所以对文物保存环境的要求会更高。当前,部分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有待优化,对于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微生物及昆虫等物理、化学因素的管控力度不高,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部分文物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进行有效修复,严重降低了文物本身的价值。除此之外,部分博物馆对文物保护设施的利用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阶段,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以及设备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控。
● 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
博物馆要进一步健全文物分类机制,对不同类型文物进行分类。一方面,通过文物分类,集中性地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效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例如,纸质类文物主要对微生物及昆虫预防工作的要求较高,博物馆将纸质类文物放置于同一个陈列室中,可以更加集中地对纸质类文物进行统一保护,采取科学的技术对微生物及昆虫进行消灭。另一方面,对于实在难以划分类别的文物,也可以将该类文物进行统一管理,将之与其他文物进行区分,然后再逐一进行管理和保护。总体而言,健全文物分类与保管机制,可以实现对不同种类文物的实时监控与保管,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节约文物管理中的相关成本。
(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容、形式以及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该种背景下,博物馆只有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一方面,博物馆要健全员工培训机制,重视精神对于馆员行为的指导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法律、心理、道德领域的培训,强化馆员责任心、思想觉悟以及工作热情,防止馆员精神上“缺钙”。同时,博物馆要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信息技术领域的培训,优化馆员知识结构,提升馆员技能水平,适应现代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博物馆要重视馆际之间的交流,搭建培训论坛、交流论坛等学习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提升馆员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意识。馆员不断学习其他博物馆或者相关单位在文物管理上的有益经验、管理机制以及创新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本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整体化水平。有条件的馆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检索域外在文物管理与保护领域的模式,不断为单位文物管理工作建言献策。
(三)优化文物保存环境
文化保存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文物保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博物馆要加大在文物保存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优化文物保存环境,延伸文物的“寿命”。一方面,博物馆要坚持预防性保护为主,抢救性保护为辅的主要方式,按照文物本身的特性以及质量,严格控制文物保存空间内的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微生物及昆虫等物理、化学因素,营造优质的文物保存环境。馆员发现文物出现损毁的,应当通知相关专家,及时采取抢救性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以及设备,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文物保存环境中的缺陷并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文物,博物馆馆员应针对文物特性采用不同的文物技术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将文物最原始、完整以及真实的状态保存下来,为公众欣赏我国文物艺术和接触历史提供便利条件。
● 结束语
近些年来,社会公众精神需求呈现出多元特性,博物馆的入馆人数也明显增加,推动了博物馆的发展。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保护是博物馆最为核心的一项工作,其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基层博物馆作为收藏文化和保护文化的主要单位,肩负着管理文物和保护文物的重要使命。因此,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整体意识,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正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水平。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会迈向崭新的发展台阶,我国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也会有明显提升。
(作者工作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