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3品6S”建设,提升办学实力

2019-10-28马爱军程江涛余亚平

时代汽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品牌建设

马爱军 程江涛 余亚平

摘 要:襄阳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开展“3品6S”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着眼点,升华品牌教师队伍建设内涵,把6S管理制度贯穿于品牌学生建设之中,深入与企业的融合,建设工作推进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品牌;建设

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襄阳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以开展“3品6S”建设为工作思路,即以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建设为目标,以现代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制度为抓手,在校企合作能力、专业建设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技能竞赛能力等方面着力创建,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

1 品牌专业建设

品牌专业建设是系部专业建设的着眼点。通过确定专业方向,树立品牌意识,找准专业与地方企业的对接点,加大提升专业的优化和与社会的融合。

(1)以促进就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以设立在机电工程系的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大师工作室为基础,聘请神龙公司襄阳工厂实践专家,广东三向教学仪器有限公司设备研发专家,浙江嘉兴技师学院教学专家等企业院校人员,以及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机电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指导专业建设。

依托襄阳市机电行业与企业,不断完善机电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和纽带作用,与东风神龙股份有限公司、江山重工等襄阳区域知名企业,与广东三向教仪公司、浙江亚龙公司等省外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优化专业群建设,使服务区域经济不掉队。根据产业最新发展,重视专业群的有序调整,达到企业所需。坚持壮大骨干专业实力,稳定骨干专业,提高教科研水平,使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2个专业达到省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加强与合作企业、院校专家共同开展专业内涵研究,扩大机电一体化专业实力,并开展技师研修实践探索。加快培育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及移动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技术等新一轮品牌专业。

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与神龙公司、新火炬公司;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江山重工、中日龙(襄阳)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更紧密的对接。与神龙公司的丁敬锋大师团队、江山重工周德民、孟繁胜大师团队建立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关注专业动态的调整。共建新华光定向班,形成与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招生即预招工式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教学特色,以学做合一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结合技工院校专业教学实际,实施大类培养、二次分流,分层教学,形成技能普及教育与技能精英教育并行的培养模式。以课程对接岗位,创新教学内容。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训地点分离的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实践训练功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实现生产岗位课堂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突出老师好教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和实践相长,突出学生好学的特色;教学实践过程中增添大量企业元素的培育,学生融入企業快,用人单位评价满意度高,突出企业好用的特色。

与广东三向公司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教室。学生在自我管理条件下学习,学习环境可扩展成为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熟悉生产过程、掌握岗位技能、反思企业文化的机会。生产性实训教室运营与专业建设、课程管理相匹配。

与东风神龙公司等企业开发学习性工作岗位。聘请专门的企业师傅指导工学实习、顶岗实习学生,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管理柔性化,培训差异化,实现终身化技能提升。

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联合行业企业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骨干教师,开发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并体现一定的地域和校本特色。校企共同开发《PLC编程与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技术》培训教材,制定包括开发、使用、管理、激励等内容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创新发展、多头并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机电工程系打造成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切实服务于襄阳市及周边区域机电行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品牌系部。

2 品牌教师队伍建设

品牌教师队伍建设是系部内涵建设的又一次升华。在历次竞赛中,形成了举全系之力,定目标、促行动,自力更生、勇于拼搏、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竞赛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财富。带动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动自发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

(1)全方位实施专业教师队伍一体化师资的培养计划。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拜师结对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着“大师遴选有条件、教师驻企强技能、专家进校授经验、师徒合作促研发”的原则,着力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教学工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2)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突出专业带头人培养,重点做好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与评聘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名师工程、国内外师资培训、校本培训、行业专家指导、企业生产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建立教师梯级培养制度。依托罗敏大师工作室,按照人社部《一体化教师标准》《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黄景容主编),制定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制定、实施企业人员兼职教师制度,聘请企业懂技术、有经验、专业功底扎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咨询顾问或专业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及教师培训任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 品牌学生队伍建设

品牌学生建设是系部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围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态度与职业化工作道德这四个职业化目标。把现代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养成教育始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做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把6S管理的理念和工匠精神当做基因一样植入给学生。

在学生中组建技能班,建立技能竞赛教育教学专班,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各项工作。技能班以省赛、国赛技术标准做为培养方案,以省赛、国赛竞赛题目做为教学内容,以省赛、国赛竞赛设备做为实训设备,以省赛、国赛选手选拔条件做为评价内容。

(1)实行“小组学习、分层教学、梯次达标”教学。“技能班”由一、二、三年级学生组成,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分层教学、梯次达标”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学习任务的设定上增加一定难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性,适时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增加学生的组织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进行梯次培养。

(2)建立体能训练制度。建立“技能班”学生体能训练的长效机制,把体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每天早晨进行耐力训练,下午进行身体灵活性训练,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身体协调性和指关节灵活性的训练内容,例如踩砖跑、柔力球、隔空抓物等。

(3)实行“6S”管理,全面提升“技能班”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广东三向公司的“6S”管理推行工作为范例,编写了“6S”管理制度培训手册,从学生一进入“技能班”就灌输“6S”管理制度理念,提出“要想学习环境好,整理整顿要做到,每日清扫不能少,清洁素养最重要”等宣传口号,从整理内务、设备保养入手,培养良好素质,提升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规范。

(4)校企共同培训。技能班学生定期到企业工学实践,每学期安排4-8周时间到广东三向公司、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等企业进行工学实践,以真实的实践情景锻炼学生实战本领。在广东三向公司工学实践过程中,企业不仅仅“用”学生更注重“育”学生。结合机电专业工作岗位,以师傅带徒弟形式对口安排跟岗实践,白天在一线生产,晚上由企业实践专家集中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5)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与企业设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企业每学期都拿出部分资金,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在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在平时学习训练表现优秀的学生事迹做成宣传橱窗,把优秀学生的图像做成文化宣传墙等形式,营造“比”的氛围,“争”的气势。使学生“比”有参照,“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4 建设成效

开展“3品6S”建设以来,系部工作顺利的推进,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效。

(1)专业品牌效应突显。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湖北省人社厅评为湖北省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品牌专业,承担了湖北省师资培训工作并受到省人社厅和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带动了省内技工院校机电技术专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2)一批能讲会干的一体化教师脱颖而出。2018年,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大赛上,由机电系组成的教师参赛团队勇夺切削加工项目二等奖;有1名教师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有2名教师被襄阳市政府授予“隆中工匠”称号。

(3)“技能班”学生2次组队代表湖北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选拔赛,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14名学生被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5 建设中的思考

“3品6S”建设,明显的提高了系部办学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系部的教育教学,同时也要注意:

(1)专业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要注重针对性和融合性。企业的产业前景和专业引领是首要,其次是与企业的融合深度。融合中的重点是教师,加大教师下企业的力度,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及开发能力。

(2)专业课程的建设要精品化、数字化。联合行业及企业专家开发有专业特色又贴近企业应用的课程,并加大精品课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即起到示范引领,也为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创造条件。

(3)品牌学生的建設必须要依托企业。学生通过到企业工学实践,可感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理念,体会专业理论和实践在企业应用的重要性,拓展其培养和发展空间。

总之,“3品6S”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目标工程。在建设中,即要与时俱进,又要不断提升标准,这就要求创建团队始终不忘初心,把品牌做成标准,把标准做成品牌,实现创建的目标和愿景。

猜你喜欢

品牌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恩典皮具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品牌快速建设的社会互动与共鸣策略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