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思考
2019-10-28杨臻云
杨臻云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一门公共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归属于“两课”范畴,然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方面存在片面性的认知误区,为此要全面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思考和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正确功能定位,对其进行内容、形式上的改革,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应有的功能。
关鍵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119 — 03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归属于“两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观念,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偏差,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为此,要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明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确立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体性地位,更好地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分析
1.片面强调和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政治功能。在长期以来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之中,过分关注和强调其政治功能,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当成政治课来进行教学,采用课堂灌输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人文精神,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政治功能,显现出过于简单、绝对和高远的倾向,成为一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神圣使命,这就使之背离了哲学固有的精神要义。
2.存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同危机。在长期以来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之中,尽管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识,然而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主体性地位却缺乏认同感,表现为:大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仅仅是拿学分的一个存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深入体悟,而教师也习惯于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灵活、创新的课堂教学,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显得单一化、被动,难以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启迪和引导,这就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产生内心上的排斥感和疏离感,缺乏与教师的深度交流和沟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缺乏可探索性和可商榷性,显示出固态不变、僵化的状态。
3.大学日常生活的意义被“唯科学主义”所解构。哲学原理本应是要经过充分、深入的商榷、对话才能突显其意义和作用,而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之中,却采用经验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哲学内容加以处理,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本质是哲学道理的基本事实,用所谓的“唯科学主义”消解和替代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意义,极大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有的知识传播、道德精神熏陶、审美追求、文化陶冶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政治性功能丧失了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基础,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显露出肤浅化、口号化的问题〔1〕。
4.理论联系实际流于形式和表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出于政治性功能的角度,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师习惯于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原理进行教学,采用生搬硬套、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对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诠释,并存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层发言哲学化、条理化的倾向,无法真实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
5.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声誉。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政治说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变得政治化、庸俗化,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一门庄重的学问,而被人们认为是政治课的代名词,教师也相应演变为搞政治、搞马列的人,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难以找寻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缺乏统一性的认知和评价。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的原则分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无法选择、强制性的学习课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必须依循以下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进行功能定位:
1.合理把握课程性质。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进行功能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合理把握这门课程的性质,要认识到它是一门哲学性质的理论课,而非实证自然科学或部门社会科学,具有哲学所拥有的内在逻辑性、抽象性、思辨性和体系性属性,立足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抽象的思辨、逻辑论证展示其一般方法论的本质,并以其内在的科学精神澄清理论迷雾和思维混乱,以批判、怀疑、拷问式的方式解决主客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教学内容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性,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探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以联系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辩证法;阐释人的认识发生、本质及过程的认识论;探讨社会本质、发展规律及动力、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观。
3.学分管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必修课,必须进行科学的学分设计和管理,使之纳入到高校学分统一管理的范畴,以较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实际功能。
4.特殊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不同于实证自然科学、部门社会科学等课程,要体现我国官方意识形态,基于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现实政治活动的需求,进行教学实践和指导,并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改革方式。
5.立足于实际。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必须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考虑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中存在的自我功利意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较好地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
1.知识传播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凝结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汇聚了各种命题、判断、推理、格言和哲理,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比较、鉴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哲学知识体系,在去伪存真的学习中传播人类哲学知识,并对其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2.文化熏陶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体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类哲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怀,在人类哲学文化中获得心灵的涤荡和净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3.道德教化功能。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信仰,对大学生产生深刻、持久而稳定的道德教化和渗透。
4.政权辩护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可以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和控制,并为国家政权、现存政治秩序、政治法律制度进行辩护〔3〕。
5.其他功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哲学,并通过自我思考、思辨和探索,对真理进行论证和学习,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探索
1.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的建设
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存在诸多问题,显示出滞后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功能发挥,为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的建设,具体从以下方面思考:
(1)找准课程定位,把握关键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内容体系搞成“拼盘”,要向学生直接传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对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要仔细分析,辨析其是否属于哲学范畴,要在教学中加以仔细揣摩,并从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阐释。同时,不能忽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思想的教学,要使之区别于“常识性”教育,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观点的完整性,不可随意删减或剔除。同时,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尽量简化相对表浅、易懂的内容,增强重点、难点知识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集中阐述并合理归纳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体系的完整性、一致性。
(2)突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主线。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实践性本质和基础,以其为教材改革的立足点的归宿,突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主线,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实践观的绝对割裂和对立,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和实践观的辩证统一性,明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指导思想〔4〕。
(3)体现教材的历史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能割裂其与整个本文哲学传统历史的联系,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和庸俗化现象。并且,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发掘真理的生动历史过程,使之与特定的环境和结论相联系,避免激化智慧的哲学成为条文化、教条化的僵死结论,要使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说教布道的“神学”。
(4)体现教材的时代现实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要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融入自己時代精神的精华,要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国梦”等重要思想融入到教材之中,以“哲学的方式”对时代新成果进行诠释,避免成为纯“政治”的空洞说教。同时,还要充分、深入地对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必须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解析,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穿透力和批判改造能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批判和改造,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崇高信仰和精神追求,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大学生对现代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能够释疑解惑,开展哲学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社会的视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更好地在思想中把握时代现实,走出思想困境和信仰迷茫,满足大学生内心渴望的“理性”和“归依”精神需求〔5〕。
2.明确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主体性意识
要彻底转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空洞、枯燥的教学状态,培养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意识,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生活意义,不能用传统“宏大叙事”的归纳式教学逻辑遮蔽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引领大学生实现对个体生活的观照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必须导入差异性、量化的思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真实困惑相链接,使大学生能够深刻地分析问题,建构起自觉反思的基本视野,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而不能用社会整体生活的意义替代大学生个体生活的意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成为“空中楼阁”。
同时,还要确立大学生的本位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具有相当突出的生活意义危机问题的,显示出相当明显的“物化”倾向,而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问题较少关注,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不能保持失语的状态,要进行哲学层面的引导和理性的把握,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生活意义的理性坐标和方向。
3.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之中,要确立基本的教学观,创立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分注重知识本身的观念,强调知识的应用、累积与创新,突显其智慧之学的课程本质,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哲学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深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1)合理安排课程。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安排12周的课堂讲授时间,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安排接下来的5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2)确定社会实践实施方案。要确立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从时代感、现实感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感兴趣的问题,确立社会调查研究的主题,并深层次地思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生意义、价值实现、文化建设、生态平衡等问题,使学生学会用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出哲学层面的深刻性〔6〕。
综上所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真正地入脑入心,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开展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裴秋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思维革命〔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2〕陈飞.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更“接地气”〔J〕.人民论坛,2018,(02).
〔3〕欧阳询.“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与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
〔4〕李游.试探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国形态建构的“三位一体”模式〔J〕.前沿,2011,(24).
〔5〕“仁”、“生”、“理”三位一体的理学形上架构〔J〕.史向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思维革命〔J〕.裴秋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