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绿色发展观的演变和启示

2019-10-28田霙

理论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田霙

摘 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产生了许多指导我国社会前进的思想和观点,其中绿色发展观以符合我国社会现状促进经济增长、指导人和自然更加和谐相处在我国得以普及和壮大。本文从我国绿色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探究其形成过程及其自我国成立以来的演变过程,阐述它在当今我国社会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21 — 03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指导中国发展的观念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绿色发展观的出现指导着我国在发展道路上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低消耗,低排放,合理消费,增加生态资本的统一。中国绿色发展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追寻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继承原有发展观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1.蕴含于中国传统思想里的绿色发展观

一是来自于儒家的绿色发展观。在早期,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应该了解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达到最大的和谐。而且儒家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大自然。儒家在人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强调了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待自然既要最终其发展规律又要在合理范围里发挥人类的能动性改造自然。

二是来自于道家的绿色发展观。道家主张“物我一体”,人在自然界中相互联系和影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发展人类社会时不能不管不顾自然发展的固有规律,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换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来自于大自然的报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道家强调人应该积极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人类发展的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潜伏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的基础是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存在取决于自然的存在。马克思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也表明,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出现促使资本家持续不断地消耗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以满足他们对资本增长的渴望。?为榨干劳动人民最后的血肉不断扩大生产,浪费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并逐渐污染地球环境。无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这都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错误方式。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以生产资料取代私有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措施,也是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此外,为进一步达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的目的,不断发展科技在自然科学上有更多新发现与不断改良技术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我国绿色发展观的演变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在研究发展观如何指导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只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发展观

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因为全国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成了首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先后提出了“赶英超美”的战略思想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积极赶超发达国家。1978年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确认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推向世界,逐步适应世界舞台,与多个国家合作合作,与世界各国融为一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更是把全国的发展重心都放在了注重经济发展上,要求我国GDP快速增长成为全国人民的首要大事。大量生产企业迅速产生和成长,大量资本大量资源被投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线上。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破坏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飞速成长。我国GDP快速从家家户户都要穿补丁的状态增长为世界第三的位置。而为了发展产生的工业化带给我们的伤害则是阶级的分化和资源的缺失。我国也从曾经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黑山黑水。这样的经济发展暴露出的弊端也让我们国家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模式不是长久之计,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开始注意一味追求經济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模式不再适合我国。在只追求经济发展将环境置于只是为增长我国GDP的位置上后,我国遭遇大面积的在空气、水和土地方面上的污染,超出合理范围的空气中的PM2.5,被过渡使用的地下水和被污染的地表河流,堆积了大量难以降解垃圾的土地等等都使得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如果继续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将很快进入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步。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想要进一步发展和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再是只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我国的持续发展和后代子孙的生存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更加合适的道路。科学的发展观是通过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从科技角度找寻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维。

3.“五位一体”全面发展里的绿色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出现虽然及时指导中国迈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刻。“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阶段绿色发展观是社会全方位指导理念的提升要求,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将着眼点放在社会发展中所涉及的制度、政策、战略及发展理念来考虑。既不做单独考虑绿色建设发展,也不做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绿色建设发展。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出发,将绿色发展观蕴藏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阻碍经济建设,相反,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被正式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纲领之中。我国现阶段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也是对于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要求。

三、我国绿色发展观演变的启示

1.綠色发展观需要不断创新

正确的思想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发展观作指导。绿色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应和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时代性突破,对从模式化的理念或非理性的认识中挣脱出来。要想将我国绿色发展事业越做越好我们首先要不断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应的绿色发展观就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其次光有理论的创新部分是无法促进我国社会建设顺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快速前进,已有的发展理念不能轻易丢弃。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将发展理念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康发展。

2.绿色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自诞生以来让许多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以往所有社会。诚然,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比先前的社会形式更为先进。但是,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寻求利润理论的指导下,不仅造成了人类因社会分工而被人类剥削的不平等,而且严重地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资本主义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生产过剩是资本家不顾资源的快速衰竭和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努力重复生产周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自然资源视为积攒财富工具的资本主义自然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观所代替。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终将成历史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为子孙后代为全球人民的发展提供保障是绿色发展观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必然的结果。

3.发展绿色发展观十分有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观是顺应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的需求,是长期以来人类经过不断地探索而积累的宝贵成果。自我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飞速成长时期,从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生态上的巨大破坏让我们明白绿色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走向。是中华民族历经悠久历史的高度思想概括和理论总结,是人类探寻永续发展思想理念的伟大传承和创新。绿色发展观指导着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不失简单朴素的基础,同时又融入了更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系统。我国绿色发展观经过不断地成长和丰富,不仅在不断指导协调我国的发展和我国环境保护。而且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蕴含着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观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在不断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发展观的魅力。中国的绿色发展观也将是世界的绿色发展观,在未来不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也会为世界的经济增长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汉文版 ),2018(1):1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580.

〔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51.

〔4〕冯留建,管婧.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J〕.2017(4) : 9-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

〔6〕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 - 04 - 11.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 - 11 - 04.

〔8〕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9〕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