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初探

2019-10-28谭吉华白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

谭吉华 白玲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规律,分别是: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内化与外化、理论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同频共振、新媒体新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等规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加以遵循,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2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教学规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理解并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规律

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奋斗的思想基础。”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真理性,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属性,代表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党情、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政课教学必须以立足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性体现政治性,不能只讲政治不讲科学,或者把思政课当成是一种纯粹政治宣传,“空谈政治”。

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的规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社会责任使命感以及对党的认同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其形成高尚的思想行为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甘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思政课教学中遵循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规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用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订阅红色书籍报刊,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文化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的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党的认同感;再次,要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例如在课堂上播放新闻联播,时政热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增强其政治意识;最后,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以理服人,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规律

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规律是指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合力过程。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内容是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两者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教学主体即教师借助语言文字等教学媒介将特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教学客体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是客体,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传授教学内容的主体,学生是自我教育、自我学习、选择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两者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协同配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所起的作用又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而展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的规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技巧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师作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要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政治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来体现反馈。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有选择地吸收理解内化,并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具有自主性,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但由于原有认知水平的偏差以及对知识的领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而忽略对学生的引导和规范。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都不可取,必须平衡协调二者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违背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规律的现象,如: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地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书本化、官方化,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甚至对于学生的质疑视而不见,课堂枯燥乏味,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与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分强调学生中心地位,忽略了学生在知识阅历及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仅靠学生意愿独立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对教学过程加以指导和规范,导致教学目标与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教师未能很好发挥好主导作用,不了解学情,对学习需求和知识基础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在思政课教学中遵循主导性与主体性共同作用规律必须做到: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进度,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要转变以往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对其适当进行指导与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突破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彰显学生个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再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评估调控,通过随堂测试和课后练习等考核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计划,厘清教学重难点;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坚守立德树人本位,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角色,扎实理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专业水平与教育科研能力。

三、内化与外化规律

内化与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是思政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教学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内化与外化,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经过加工、改造后,最终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认知,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内化和外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范畴,内化是开端,外化是终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二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内化阶段,教师借助教学媒介将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体现国家意志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选择、理解和整合,将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能力和动机等内在品质,是一种思维活动,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思想。在外化阶段,学生在“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将情感意志、能力和动机等内在品质自觉外化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另一方面,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内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品质,为向外化阶段转化奠定了思想前提,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知行脱节、违背内化与外化规律的现象,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缺乏对理论的认同感,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无法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片面强调教材知识的单向灌输,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运用;学生听课率低、“抬头率”不高,在实际生活中更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也没有做到位,重智育轻德育等等。

在思政课教学中自觉遵循内化与外化规律应做到:首先,教师要避免将教材知识教条化,要在熟悉并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将教材中比较抽象概括性的理论知识具体化、通俗化,把知识讲清楚、讲准确、讲透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切忌“照本宣科”;其次,授课内容要关注时事政治、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焦点、典型事例,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吸收内化,形成自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进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再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通过“创设情境”、“启发研讨”、“案例教学”和“情感教学”等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贯穿教学过程,寓教于乐、以境育情、以景育情,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自觉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并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加以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高校要重视實践教学的环节,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精神文明评选活动、优秀学生社会团评比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理论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同频共振规律

理论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同频共振规律是指高校思政课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同频共振的过程与效果,是知、情、信、意、行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课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两次飞跃构成了完整的认识活动,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将理论束之高阁,弃之不用,并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曲折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思政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永无止境,对真理的探索也就永无止境,理论要应用到实践中,随时接受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只有具有说服力,学生才会认同并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第一的认识方法论,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之一,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普遍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理论困惑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生活,又会带着现实问题回归课堂,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验证,去伪存真,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高校思政课存在背离理论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同频共振规律的现象,如: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灌输,没有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传授变成空洞的说教,理论缺乏说服力,学生缺乏认同感;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与学生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不符,导致学生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感到无所适从;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力度不够,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积累经验、体验生活、了解世界,思政课教学功能大打折扣。

思政课教学遵循理论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同频共振规律要求:首先,高校思政课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讲透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思政课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贴近学生实际,将与学生切实相关的热点问题、时政问题贯穿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困扰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再次,重视课堂实践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典型事例、创设实践情境,使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让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主动去理解知识,在情境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自觉应用理论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撰写论文、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深入调研的具体实践中,理论水平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最后,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实践教学延伸至社会实践教学。由思政课教师科学规划实践内容,鼓励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研等方式,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国情,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五、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规律

网络时代,新媒体新技术飞速发展,其本身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教学特点和优势,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教学模式,这就形成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客观规律。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规律是指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科学调控,教师可以通过互网络查询了解社会最新动态,通过PPT展示、播放影片、微视频等方式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新闻、国际热点等信息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大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子书籍、教育资讯类网站在线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及时获取有用信息,学习和练习可以同步进行,便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新媒体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大大增强,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教学模式,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感染力与说服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自觉遵循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规律,首先,教师要树立创新性教学理念,合理使用新媒體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使用新型的教学媒体,坚持整体性、重点性和艺术性原则,能够灵活操作各种网络技术,通过制作课件、播放音频、展示图片、浏览网站等现代教学方式将信息展示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展开讨论交流与学习,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科技化和信息化,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红色基因”、“传统文化基因”进入课堂,通过观看相关影片,例如《建国大业》、《复兴之路》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受红色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再次,通过制作相关特色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甄别与筛选,坚决抵制腐朽消极的思想观念的渗透与传播,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上网行为,文明上网;再次,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新媒体新技术,要与其它教学方法协调配合、取长补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最后,高校要继续推进网络教育工作的进程。通过创建特色鲜明、包罗万象、实效明显的网络平台体系,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站、校园微信公共号、各类APP客户端、微博、虚拟仿真、智慧教室、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融合联动,发挥优势,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性、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集中反映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充分理解并把握各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实效性,发挥好其铸魂育人功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4]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5]刘建军.全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4):57-61

[6]佘双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规律探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27-35,157.

作者简介:谭吉华,男,湖南邵东人。1964年8月生,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白玲,女,山西晋中人,1996年6月生,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