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实践探究

2019-10-28王宇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目前,我国资助体系趋于完善,资助育人功能初显成效,但作用力不强,为促进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着力新时代人才培养,该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对策,即拓宽宣传渠道、完善评定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力量。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02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引导我国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是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一个指向性政策。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既是党和国家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明确指示,也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资助政策、资助体系都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学生受资助的标准不断提高,我受资助的面也在不断的加大,目前,我国资助体系贯穿于学生自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学习生涯 。根据2018年中国学生发展资助报告,2018年我国资助资金持续增长,资金突破2040亿元,免费教科书投入资金206.78亿元,营养膳食补助投入资金322.2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近1300亿元,增幅6.56%,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325.54亿元,增幅14.55%,学校资助资金超过290亿元,增幅13.32%,社会资助资金超过130亿元,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互相配合的联动资助体制。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提出应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建立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结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但随着资助政策的深入,许多问题也渐渐浮现,资金资助只能从经济上缓解贫困学生的问题,这是资助政策的基本功能,如何将“资助助人”转为“资助育人”,拓宽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使受助学生通过资助实现从经济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脱贫”,培养出具有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新时代大学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探究具有高校特色的资助育人路径,帮助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资助育人的内涵

育就是教育、培养;育人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高校资助就是由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通过提供一定的财物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资助育人即是通过以财物为主的资助手段来实现高校的育人目的,通过资助实现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德育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就是不仅要从经济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应该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资助育人的内涵就是将物质资助和精神培养相结合,物质资助是基础,能力培养是目的。通过资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受助—自助—助人的发展模式。

二、高校资助育人所面临的问题

1.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

资助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是否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其所实现的功能也会大大下降,就高校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还不规范,缺乏制度保障。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资助政策的宣传仅限于下达文件通知,缺乏具体的知识讲解,宣传形式单一,涵盖面少。

2.高校資助金来源形式单一,资金有限

目前,高校的资助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虽然企业对于高校的资助渐渐增多,但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许多企业、个人对于教育投资缺乏必要的了解,看不到效益,并不能充分了解高等教育资助捐款的潜在利益,不利于资助体系的平稳运行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贫困认定程序不够科学,还需进一步完善严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贫困生申请的程序为:学生提出贫困书面申请,提供生源地民政局或乡镇政府开具的盖章证明,经专业评议上报学院,学院审核后再上报学校,并对结果进行公示。但学生生源地所开的贫困证明是否属实、规范无法查证,导致部分学生的贫困真实性大大降低。其次,贫困生的贫困等级难以判定,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家庭收入和消费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判定一个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等级为特困、困难还是普通贫困还需要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4.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以物质资助为主,缺乏导向性

目前,国内的资助方式还是以物质资助为主,未突出资助育人的“扶智”功能,其资助形式的单向性的,即“献血型”帮助,而非“造血型”帮助。并且由于资助都是无偿的,门槛低,没有任何成本,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认为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事,因而不仅不能激发起积极向上、诚信感恩的品质,反而还滋生了其懒惰的思想,这与奖助学金设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

1.拓宽资助政策宣传渠道,丰富资助政策宣传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最新的资助政策己经推行了好几年,但很多学生和家长就还不了解,尤其是大一刚进校的新生,对于不高校资助体系的内容以及具体程序都不清楚,因而,加强资助政策宣传的力度便迫在眉睫。首先在宣传时间上,着重抓新生高考前后、填报志愿书、发放录取通知书等重要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生,宣传的内容要有所区别。

最后,拓宽宣传的途径。除了傳统的电视、宣传册等方式,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家常用的媒介,还可采取大学生宣讲团入村宣传、投放宣传标语等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2.制定科学、系统的贫困认定机制

在整个贫困认定过程中,首先,贫困申请材料审核的环节可以成立资料审核小组,学院派专通过实地考察、家访等形式了解部贫困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其信息进行核实;其次,还可以成立评议小组对同学平时生活和消费进行评估,并需要形成书面的评估材料。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第三,建立科学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各地经济水平、学生消费情况、恩格尔系数、家庭收入等指标形成一个统一的贫困等级标准。

3.拓宽资助资金来源,优化资源配置

有充足的资助资金是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内高校资助资金单一,有限,资金不足对资助功能的发挥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宽资助资金的来源,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利用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吸引社会组织的捐助,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4.丰富资助育人内容,突出“精神资助”的重要性

“既要把资助管理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形式,实行资助工作中教育与管理通盘规划、统筹安排,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管理,形成“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针对高校部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高校应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辅导,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既要解决经济困难的实际问题,又要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更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

针对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问题,学校应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在校内以学生资助部门为主导,校团委宣传部、二级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工作;不断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拓宽学生受助渠道;充分激发贫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典型,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对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品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29-31.

[2]梁国平,胥海军,杨驰主编.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黄少玲.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63.

作者简介:王宇眉,女,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