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思政课程引领 着力培育科学精神
2019-10-28李淑丽覃遵君
李淑丽 覃遵君
【关键词】思政学科 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 培育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颁发了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在这次修订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把“科学精神”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那么,科学精神有着怎样的历史形成过程,其基本内涵是什么,新课标从学科课程角度是如何界定科学精神的,本学科确定了科学精神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发挥新课标的引领作用,如何培育科学精神,这是一系列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初步探讨并回答这些问题。
一、科学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在我国的传播
(一)科学精神形成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精神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历代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积淀和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一代代的先人们在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自然规律,进而认识和改造自然,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求真精神。因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近代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与宗教的斗争直至分离,人们逐渐摒弃了仅靠经验直觉和纯粹思辨认识世界的精神传统,认知方法迈向以精密的数学分析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实现了科学认识的理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批评传统燃素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质疑并批判了上帝创世说,创立了进化论……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人类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科学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不断地改变世界和社会关系,地位越发重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证明了牛顿引力论中存在错误结论,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指出:“凭借人的批判理性,通过不断地提出假说和排除错误,使之得到检验并由此取得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更是科学自身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有關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和试错模式。
(二)科学精神在我国的传播
在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我国一大批发明创造应运而生,特别是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然而近代以后,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科技与文化逐渐沦落、衰微。19世纪末以来,我国一批仁人志士主张迅速发展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孙中山提出,知识“从科学而来”。陈独秀认为“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1916年,学者任鸿隽发表《科学精神论》一文,在中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概念,他称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1941年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得到长足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正在兴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高潮,科学精神得到广泛关注。
二、新课标对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定位
(一)科学精神的含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换言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总的来说,科学精神是一种精神取向,体现为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有机结合。
(二)发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1.新时代需要有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发扬科学精神。
2.发扬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发扬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二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
(三)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
掌握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保持道德定力,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有助于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才能学会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能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3.有助于学生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就能理性分析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就能理解不同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差异性和现实性。
4.有助于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观、辩证否定观,才能坚持实践第一,懂得实践出真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坚持创新意识,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进取、增长才干,成为勇于创新的人。
(四)课程目标明确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上,明确了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第一,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第三,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三、新课标模块内容体现的科学精神
(一)必修模块内容体现的科学精神
1.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内容要求1.1”中规定,解释人类社会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教学提示”中,以“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为议题,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内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理论的具体运用,直接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现的科学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2)“内容要求1.2”中规定,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提示”中,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明确唯物史观和剰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3)“内容要求2.1”中规定,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在“教学提示”中,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这里仍然强化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理的具体运用。
(4)在“内容要求2.3”的“教学提示”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际上就是要求说明这一思想的科学性。
2.模块2—经济与社会
(1)在“内容要求1.2”的“教学提示”中,以“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议题,探究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科学)宏观调控目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运用这一规律(科学理论)分析说明问题,其科学精神十分明显。
(2)“内容要求2.1”中规定,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其实,新发展理念,既有着强大的经济理论作支撑,更有深厚的哲学依据,主要理论基础有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
3.模块3—政治与法治
“内容要求1.1”中规定,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在“教学提示”中,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这里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又要运用唯物史观作为哲学依据,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模块4—哲学与文化
(1)从模块内容概述来看,主要有以下要点:一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三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四是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五是讲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六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七是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其科学性非常鲜明。
(2)从模块学业要求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是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现象;五是在生活中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六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七是基本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些学业要求,都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
(二)选择性必修模块体现的科学精神
1.模块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在这个模块中,“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世界多极化趋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模块3—逻辑与思维
这一模块安排了“学会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四个部分的内容。可以说,这些内容集中展示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问题,科学精神在这一模块体现得更为直接、更为充分。
(三)选修模块体现的科学精神
1.模块1—财经与生活
这一模块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消费规律”“企业经营理念”等,都直接运用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相关理论。
2.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这一模块中,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都体现了哲学家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追求真理的态度和精神,因此,科学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探索培育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
切合思政新课标设置的模块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下面结合各模块相关内容,列举几例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
1.必修模块内容培育科学精神的教学设计
(1)必修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马克思是对的》,还可以让部分学生查阅《资本论》的相关内容,找出与之相关内容的原理、观点和警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真理的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精神。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学中,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一是查阅、整理并讲述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故事(介绍他们的主要设想和社会实践),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局限性;二是查阅、收集并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活动的故事,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三是朗读《共产党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悟,表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核心内容,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制作展板展示这些科学理论的精髓及意义,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让学生深刻领会,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学生在探索中,有助于培养科学态度,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
(2)必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
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教学中,以“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议题,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國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利用相关数据和事例,解析宏观调控的意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懂得经济运行有着自身的规律。科学的宏观调控,正是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自身规律的必然结果。从而深刻领悟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培养自觉遵循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
(3)必修模块3—政治与法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学中,可以探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执政的”。让学生收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相关资料,以说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在这里,科学执政突出了科学精神。
在“依法治国”教学中,为了探究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人大代表如何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通过对人大代表的走访与交流,让学生明白我国法律出台的过程,从而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坚定科学立法的科学态度与法治精神。
(4)必修模块4—哲学与文化
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学中,为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人类探索月球过程的科学分析,认识到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中,针对在生活中如何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当朋友圈出现让你转发信息时,你发还是不发?通过探讨和交流,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哲学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通过探讨交流、科学分析、辩论明理,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选择性必修模块内容培育科学精神的教学设计
(1)选择性必修模块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在“世界多极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查阅、收集资料,通过对中美、中俄、中日等关系的复杂变化发展的具体分析,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懂得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在“经济全球化”教学中,学生以“合作共赢是最大公约数”为主题,进行征文评选活动,进而说明中国是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这符合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合作探究,能够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真理、树立科学精神的过程。
(2)选择性必修模块3—逻辑与思维
在“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 “谷堆论证”“秃头论证”等经典案例,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懂得事物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懂得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选修模块内容培育科学精神的教学设计
(1)选修模块1—财经与生活
在“货币与市场”教学中,通过议题“货币的家族史”的探讨活动,学生在查阅货币的相关资料或者家里收藏货币展示的基础上,描述货币形态的变迁,了解货币的职能,认识货币发行的内在规律,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货币。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探索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
(2)选修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教学中,学生通过搜集老子、孔子相关资料,制作PPT演示文本,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和著作,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观点和探索精神,这有助于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教学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列举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并介绍其思想观点,让学生感悟哲学家的求索过程和奋斗精神,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使哲学变成了科学的哲学。哲学家们探求真理、献身科学,为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树立了光辉榜样。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科学精神
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灵感,感悟科技魅力,萌生科学意识,进而树立科学精神。
【课例】贯彻新发展理念—VR科技公司的创新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创新的认知程度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相关案例更是了解得很少。
实践活动: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一家VR科技公司(校友在中关村创办)。
活动内容:参观采访、交流展示。
活动过程如下。
采访提问:
◆请简要介绍一下你们是一家什么公司?
◆该公司研发什么产品?营利模式是什么?
◆该公司与同类公司的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该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
学生听了介绍,接着进行了现场参观,还体验了公司部分产品。回到学校后,学生们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做成课件,在全班做了课堂展示。
展示1:学生从游戏开始说起,针对游戏体验的过程谈这款产品试用的感受,并介绍研发产品的核心人物。
展示2:参观的学生通过对该公司概况的了解,讲解产品的研发及用途。
展示3:观看拍摄视频,交流VR科技公司的产品竞争优势。
学生小结:
VR科技公司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VR科技公司已申请完成国际国内专利70多项,具有全球领先的穿戴式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自主研发了头盔、眼镜等迭代科技产品。这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使它具备了竞争优势,因此产品销售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公司参与了国家工信部VR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其产品多次在美国CES和国内科技展会上展出并获奖。
展示4:为了让VR科技公司赢得更多消费者口碑,走得更远,我为学长建一言。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在考察和学习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体验科学发明、科研成果带来的乐趣,提高了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感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有了获得感、成就感。
(三)在政治备考中强化科学精神
1.政治备考中运用蕴含科学精神的典型事例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范畴,也是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
在高三哲学复习关于“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内容时,我们运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有关资料: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奖。刘永坦为我国海洋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钱七虎为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设问1:请你从科技创新作用的角度,谈谈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重大意义。
设问2:围绕“创新”写一篇读后感。
设置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意图是: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才,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創新”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些创新人才身上学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激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政治高考试题凸显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政治高考部分试题中,凸显出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对备考复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试题的真意,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具有指导作用。
【题例1】2019年全国卷Ⅰ第47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从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些内容贯穿了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题例2】2017年全国卷Ⅰ第40题(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
从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设问(1):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在答案要点中,首先,运用了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其次,强调了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其中,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大椿.论科学精神[J].求是,2019(5).
[3]覃遵君.了解新课标重大突破 探索新变化应对之策——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初探(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