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学习、感悟人类教育的历史
2019-10-28吴明海张斌贤
吴明海 张斌贤
作为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吴式颖先生非常重视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先生教书育人,甘之若饴,言传身教,令人敬仰。先生在教学中倡导教学与研讨并行、学生学习与研究合一,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带领学生感悟理解人类教育的历史。
一、教学与研讨并行:先生教我们如何学习人类教育的历史
1973年11月,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先生在1979年9月和黄宗宪先生合作招收了以教育学原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毛祖桓和文贵如。先生时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与陈友松和程舜英先生共同承担研究生教学工作,并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和“教育学专题研究”两门课程。
1980年12月,先生晋升副教授职称,并在1986年被提升为研究员。1986年,先生开始招收以外国教育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于当年招收了李赤一、郭晓平和邹速聪三名硕士研究生。先生为硕士研究生讲授教育名著选读、苏联教育制度史、专业外
语(俄语阅读)和美国教育制度史等课程,与学生一起研读、讨论教育著作,提出在学习中“不要就教育论教育,而是能将教育问题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中来进行研讨”。为此,先生与研究生一起研读李纯武先生等编著的《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上册,1983年下册),研讨世界教育史进程中的主要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变迁历程,注重将具体的人类教育实践置于整体的人类历史实践中加以展示,凸显人类教育历史的整体规律与人类教育发展个别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后来的教学中,先生又相继为研究生开设了“外国教育名著选读”和“外国教育史专题研究”等课程。在先生的课上,先生和学生在阅读教育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苏格拉底式”的平等讨论,在富有启发和引领性的交流中引领学生理解教育,感悟教育的历史。当时阅读和讨论的主要教育名著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斯宾塞的《教育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杜威教育论著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等等。在讨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时,先生既重视引导学生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每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系,力争读得全面;同时又十分注重分析每位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与提出的理论根源和社会基础,力争读得深入。先生在教学与研讨中,每每为教育家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献身于人类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而感佩不已。先生以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投入和言传身教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追随先生的青年学子。先生后来这样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和学生都读著作,每周都有讨论。对有些著作,我在阅读时还做了读书笔记。讨论时学生先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事先也准备了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为拓宽学术视野,先生还带领我们读《世界通史》,教导我们如何认识教育在人类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除课堂教学指导之外,先生还在课外组织开展“教育名著读书会”,引导同学们阅读教育著作,分析教育现实问题。读书会一般两周举行一次,每次读一本书。有时是1~2人汇报,众人讨论;有时是多人谈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甚至有激烈争论。吴先生总是作为一员参加讨论,既平和又平等,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每每令学生们感佩不已的是,参加先生的读书会,不读书是不行的。否则,你只要一参与讨论发言,先生的追问马上会令你面红耳赤。在讨论中,先生的简要评点,或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式引導,对于陷入教育家复杂教育思想之网的学生们而言如醍醐灌顶,常令大家茅塞顿开。
不仅如此,对于任何学生向自己求教,先生总是耐心解惑,给予指导。吴明海是先生的关门弟子(博士研究生),1991年春,正师从夏之莲教授攻读外国教育史硕士学位,在初步确定论文题目为“科南特、布鲁纳教育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之后,即在先生主持的“西方教育名著读书会”上,就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向先生请教。先生慈眉善目,微笑如春,先与吴明海拉家常,问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当听说吴明海是安徽教育学院的毕业生时,她便接着问吴明海是否认识张蕙老师。吴明海说“旁听过张老师的课”,先生说张老师是她在苏联留学时的同学,还住在同一个宿舍。接着,先生关心起论文的选题,当听到了题目之后,她沉吟片刻,说道:“可以做。”接下来便帮助吴明海分析两位学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各自生平、思想的特点,两者的一致性、差异性及耦合之处,并建议吴明海研究两人各自所属的教育思想流派和两个流派的呼应关系,同时研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次教育改革文献,找出对两人的思想形成构成影响的因素。最后还向吴明海推荐了若干书籍。听了先生一席话,吴明海感到思路更清晰了,一颗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
基于对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人才培养的关注,先生还在自身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参与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1986年4月,先生应河北大学教育系之邀参与其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学,参与承担专业课程讲授、学生论文开题、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工作。
先生热心于对外国教育史问题的解惑释疑,不求名利。2018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系列高端学术讲座,尝试联系先生做一场学术报告,先生满口答应。学院请先生提供银行账号,并表示将在可能范围内给予最高标准的讲课费。先生表示:“我是与学生座谈座谈,给钱就不去了。”先生为准备此次报告,手写了近万字的讲稿,在实际开展讲座时,先生以《改革开放40年与外国教育史建设》为题,一口气脱稿讲了近2小时,接着又回答师生提问半小时。会后又与师生漫步校园,边走边谈边合影,其乐融融。学院领导与师生无不感慨万分:这就是大家风范!
先生的弟子们都记得,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开题、答辩、课题研讨会,还是同门聚会、旅行途中,从学术到家常,从严肃到谐趣,先生总能与大家打成一片。吴明海仍然清楚地记得,读博期间,除了定期上课能见到先生外,先生每每来学校办事,都要到13号公寓楼505室敲门来找他。那时先生已经71岁,学生公寓没有电梯,先生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爬”5层楼来看她的学生。先生每次爬楼登门时,如果有同学提前看到先生,“伙伴皆惊忙”,必大呼小叫:“吴明海,吴老师来了!”然后“呼隆隆”汇集一堂,古今中外,谈天说地,谈笑风生。先生走后,大伙往往会羡慕不已地说:“吴明海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