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维”涵义

2019-10-28金艳红贺东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四维全面深化改革涵义

金艳红 贺东华

[摘要]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改革“升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推进。要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方向,首先需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全”“深”“久”“实”四个维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涵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四维;涵义

[作者简介]金艳红(1988-),女,汉族,江西萍乡人,中共萍乡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贺东华(1990-),男,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萍乡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0-0016-03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关键。时代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推进。要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方向,首先需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本文拟从四个维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涵义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全面深化改革一维在“全”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基础在“全”,主要体现在全区域、全领域、全民众三个方面。

(一)全区域。由于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推动了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但是,当前地区发展分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改善这一现状仍然任重道远。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不管哪个地区都需要发展。而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旗帜。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针对某个地区,也不是说某个地区才需要深化改革,而是涉及到全区域,不管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城市乡村,都需要进行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现实需要,更是必然选择,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寻求大跨越、大发展。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也必须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破解发展中的更大难题和更大挑战,实现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区域发展亟待转型升级的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成为谋划全局的“总钥匙”,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

(二)全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复杂性的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深化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全方面全领域的深化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如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央部署了7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从财税体制到投融资体制,从人民陪审员制度到律师制度,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现代医院管理,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河长制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各方面的内容统筹于构建、实施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体系这一主题之中,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习近平反复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所以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是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由浅入深、已经从经济领域全面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领域越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之前阶段的改革相比,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

(三)全民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目标,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全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不久也将实现全面小康。但是,当前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中国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扩大更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最惦念的是困难群众,最关心的是困难地区。他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要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用新办法、新举措、新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增强贫困人民就业创业能力,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打牢脱贫致富的根基,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成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二维在“深”

全面深化改革难在深化。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臺专访时曾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的含义。全面深化改革之根本在“深”,主要体现在渐进性、彻底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一)渐进性。改革开放是一场渐进式改革。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简单的各项领域、各项地区、各项种类改革相加,而是一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改革过程,是每一项改革相加和相乘的叠加上升。从小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如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深圳到雄安,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改革越来越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中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多重矛盾、问题、风险叠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遇到的困难、挑战、考验和危险远比以前更复杂、更艰巨、更严峻。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必须要在深化上做文章,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功夫,用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打赢这一场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二)彻底性。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曾说过,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更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这是一场在量变基础上部分质变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延续和发展,同样对与人民群众期盼有偏差的、阻碍发展脚步的事物进行改革。可以说,彻底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改革的实践表明,改革出问题,就是改革还不到位、不彻底。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而其他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为什么会失败,改革彻不彻底是其中的关键。改革势必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动一些人的奶酪,势必要打破一些“坛坛罐罐”,势必要挤破一些“毒瘤”,势必要有一些“阵痛”。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到攻坚期、深水区,越需要破常规、闯雷区、动奶酪,不仅要对改革开放前的旧体制、旧模式继续进行彻底的改革,还要对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体制模式、行为习惯进行彻底改革,改革已经没有退路,不改不行,不彻底改也不行,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三)创新性。改革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也是创新发展。所以说,创新发展是改革的本质属性、内在品格和根本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需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机制,建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体制新机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始终伴随改革,改革深入推进,创新走向纵深,创新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改革创新不同于一般创新,具有根本性、动力性的创新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具有支撑性、推动性作用。新时代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下,尤须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改革是制胜法宝,创新是动力源泉。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改革创新始终是定海神针。改革可攻坚克难,拓宽路径;创新可茅塞顿开,突破固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瞄准体制积弊持续改革,释放更加充沛的创新活力,以改革开拓创新动力,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

三、全面深化改革三维在“久”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其前提在“久”,需要坚持长期抓经常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抓长。久久为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是契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更是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破解难题、清除积弊,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改革,又要不断地面临改革遭遇的困境与问题,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看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才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前面临着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所带来的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纷繁的问题,都是些难度大,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问题,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存在着历史原因、人为因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这些攻坚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改革,不能幻想设计出一招制胜、立竿见影的顶层方案,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需要以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步步为营,持续探索、坚定不移推进各项改革,才能啃下这一块块硬骨头。

(二)抓常。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重在日常,贵在经常。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城拔寨、攻坚决胜阶段,面临的矛盾最复杂、问题也最集中,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困难在不断的冒出,思想认识在不断地转变,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改革也就需要不断深化。绝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法,认为今天改了明天就可以不用改,认为这段时期改了以后就不用改了,必须要常抓不懈,常改不懈,把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日常,形成常态,变为习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四、全面深化改革四维在“实”

新形势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应对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關键的是担当。第三次中央深改委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多抓落实、见成效”,形成“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使具有强大牵引力的改革尽快落实、尽早见效。全面深化改革是硬任务,其关键在“实”,来不得半点虚功,必须干实事、求实效、得实惠。

(一)干实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动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质上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过程,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百姓关切关心的问题出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老百姓到底关心关切什么?不是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基层一线,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用“显微镜”对当前问题进行全面“体检”,用“望远镜”对长远问题进行系统审视,摸清研透“堵塞点”“障碍物”和“绊脚石”,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呼声与期待,精准对接重点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从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庖丁解牛,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是改革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改起,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多谋发展,多干实事。

(二)求实效。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和新任务,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注重改革的成效,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实实在在提高改革的实际效果,改革要强调科学性、实效性,即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的“五个更加注重”的方向与路径推进改革,紧紧围绕挖掘和培植创新动力、平衡发展结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进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普惠性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改革,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带动全局、多点突破,推动社会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要顺应群众期待、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妥善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三)得实惠。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是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目的与动力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也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指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的动力源。在如今医疗、就业、教育、户籍、养老、扶贫等全面深化改革的多方面内容,都集中体现了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利益作为改革发展根本指向的理念,着力使各项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食有所安、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更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坚持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风向标”,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罗来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实质[J].前线,2017(12).

[2]张旭东.“改革”内涵的演进: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J].党的文献,2016(01).

[3]刘先春,王小鹏.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研究的综述[J].探索,2014(06).

[4]侯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节点意义与基本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4).

[5]袁吉富.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

猜你喜欢

四维全面深化改革涵义
我的仙人掌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