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渗透
2019-10-26葛小娟
葛小娟
摘要: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让我国的教育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以及深化,核心素养教育被提到重要地位,也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体育学科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所以体育教学当中的各个项目也必须关注核心素养的渗透,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小学田径教学需要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基于田径项目培育学生适应终身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师需要挖掘田径教学的核心价值,把握核心素养与田径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竞争力。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小学;田径教学;渗透
核心素养是如今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诸多专家学者多年以来深入钻研的教育改革成果。通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终身素养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需要和时代共进,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和学科教学深度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田径教学和体育核心素养的融合有效性,体育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找到田径项目和体育核心素养的最佳结合,以便为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提供必要指导。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田径教学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需要中具备大量知识内涵的同时强化自己的个人身体、生理素质,能够有效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个体终身发展的要求。优秀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阶段抓起,也就是在基础教育时期帮助学生打好学习根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观念以及多样化的学习素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具备基础性和关键性特征,可以为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提供有力途径,也可以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塑造体育精神。在体育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目标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田径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当中的基础项目,本身就担当着培育核心素养的责任。那么教师就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重塑田径教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以及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依据:一是丰富学生的田径理论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田径理论素养,为学生参与田径实践训练项目打下基础。二是增强学生田径运动技能的掌握水平,使得学生能够凭借过硬的技能素质完成各项高难度的训练任务,同时掌握田径学习和训练的有效方法,掌握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技巧。三是通过有效的田径训练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成积极健康的价直观,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游戏优化田径训练,渗透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在田径教学中的渗透要求,高度重视田径训练活动的开展,精心选择学生接受度高和感兴趣的训练方式,降低核心素养的培育难度,也让学生产生持续训练的积极性。田径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但是反复训练会增加训练活动的枯燥程度,也违背小学生活泼贪玩的天性。为了不打压学生参与田径学习的情绪,防止学生对体育学习出现抵触心理,教师可以在训练活动当中引入多样化的趣味方法,其中游戏训练法就是非常有效的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可以在寓教于乐当中保证核心素养的渗透效果。例如,在教学长跑时,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长跑能力,教师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枯燥训练,而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跑步游戏,让学生在强化跑步能力时不会消极抵触。比如教师可以设置障碍跑的游戏活动,在学生的长跑路径当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可以是答题,可以是原地做几个俯卧撑,可以是原地蛙跳等等,让学生原本枯燥的长跑训练,因为游戏活动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顺利渗透体育核心素养。
(二)积极开展田径分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虽然在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课堂中心地位的价值,也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不少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确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不能真正意义上基于学生角度进行统筹安排,导致人本教育理念无法在田径教学中落实,更是阻碍了核心素养的教育步伐,让体育核心素养不能够在如今的田径教育中落實。对此,教师需要对田径教学进行创新安排,加大对学生的沟通力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尤其是要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个性去提升,让学生们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教师可以在田径教学当中引入分层教学方法,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和个性要求进行训练目标、内容的设置。比方说在跨栏教学当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在训练当中降低目标,减少训练难度和训练量,注意抓好基础练习;对于基础扎实,但是缺乏锻炼的学生,可以着重训练学生的跨栏能力,弥补学生在跨栏学习当中的不足;对于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提高训练目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体育精神培育塑造,完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是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而体育精神素质也是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和有效表现的保障。拥有体育精神的学生,不仅能够在自我管理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还会自觉提高对个人的要求,强化学习行为和动机,优化处事态度,强化意志品质。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孕育出来的一种良好意识形态,为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并抓住这一契机完善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田径教学活动当中要改变思路,让学生体验体育精神养成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品质的熏陶,对体育精神进行有效传播。例如,在跨栏运动教学时,教师除了为学生传授必要的训练技巧之外,还要重视电教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给学生呈现跨栏运动员刘翔的风采,播放刘翔比赛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刘翔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当中作出的积极贡献,让学生学习运动员的运动精神,找到积极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四)巧妙设置教学评价环节,提升核心素养
完整的体育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对于小学田径教学来说,不管是基于提高田径训练质量方面的考虑,还是基于于在田径教学当中渗透核心素养的考虑,都应该在教学评价,以便借助评价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必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点考虑的要素,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作为评估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在评价主体的安排上,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我点评,促进评价多元化。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分析,田径训练当中的个人表现,确定自己在田径训练当中的不足之处。师生评价主要涉及到教师评价学生训练的不同环节,同时也包括训练的所有细节内容,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核心素养,体现出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来实现知识内容的教授,并同时发展基础的学科素养。在完成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地帮助学生建立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培育终身体育精神,也可以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小学体育教育当中的各个项目都需要把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这样才能够立足整体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小学体育教师在田径训练环节要积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项田径训练项目,建立终身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杰,辛振海.农村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31):81–82.
[2]余积红.践行体育课堂绿色指标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以飞盘教学为例[J].运动,2017(14):109–110.
[3]谭周扬,黄丽萍.新课改背景下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7(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