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传承

2019-10-26金梅玉

关键词:奶制品呼伦贝尔蒙古族

金梅玉

(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内蒙古是草原文化大区,呼伦贝尔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我区19个民族自治乡中的14个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多民族、原生态、国际化成为呼伦贝尔多元文化的底蕴。呼伦贝尔电大的老师们在“内蒙古终身教育论坛”上率先提出了社区教育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保护问题,在此就该话题就教于2018年论坛上做发言的金梅玉老师。

问:就呼伦贝尔地方来说,社区教育的民族特色如何体现?

答:草原文化是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扬弃传统与开放创新的统一。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经济和文化的过程。呼伦贝尔被称为最具民族文化魅力的城市。发挥电大天网地网人网方面的优势,通过社区教育进行民族文化的群众性普及教育,为保护、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营造群众基础和文化传承氛围,应该成为一项基础工作。这也是我们在社区教育方面的独有的优势。

在内蒙古地方人稀、偏远的农牧区,内蒙古开展了公共文化的“流动服务”,如乌兰牧骑、流动草原书屋,目前呼伦贝尔电大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大篷车”初具规模,具备菜单供给——点单选课——广覆盖送课的能力,近年多次为城乡农牧社区提供有关服务。作为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内容之一,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做民族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应成为“社区教育大篷车”的一个特色。

呼伦贝尔多元文化并存,这些文化分布在各类型社区、分属多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程度也不平衡。呼伦贝尔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时间不长,目前还无法做有关工作,但因地制宜,广泛调研,针对各社区需要,开设其需要的课程,展开有关文化传承方面的布局,打造各种类型的社区民族文化教育名片,做到社区文化一区一品,个人觉得这也应该成为今后发展趋势。

呼伦贝尔市基于非遗传承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各种创业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的运用学界已有研究,呼伦贝尔电大3D创客打印室已通过国开验收,可为本地非遗保护及相关创业活动助力。

问:目前借助互联网进行非遗传承已成为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社区教育在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课程方面应该怎样做?

答:据说国际惯例是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我们国家一些地方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维品会旗下“电商+扶贫+非遗时尚”平台“唯爱工坊” 显示非遗生产者及消费者呈年轻化趋势;抖音、快手也先后推出非遗传承人合作计划,非遗类视频受到热捧。呼伦贝尔市一些传承人已经开始电商平台上的创业和传播文化活动,各级政府也有政策,陈巴尔虎旗官网上也在普及非遗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蒙古族及其他民族的一些民族技艺方面的制品也可以借助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展示推介。

呼伦贝尔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推介以及产业化方面已具规模,但基层一些社区的情况并不乐观。为此。我觉得:

呼伦贝尔电大的呼伦贝尔终身教育学习网是我们社区教育建设的品牌之一,而且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联盟。我们可以制作本地的民族文化鉴赏课程和非遗鉴赏课程,利用网络可以大范围传播。抖音短视频制作方面善于把握受众心理和习惯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在有关文化普及方面的微课制作中借鉴;针对目前民族文化开发和传播中破坏文化整体性,碎片化分割使用的问题,除了有关法律保护外,可以推出有关非遗鉴赏方面的系列微课,请传承人或有关专家有关非遗制品鉴别方面的知识,知道非遗到底是什么。通过民族文化鉴赏课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好在哪里。在社区内开展短视频制作课程,以便有意愿传播民族工艺制作或其他内容的人,知道怎样做更好的视频。现在对非遗采取的是生产性保护在内的全方位保护。社区教育除了提起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外,如何开设课程,联合有关部门拓展非遗转化为改善生活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问:请介绍一下您参与的奶制品文化社区推广项目的有关情况。

答:那个课题是本人2018年申报立项的呼伦贝尔市“十三五”规划课题《通过社区教育推广蒙古族奶制品文化的调查研究》。课题选取两个社区作为样本,通过电话、微信访谈和社区走访的方式进行有关调研。两个牧业社区一个在新巴尔虎右旗,另一个在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两地都在本市奶业振兴计划的规划区域内而且是旅游地。课题组的其他两位成员是:新右旗调研点的永红老师和伊敏苏木的索优勒老师;她们都是基层在职教师,永红老师是巴尔虎蒙古族,索尤勒老师是厄鲁特蒙古族,精通蒙古语,两人都精通本族的奶制品技艺并兼做有关微商,属于基层的“能人”。

本课题意在通过调研:了解巴尔虎奶制品技艺和厄鲁特奶制品技艺在社区的演变和传承情况、奶业振兴背景下个体传统奶制品制作者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全域旅游环境中传统奶制品技艺的传承情况、个体奶制品微商遇到的问题,社区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推广奶制品文化,奶制品制作者对社区教育有哪些需求,需要怎样的课程,等等;此外,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还有其他院校也在社区做有关传统奶制品技艺传承的工作,据索优勒老师介绍鄂旗教育局曾经聘请蒙古国专业技师到她所在社区传授奶制品制作方法,因此和这些单位接触做有关调研和尝试合作方面的事,可能的话也将纳入本课题范围。另外,社区里有老人用桦树皮和牛羊皮制作蒙古包、勒勒车在内的手工艺品,有机会的话也会进行调研。在此将有关照片传上来。

永红老师(左)在草原人大代表之家展示自制奶制品

鄂温克旗教育局举办的奶糖制作公开课现场(前排右二为索优勒老师)

问:近年来牧区奶制品采用工厂化规模生产已成为一种趋势。土法奶制品和工厂货差别在哪里?金老师为什么主张发展传统方法(土法)制作的奶制品呢?

答:目前工厂奶豆腐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抽脂太多。奶豆腐在内的奶酪制品中的精华是其中所含的酪蛋白,脂肪抽得多,奶香味会失掉,酪蛋白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A 、E等重要的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奶豆腐中的脂肪是有益健康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饮食中合理的搭配。

此外从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工厂奶制品只是作为一种生产线上的产品存在的,而蒙古族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奶制品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结晶。“民以食为天”,蒙古族认为所崇拜的天为白色,奶食品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如意的祝福;蒙古族春节所在的正月称为“白月”,重要的节庆祭祀奶制品都是必备的。传统奶制品制作使原奶的价值被充分提取出来,在一些关键步骤的操作上制作者的经验至关重要,此外奶制品制作器具、制作过程都体现着草原游牧文化的理念。

从物种多样性来看,奶制品品质如何除了制作工艺外,原奶是重要因素,本人所接触的社区手工奶制品所用原奶来自牧民自家的本地土种笨牛,抗病能力强,吃草少、生长期长、肉奶产量不高,但肉质好、奶里的干物质多非常粘稠。更适应本地的草原环境,有利于草原生态恢复。发展传统奶制品会使土种牛也包括其他土种牲畜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它们的存在对维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牲种基因是不可或缺的。近年内蒙古各地做生态环境恢复所选的草种基本都是当地土生的。呼伦贝尔市曾颁布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市政府的奶业振兴计划岭西有关地区也要适量发展民族传统奶制品行业。

从市场结构来说,单一市场结构抗风险能力较低。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在他的巢状结构市场小农户扶贫论文中对这方面做过专门论述。按照奶业振兴计划,将来岭西岭东会发展很多大的乳品企业,借鉴呼伦贝尔市扶贫工作中以民为本多元化的扶贫理念与实践,在条件合适的地方通过发展传统手工奶制品,牧民以个体或合作社的方式直接对接市场,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入,以他们的特色产品作为大企业产品的补充丰富国人的餐桌,同时也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市场结构。

从手工奶制品的消费市场来看,仅就牧区那些因各种原因迁居异地的蒙古族,他们会通过网店或所在地的特产实体店消费传统奶制品,作为饮食习惯的延续也是对故乡和本民族文化的怀恋,他们会通过人际交往带动身边的人接触这种奶食品,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消费人群。呼伦贝尔正向全域旅游转型,牧民以个体旅游户、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其中,许多自驾游或各种体验游的游客也会成为手工奶制品的消费者,游客在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奶食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展示机会并在开展旅游的社区获得了传承空间。

内蒙古从西到东草原类型不同,其上牧养的牲畜不同,乳、肉营养成分有别再加上各支蒙古族独特的制作技艺,肉食和奶食的味道也各具特色。仅就呼伦贝尔的蒙古族来说巴尔虎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传统奶制品都是有差别的。法国原产地命名保制度结合各地的不同畜种与传统制作工艺,造就了丰富的奶酪品种和著名的奶酪文化。

近年来少数民族面临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传承断代等问题。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优势互补促成了中华文化的繁荣进步。法国奶酪世界闻名,法国人有谚语“一个有345种奶酪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猜你喜欢

奶制品呼伦贝尔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黑龙江省居民奶制品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奶制品消费行为分析
饮食减少奶制品危害骨骼健康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