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优势建设品牌课程
——《草原文化》教材建设访谈
2019-10-22哈萨
哈 萨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草原文化》教材建设,根植于自治区区情和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依据民族区域禀赋,彰显了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对于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内涵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邀教材主编——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前副校长哈萨教授就《草原文化》教材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问:请您谈谈《草原文化教材》建设的初衷是什么?
答: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学改革、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和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建设成新型的内蒙古开放大学,全面承担起自治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使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应当根植于自治区区情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在坚持追求开放大学共同价值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战略转型,打造特色。因此,以课程教材建设为抓手,彰显内蒙古草原文化独有优势和特色,是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该教材建设的初衷和主旨。因此,《草原文化》教材建设的目的有二:一是建成内蒙古开放大学特色品牌课程,二是内蒙古开放大学要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教材建设的基础主要源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取得的研究成果。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被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纳,成为内蒙古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重要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草原文化已确立明确、独立的学科对象和范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说体系,有着相应的学理依据、材料支撑和理论架构,构建了初步的学理框架、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具备较为稳定的专兼职研究队伍,基本的资料建设初具规模,“草原文化学”学科正式创立等实际,我们认为有必要梳理、归纳近年来草原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写《草原文化》教材,凭借广播电视大学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开放、灵活、突破时空、覆盖广泛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满足多样性、差异性教学需求,在草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为整理、保存、传承和创新草原文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普及推广草原文化研究成果,为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做出应有贡献。我们的设想及建议得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推广草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是草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一直以来的夙愿,双方在高度共识的基础共同编写了《草原文化》文字教材,将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知识点全面展示给广大的学员。自2012年底开始,经过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教师历时一年多的辛勤工作,联袂组织编写完成了《草原文化》文字教材,2014年6月和10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草原文化》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版本的教材,该教材约38万字,其中高职高专版本的被列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问:《草原文化》教材编写对于研究草原文化有何意义?
答: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使草原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成功走进教材。
教材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承,选择内蒙古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文化形象之一“草原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编写出版了《草原文化》教材,实现了草原文化学术研究成果向教材转化、学术观点向稳定知识转化、学术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相关教材建设空白。
二是探索了高等教育传播推广草原文化的新途径。
凭借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通过开放、灵活、突破时空、覆盖广泛的开放教育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多样性、差异性教学需求,在草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为整理、保存、传承和创新草原文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为传播草原文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三是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的“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指示精神。在发挥草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广大的各民族求学者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了解草原文化、热爱草原文化,学出文化自信,讲好内蒙古故事,发出内蒙古声音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 有助于学生坚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问:在《草原文化》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哪些教学实践活动和资源建设?
答:第一,拟定“草原文化课程建设一体化设计方案”,据此开展草原文化教材的应用,实施课程教学实践,实现了草原文化进课堂,助推草原文化进头脑。
依据《草原文化》编写初衷,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突出通识课程特色,打造知识、素质二位一体的培养结构,重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课程教学采用的是面授辅导、远程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网上教学为主,面授辅导视学习需要和具体情况安排。通过落实课程各教学环节,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截至2018年秋,统计数据表明,学生选课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第二,把建设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作为保证草原文化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基础,构建了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我们始终把建设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作为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已作为国家开放大学“西部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正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推进种类丰富、设计完整、服务完善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如图所示:
第三,鉴于草原文化的创新禀赋和创新精神,我们把学术研究作为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由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构成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于课程方案、教学手段、质量保证等教学过程落实和教学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教材的延伸建设和应用起到了助推作用。
问:《草原文化》教材的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草原文化》教材源自对优秀民族文化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与传播的实践探索。《草原文化》教材出版后,自2014年秋季开始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校部开始课程教学实践,逐步在全区电大范围推广,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几年来,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 草原文化课程面向全体开放教育本科(部分专科)各专业学生,不受专业限制,深入进行优秀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教育。让广大的学员认识到,从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历史积淀的的文化类型,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对增强民族团结,热爱内蒙古,守望相助,提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乃至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产生深刻的认识。
其次,促进了内蒙古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
一是推动了彰显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开展了基于草原文化教材的延伸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文件及教学方案,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三是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第四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内蒙古电大,以弘扬草原文化为己任,发挥了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主阵地作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存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之间的积极融合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五是建设基于网络学习的草原文化课程资源平台,为草原文化更好地从学术领域进入社会领域,为擦亮文化品牌和促成文化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形成了和自治区权威性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软实力。
第四,基于《草原文化》教材建设形成的教学成果《〈草原文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问:请您谈谈《草原文化》教材建设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答:一是《草原文化》教材建设成果的成功实践,对于文化研究类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树立草原文化的高度自信,推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促进草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加强草原文化的传承,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推动优秀的民族文化繁荣兴盛,助力社会文明进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文化自信的基础来源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创新发展,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是高等学校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形成的课程建设思路和一体化方案设计,符合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任务目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彰显了内蒙古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对于以特色优势建设品牌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