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筑信”
——我国多地开展信用建设区域合作工作纪实
2019-10-26刘梦雨孟佳惠
◎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实习记者 孟佳惠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强化信用建设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新型信用监管的“区域样本”,无疑可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各区域各部门凝聚合力,一片片信用高地正拔地而起。
——题记
清晨时分,来自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某农业科技研发公司的小孙踏上通往北京的高铁,仅仅43分钟就从保定东站到达北京西站。半小时后,他开始了与一家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企业的商务谈判。
小孙的经历,正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一盘棋”思想,在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得缺位。诚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明确的,探索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开展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推进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实现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优化区域信用环境。
信用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桩,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各区域各部门凝聚合力,一片片信用高地正拔地而起。
打破区划界线信用建设区域合作落地生花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通者成。“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的核心内涵。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五个年头,京津冀三地信用协同工作几乎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步启航。
“京津冀三地携手推进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签署协议、发表宣言,既落实了国家战略的要求,又顺应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必将在推动支撑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在“2015(首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暨首届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如是表示。
在“2015(首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暨首届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研讨会”上,北京市经信委、天津市发改委、河北省发改委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并发表《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宣言》,宣布推进建立区域统一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奖惩联动机制,优化区域信用环境,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自此,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进入了崭新的探索与试点阶段。
京津冀不仅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圈,还是改革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先行区。北京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既是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也是推动京津冀区域战略目标实现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现实意义。”
今年7月25日,2019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在北京市政府通州办公区举办。下一步,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重点推动京津冀省际客运和超限超载领域2个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签订,并在联合惩戒备忘录制定、信用信息共享发布、信用联合奖惩、信用协同监管和诚信宣传教育等工作进行合作 摄/本刊记者 何玲
记者了解到,在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的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携手合作共赢——
北京市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着力加强信用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的密切联系,发挥大数据、技术创新等优势,以信用促进政治文化交流,以信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奋力打造首善之区。
天津市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功能定位,不断发挥信用在各领域的积极作用,以信用发展为增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动力”、扩大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双开放”、坚守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双底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河北省围绕“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不断加强信用对商贸物流、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及生态支撑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更多企业与个人“学信、知信、管信、用信”的社会氛围。
在上海市徐汇区北端,武康路与复兴西路交会处的东南侧,有一栋很不起眼的4层小楼,2018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共同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坐落于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官方常设机构。“信用”就是“长三办”12个重点合作专题之一。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各城市群之首,其社会信用体系合作的开启也更早一些。
2004年5月,长三角16个城市的市长或代表,在太湖之滨浙江湖州市共同签署了我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的“信用宣言”——《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由此确立了长三角“信用一体化”的全新理念。自此之后,《沪苏浙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重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逐一落地。
直到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长三角地区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创建区——“信用长三角”就此设立。随后,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信用合作逐渐密切,机制逐渐完善,《长三角地区深化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信用合作的方案》相继出台,“信用长三角”建设按下“快进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
自2005年以来,三省一市定期轮值召开29次专题组例会、3次高层研讨会、一系列重大活动和专项工作座谈会、形成多个课题研究成果......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合力推动信用工作的紧密程度。
这样的密切合作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机制。据安徽省信用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三省一市目前已建立起“1+2+X”的组织工作架构,“1”指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例会机制;“2”指高层研讨会和“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项目;“X”指不定期举办的重大活动。为长三角区域统一目标、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发达、主体活跃,在国家‘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需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事中事后监管,‘信用长三角’建设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可以借鉴推广的经验。”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说。
“新时代的岭南文化,不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的相互抵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对于新时代岭南文化的理解道出了社会各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共识。
在信用共建上,加强联系、交流、合作的理念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得以体现。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明确,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方面明确,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探索依法对区域内企业联动实施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纵观全国,除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结合国家战略的区域信用建设,还有不少地市级层面的信用合作。相信未来,信用建设区域合作将不断深化,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平台也将推出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覆盖面将更广、更加畅通。
破除数据壁垒共享让信息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于信用建设区域合作来说,搭建统一平台是“累土”,高效共享数据是“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说,长三角地区借助第三方机构统一建设的数据共享平台是长三角地区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谈到跨区域信用合作的经验,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魏文静以“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为例,详细讲述了多地市联动的信用制度共建、信用信息共享在跨区域地市合作中起到的作用。她提到,统一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可实现三省一市信用信息的按需共享、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加大整合公共和市场信用信息力度,提升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功能。
据悉,早在2014年,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一市信用办、信用中心就曾共同签署《长三角信用平台共建共享合作协议》,按照国家信用信息平台和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要求,共同打造升级“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与“信用中国”网站、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对接,实现三省一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各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依托三省一市信用平台数据归集成果,推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双公示数据、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信息等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江苏省信用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三省一市将不断提升信用长三角平台服务功能,加强“双公示”、重点行业领域黑名单等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平台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力度,丰富信息主体信用档案,打造长三角信用数据资源池,推出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
“公示三地行政许可408万条、行政处罚526万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248万条。”这是2015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后“信用京津冀”平台上线运行,三地公示共享数据的情况。
北京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方面,三地将共同探讨制定相对一致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加快建立京津冀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三地间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依法向社会提供京津冀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推进与国家和其它省市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快探索跨省市的“互联网+信用”服务和监管模式,共同加强对区域内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
“三地共同推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将加大对守信主体的跨区域业务支持力度。”在时任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蒋丽英看来,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旅游领域的信用信息在区域内共享应用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到北京世园会一览中外园艺风采,到天津武清奥特莱斯购物,到河北野三坡观赏绚丽秋色......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不少人选择了短线旅游。出游时选择的旅行社、酒店和导游到底靠谱吗?2018年8月上线的“北京市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让游客在提前“做功课”时事半功倍。
根据《京津冀地区旅游信用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2018年8月,北京市旅游委与天津市旅游局、河北省旅发委共同上线“北京市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三地旅游主管部门以“北京市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平台”为依托,着力打造“旅游信用京津冀”板块,建立统一的信用数据架构和接口标准,逐步建立京津冀地区旅游企业名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实现跨区域旅游信用信息的查询和共享。同时,建立京津冀信用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信用信息跨区域公示。实现旅游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旅游投诉等信用信息的联合发布,增强旅游失信企业、失信从业者以及旅游不文明游客在京津冀区域内的社会公开,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此外,京津冀三地旅游主管部门还将通过对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处理,建立京津冀旅游行业一体化的信用监管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和信用等级动态评价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跨区域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提升监管效能。
在长三角地区,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同样在加速推进中,而这些数据将成为后期跨区域联合奖惩、联动监管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在环保领域,2018年通过“信用长三角”平台共归集区域内204家环保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披露环保处罚失信企业1.3万余家,这些企业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都会受到市场准入、金融信贷等限制。
在旅游方面,重点围绕旅行社、导游开展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归集了三省一市6955家旅行社的基础数据和行政处罚信息,并分析筛选出473家风险旅行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的《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功能率先在长三角地区落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政务服务中心1楼的和县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综合窗口于今年9月正式开通运行
2016年11月15日,长三角地区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启动会暨区域旅游领域信用联动奖惩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图为驴妈妈等11家长三角旅游信用合作联盟首批成员签署联盟公约
在食品药品领域,完成区域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公众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嵌入“信用长三角”平台的各项工作,目前正在归集区域内食品药品领域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
信用标准先行开启区域标准化协同新局面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强化信用标准化研究和应用,方能将区域信用联动持续推向深入,实现“千帆隐映来”。
2018年6月20日,河北省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今年7月19日,天津市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筹建;7月23日,北京市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京津冀成为全国第一个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覆盖的协同共建区域,标准覆盖信用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管理、信用服务等全部门类。三地社会信用标准化研究的协同推进进展令人欣喜,我国区域标准化协同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标准的建立对于区域信用建设有何作用?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在谈及“信用长三角”时表示,长三角地区的信用联动,务须对纳入三省一市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目录、奖惩依据、奖惩手段等进行统一,最终形成区域统一制度的格局。唯此,“信用长三角”方能行稳致远!
而现阶段,各区域面临着缺少统一的信用制度与标准的问题,使得区域内各地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差异难以弥和,造成了信用信息资源和监管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综合规划处副处长余里彪在今年7月25日举行的2019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上提出,应通过“四个协同”推进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一是规划协同,要有全区域“一盘棋”的规划,还要有适用于三地的统一标准体系和规范规则;二是信息协同,搭建京津冀信用信息协同共享平台;三是监管协同,形成“一处失信、三地受限”的一体化联动监管格局;四是市场协同,联合京津冀三地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合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信用服务机构。
实现“四个协同”的前提,无疑于统一标准。
为此,三地也正在研究签署《京津冀区域协同社会信用标准框架合作协议》,将全面启动三地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联合奖惩等领域的标准协同工作。
据天津市发改委信用管理处负责人张建宝介绍,按照“兼顾特色,三地互认”的原则,京津冀三地在环保、交通、金融、旅游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并逐步实现评价结果在三地同一领域信用监管工作中的互认。按照“统一评价标准、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开展个人诚信评价,在交通、金融、旅游、租赁、医疗、家政、就业、教育等领域应用个人诚信评价结果,在京津冀三地对守信个人实行联合激励。
在浙江湖州织里镇的大棚里,蔬菜刚从大棚出来,就被贴上了二维码“身份证”。两个多小时后,这些被贴上“身份证”的蔬菜出现在了江苏苏州的蔬果超市里。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通过全过程留痕,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今年8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制定《2019年长三角食品安全区域合作工作计划》,提出制定互认的编码规则、数据共享等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
根据计划,三省一市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在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等重点城市实施统一平台对外查询,实现猪肉追溯信息互联互通。以长三角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为基础,推广先进信息追溯技术应用。同时,三省一市将推进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信用联动奖惩,搭建长三角食品安全信用公众服务平台,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标准规范,适时启用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领域信用信息“数据清单”,公布“守信者名单”及“严重失信者名单”。
实际上,《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联动奖惩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严重失信名单”互认合作协议》《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信息“数据清单”》《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信息“应用清单”》等区域信用建设的标准化制度已先后印发,系统化保障长三角“舌尖上的安全”。
几乎同一时间,由沪苏浙皖信用主管部门以及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也于今年8月共同发布两份区域性文件——《长三角地区旅游领域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守信行为认定标准和联合激励措施(试行)》《长三角地区旅游领域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联合惩戒措施(试行)》,为打造规范统一的旅游环境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两份文件主要覆盖长三角地区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及A级景区等旅游企业以及上述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导游等。被纳入红名单的认定标准是旅游市场主体需要同时符合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为“优-”及以上等级且三年内无其他违法违规失信行为,从而获得科技、税收等领域支持。而“黑名单”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旅游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受到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处罚;旅游市场主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旅游市场主体负主要责任;旅游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造成游客滞留或者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等6种情形。“黑名单”主体将面临长三角各地相关部门实施的限制或禁止市场准入、加强日常监管、限制获取专项资金等7大类共计22项联合惩戒措施。
守信者跨区域尽享便利重点领域形成共识快速推进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以守信联合激励、环保、交通等重点领域为“纲”,区域性诚信氛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原以为办照需要跑好几趟上海,没想到我人在安庆一趟就办成,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避免了来回奔波。”9月18日下午,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市市场监管局“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前,上海嘉冠商贸有限公司业务经办人汪女士在领取营业执照后高兴地说。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的《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互认,包括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等,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减少企业和个人办事要件,清理各类证明材料,促进各地政府之间窗口服务、监管等工作的效力互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14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网通办”,率先实现了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功能在长三角地区落地。据悉,京津冀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准备工作正在推进中,争取在今年年内推出。
在长三角,获得便利和实惠的不仅在政务领域。
“青年守信激励长三角共享计划”8月28日在上海发布。该计划将重点在租住、信贷、出游等方面推出信用激励产品,推动长三角青年信用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活动中,上海市虹口区、浙江杭州市、江苏盐城市、安徽宣城市4地团委负责人共同签署了青年信用合作协议,通过多领域合作,不断提升青年诚信品质,全力打造长三角青年守信激励和商务创新发展新高地。此外,由旭辉领寓、中国邮储银行上海分行以及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先后介绍了“守信安居”青年短租订制、“信享事成”青年发展支持、“信易游”青年优惠旅游等项目,让长三角守信青年因信用而获得更多实惠。
不断拓展的信用分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总是给守信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8月6日上午,随着杭州、南京、武汉、苏州、郑州共同签署个人守信联合激励城市合作框架协议,跨区域信用分互认和应用场景互通得以实现。据悉,个人守信激励城市合作机制(城市信用联盟)由杭州、南京、武汉、苏州、郑州五城市联合发起成立,依托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记录,通过各城市间个人诚信分(记录)的互通互认,探索创新信用惠民场景的异地协同应用,共享激励场景,提升守信者在更多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促进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自觉的行为规范。
在1200公里之外的北京,京津冀三地也在谋划着守信联合激励的未来。
今年,三地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19—2023年)》,提出到2023年,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机制全面建成,守信联合激励政策标准体系一体化全面形成,公共信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和有效应用,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信用服务网络及信用服务市场基本健全,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守信者受益局面基本形成,对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与“一网通办”和守信激励一样,在不同的区域,各领域信用建设进度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点推进的领域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已形成广泛共识。比如在区域合作示范创建区长三角地区,环保领域的信用一体化就先行一步。
以太湖流域为例,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内河网如织、湖泊棋布,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2000年,太湖流域80%河网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太湖水体水质以IV类水为主,70%以上为富营养化,水污染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把信用制度引入生态环境领域,是运用市场手段倒逼企业加强环保自律的有效举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
为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环保领域信用管理水平,营造“失信者处处受制,守信者处处受益”的区域信用发展环境,2018年6月,三省一市信用办及环保部门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发布首个区域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
“我省重点结合政府数字化转型落实“禁止作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评奖评优”等奖惩措施,实现触发响应快速、结果反馈及时。”谈及联合惩戒成效,浙江省信用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59家浙江企业被相关金融机构采取约束措施,3家企业被合肥海关加强进出口监管。
目前,三省一市信用、环保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正在推进绿色信贷工作,三省一市的商业银行将根据“信用长三角”平台上公布的信息,落地实施授信融资限制等联合惩戒措施。
而在京津冀地区,“信用交通”率先实现协同。
今年7月,三地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将在联合惩戒备忘录制定、信用信息共享发布、信用联合奖惩、信用协同监管和诚信宣传教育等工作进行合作。基于合作协议,三地将搭建“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平台,建立京津冀交通运输企业名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联合发布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投诉以及企业名录,实现跨区域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的查询和共享,拓宽信用信息在企业融资信贷、政府采购、行业准入、表彰奖励、宣传推广、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应用。
广州互联网法院实现粤港澳三地首次在线跨域诉调对接解纷。7月11日,广州互联网法院通报,该院日前携手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实现粤港澳三地首次在线跨域诉调对接解纷。图为法院提供的在线跨域诉调资料图 (中新社 发)
目前,京津冀省际客运和超限超载领域2个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已完成文稿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正式发布实施后,三地将协同做好失信行为认定、失信主体信息归集共享发布、联合惩戒实施、失信主体动态管理和信用修复、信息反馈等工作。
汇集多方力量区域信用合作行稳致远
独行快,众行远。这里的“众”,是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的“众”,是跨区域协同推进的“众”。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力是推动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源泉,而能否整合得当则是摆在各区域面前的难题。
京津冀在这方面做出了率先探索。
在2019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上,由京津冀三地联合支持、社会化运作的,阳光保险集团、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北京银行、中科院建设的“京津冀信用科技实验室”启动建设,可以说是吹响了信用建设相关优势资源的“集结号”。
据悉,京津冀信用科技实验室汇聚了三地政府和社会机构在科技、信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要素优势,以“信用”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发挥“产业发展引擎、产品孵化平台、信用基因系统、信息服务枢纽、模型演算中心”五大功能,开展信用数据安全、信用版权传递、信用多源协作、信用质量提升、信用预警决策、信用定价策略、信用资产交易等重点领域研究,助力信用服务市场借力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首家信用科技平台和京津冀信用协作平台,构建“科技驱动、科技赋能、科技主导”三位一体的新一代信用服务模式。
据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将建成国家级首家信用科技平台,京津冀信用共享平台。实验室将研究解决信用供需供应产业链条上的痛点问题,比如信用数据安全、信用版权传递、信用预警决策,信用资产交易等。
此外,北京市经信局公开遴选了35家“2019年度北京市信用联合决策咨询机构”,它们将参与北京市信用立法、联合奖惩、信用修复、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工作,充分发挥第三方综合信用服务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对此,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潘锋表示,北京市公开遴选的“信用联合决策咨询机构”、三地共同支持企业建设的“信用科技实验室”以及三地分别建立的“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都是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合作的重要载体,有助于调动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针对信用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有效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从而使三地的信用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推动“信用京津冀”持续向前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各界,也终将回馈于社会各界,反哺京津冀发展。
在地级市层面,也形成了不少区域城市信用合作群。比如潍坊与青岛、威海共同签署《青潍威三地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实现了跨区域联合惩戒;宁波、湖州、舟山和台州联合签署了“城市信用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和全社会联动的信用机制,不断创新拓展“信易+”守信激励场景;上海嘉定、昆山、太仓共同签署《共同推进嘉昆太协同发展创新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区域整体信用制度建设,促进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推动重点领域的跨区域联动奖惩,探索实现三地“互联网+政务服务+信用”模式,建立嘉昆太信用惠民便企产品互认机制,协同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榆林、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平凉和延安市共同倡议的“沿黄区域信用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以引领沿黄六城市区域信用合作机制再上新台阶。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向深入,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法高度关注,近几年全国“两会”相关建议提案不断增加,全社会对加快推进信用立法的呼声不断高涨。而在推进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信用立法同样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在我国几个重点信用建设区域合作区中,上海市出台了我国首部关于社会信用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条例》《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宿迁市社会信用条例》《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相继施行或公开征集立法意见。但是如何做好这些信用地方性法规衔接,让这些地方性法规在信用建设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有关地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用建设区域合作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信用信息共享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信易+”应用场景仍有待挖掘,跨区域联合奖惩有待进一步落地,信用监管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上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等,有待相关地区进一步探索。
京津冀,以全国2.25%的地域面积承载了8%的人口,创造了约10%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中国1/4的经济总量......强化信用建设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新型信用监管的“区域样本”,无疑可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信用建设区域合作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探索,从各管一张图,到一起拼拼图,人们正以“信用”为圆点,更以“信用”为半径,共绘“信用中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