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
2019-10-26卢文辉
卢文辉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 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IA)一词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沃尔曼(Riehard Saul Wurlnan)于1975年提出。1976年,他又将“The architecture of information”作为美国建筑师协会年会的主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建筑师的概念,主张可将建筑学的思想融入到信息学中,通过信息构建来提高信息的有序性和可理解性。[1]1989年,沃尔曼在《信息构建》和《信息饥渴》中定义信息构建为“通过组织、标识、导航和检索系统的设计,来帮助用户查找和管理信息”。[2]不过,信息构建这一思想一开始并未得到学者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剧增,“信息爆炸”出现,信息构建才开始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第一届信息构建峰会在美国波士顿召开,峰会探讨了信息构建的定义,认为信息构建是指“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实现他们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3]此后,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决定每年都召开一次信息构建峰会,以讨论信息构建的基本问题和实践应用。国外关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国内开始对信息构建进行讨论是2001年在河北召开的“新世纪情报科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上,首次出现了探讨信息构建的论文。[4]其后,2002年,国内第一篇有关信息构建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情报科学》上,周晓英以“信息构建:情报学研究新热点”为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构建的起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信息构建与情报学的关系等内容。[1]2003年,周晓英又发文进一步分析了信息构建对情报学的影响。[5]由此,国内信息构建研究的大幕终被揭开,众学者纷纷对信息构建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实践展开研究。研究发展至今,已涌现了诸如周晓英[1,5]、贾晓斌[6,7]、毕强[8-10]、胡昌平[11,12]、王知津[13]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而其应用领域也从情报学拓展至图书馆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并对其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林平忠[14]、王蕾[15]、王知津等[13]先后将信息构建理论运用于图书馆网络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自此后,信息构建理论成为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以“主题=信息构建”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得663篇相关期刊论文。研究发现,大多数三次文献都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信息构建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研究应用等展开论述。如汤妙吉[16]、胡滨[17]分别从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构建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在比较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信息构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方向;周晓英对国内信息构建研究的发展阶段、内容框架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18]然而目前尚未有专门、系统地对图书馆发展中应用信息构建理论的研究进行分析的三次文献。图书馆是应用信息构建理论较多的领域,经历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实践,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显著,亟需系统性、专业性地对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
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Excel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历年来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的国内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一方面了解当前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助力图书馆的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站中的学术期刊全文库为数据来源,不限定检索时间,以“主题/篇名/关键词=信息构建AND图书馆”“主题/篇名/关键词=IA AND图书馆”“主题/篇名/关键词=信息构建”为检索式进行检索,经阅读、分析、去重等筛选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共计82篇,以此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以Excel作为研究分析工具,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包括发文趋势、期刊分布、作者和研究机构等)和内容特征(如通过统计关键词词频来分析研究主题等)两方面对8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发文趋势分析
笔者统计发现,国内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始自2004年。2004年12月,林平忠、王蓄、王知津等先后在图情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从总体上来看,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04-2005)。林平忠应用信息构建理论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的组织原则、方法等进行了探索;[14]王蕾基于信息构建这一理念所包含的思(如信息生态论、系统理论等),从整体规划、信息资源建设、网站建设等方面对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15]王知津等在分析了信息构建的两种方法后,从信息组织、信息标识、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构建;[13]鹿晓明认为,新时代的馆员应具有IA素质,他对IA素质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19]谢亮通过解读信息构建的定义及其内涵,对信息构建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张应用信息构建理论来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构建服务。[20]
(2)发展阶段(2006-2010)。在这一阶段,国内很多学者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实际,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持续上升,平均每年发文9篇,信息构建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3)稳定阶段(2011-2014)。这一阶段,研究热潮有所减退,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时多时少,不过整体较为稳定,研究进入平稳期。
(4)过渡阶段(2015年至今)。从总体上来看,这一阶段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少,一方面表明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也暗示信息构建理论即将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研究发展至今,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研究已取得一定效果,较难在短时间内有重大突破;二是信息构建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己进入了新的阶段,出现了知识构建的概念及其理论,势必会对信息构建理论有所影响。
总而言之,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历经了四个阶段,但未来一定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中还大有可为。
3.2 期刊分布分析
对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学界对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视程度,此外,这也有利于未来的学者收集、整理和使用有关研究资料。对82篇相关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结果见图1。
经统计发现,82篇相关文献共分布在48种期刊上,论文的分布较为分散。载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5种,占总数的31.25%,其余33种期刊刊载有关论文1篇。分析载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其中载文量为3篇、4篇、5篇、7篇的分别有4种、2种、1种、1种期刊。依载文量大小排序,排名前五的期刊分别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情报探索》《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其中有3种刊物为CSSCI来源期刊。而载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15种期刊中,有8种为核心期刊,这说明将信息构建理论运用于图书馆发展的研究颇受学界重视,也说明了相关研究的质量较高。此外,载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中,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的期刊均有之,且情报学领域的刊物载文较多,这与信息构建理论最先在情报学得到运用有很大关系。
图1 期刊分布分析
3.3 核心作者分析
从发文量来分析,根据普赖斯定律中关于核心作者的定义,发文量在0.749√Nmax以上的作者为一领域的核心作者,Nmax为该领域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量。目前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图书馆发展的学者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吕艳丽,有3篇相关论文,因此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应在1.297篇以上,也即发表论文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经统计发现,发表相关研究的作者共有116人,但只有9人的发文数在2篇及以上,大多数作者只发表过1篇相关文献。故此,目前只有9位核心作者,分别是吕艳丽、李乐兴、齐珊、陆怡洲、乔春晓、赵宇翔、张玉兰、姜雪琴、郑春厚。其中除吕艳丽发表了3篇相关论文外,其余作者都只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根据普赖斯定律,只有当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5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可以形成。而9位核心作者发表相关论文的总数为19篇,仅占论文总数的23.17%,远低于普赖斯定律的要求,国内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此外,分析以往研究中的作者合作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以独立进行为主,62.2%的研究是一人独立完成,两人合作进行的研究占比21.95%,也有少部分文献是三人或者四人合作完成,其占比分别为12.2%、3.66%。
3.4 发文机构及地区分析
分析论文发表归属的研究机构,能够了解有哪些机构对该主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各机构对主题的重视程度。以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国内发表有关文献的研究机构共有72个,其中64个机构只发表过1篇相关文献,发文数在2篇与3篇的机构分别有6个和2个,发文较多的机构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图书馆、大庆市图书馆、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上述机构中除大庆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以外,其余皆为高校或高校图书馆,这说明信息构建理论主要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高校学者对此较为重视。这一点也可以从这72个机构的性质上得到验证。对发表相关研究文献的机构性质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五类,分别是图书馆、学院、学院与图书馆、研究所、其他,其中,图书馆这一类型的机构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有47篇,对信息构建理论的应用较为重视。其次是学院,也即大学,发表了22篇文献,基于自身学科背景,大多是对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理论性等指导性的分析。学院与图书馆两个机构合作发文有8篇,居第三。研究所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共发文4篇,其他机构如科技馆发表了1篇有关文献。
研究发现,有关机构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辽宁、湖南、浙江等23个省份及直辖市中(见图2)。其中,江苏、上海、广东名列前三,对信息构建理论与图书馆发展展开了较多的讨论,而这三个地区中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水平在全国图书馆中也是名列前茅,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3.5 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核心内容或思想的精炼,高频关键词可以集中体现某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热点与发展动向,对关键词进行词频与共现分析,可以直观地展现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根据J.Doonhue的高频/低频分界公式,I是指频次为1次的关键词的数量。经统计分析可得,82篇文献共出现了282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数量为3.44个,文章中出现关键词最多的有5个,最少的只有2个。在282个关键词中,有89个关键词只出现过1次,即I=89。故依此可以计算得到高频词的阈值为12.85次,即频次在13次及以上的词称为高频词。因此,只有信息构建(71次)、图书馆(21次)、数字图书馆(18次)三个词为高频词。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意义并不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文献阅读,按关键词内涵对各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归一化处理,如将“信息构建”“IA”“信息构建(IA)”“信息构建理论”等统一处理成“信息构建”,又如将“Web站点”“门户网站”等统一为“网站”等;二是将一些无意义的关键词如“研究”“调查”“现状”“功能”等排除于统计外。依此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82篇相关文献中共有55个关键词(重复的只计算一次),其中只出现过1次的有效关键词共33个,高频词的阈值为7.64次,频次在8次及以上的词为高频词。
图2 发文地区分析
基于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1)信息构建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分析信息构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信息构建理论引入图书馆之初,就是将其运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上。信息构建理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密切关联,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分析。王蕾、王知津等于2004年先后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拉开了研究序幕。[13,15]此后,汪丽萍、顾国庆又将本体与信息构建结合,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21]刘君霞、郭沛涌通过对信息构建的理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着力完善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发展。[22]刘颖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构建流程展开了分析,认为高效的信息构建可以构成一个优质的数字图书馆,它有助于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对信息的发现、理解和利用。[23]郑强分析了信息构建理论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影响,指出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等是信息构建理论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体现。[24]
表 关键词词频统计
(2)信息构建与图书馆网站建设。信息构建理论的提出,本是为应对愈益复杂的信息环境以及提高人们利用信息的效率而出现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是当前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为满足用户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纷纷建设了图书馆网站,为用户提供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在内的电子资源。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共建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构建理论便由此引入,以促进信息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杨维敏在介绍了信息构建理论的发展及其具体含义后,以信息构建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组织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及标识系统构建等探讨了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她认为网站建设中应用信息构建理论,有利于网站信息“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质量和利用价值。[25]方安等从信息构建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网站界面的设计提出了有关建议。[26]韩俊以上海、广东、浙江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例,基于信息构建理论,指出一个设计良好的公共图书馆网站应具有清晰合理的信息结构、内容丰富的导航系统、功能强大的检索系统和传达有效的标识系统。[27]赵宇翔、徐一新在介绍信息构建和可用性定义及关系的基础上,就复旦大学图书馆网站改版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还尝试性地采用现场可用性测试法观察用户的使用模式并发掘信息构建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28]王春凤对29家一级少儿图书馆门户网站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网站存在着导航设计不合理、命名不清楚、网站信息繁多、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基于信息构建理论,她指出分析少儿读者的需求与改善网站的服务定位、提高网站的组织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29]相关学者还有章恒[30]、赵玉秋[31]、陆怡洲[32]等人。总而言之,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研究,大都是从信息构建理论的核心内容着手,分析网站在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网站建设与设计应包含有这些内容等,重点在于网站的信息组织。
(3)信息构建与评价。信息构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门艺术和科学,这点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此外,以信息构建的内涵来分析,还发现信息构建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基于此,信息构建理论可作为信息组织、信息发现、信息利用的一个评价方法,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相关评价之中得到应用。以往相关研究中,信息构建主要用于评价两类与图书馆相关的事物。第一类是将信息构建用于评价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相关学者如何文珍、赵捷基于信息构建理论,从系统、资源、用户感知三个角度对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价。[33]赵录贵对信息构建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完善以信息构建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需要充分考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因素,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34]张玉兰、郑春厚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中,系统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评价结构、方法和标准。[35,36]第二类是将信息构建用于评价图书馆网站。主要包括评价网站建设状况、网站可用性和网站信息组织。陆怡洲、吴志荣以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为调查对象,运用信息构建、用户界面和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这些图书馆的网站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37]赵宇翔在信息构建和可用性定义和关系的基础上,调查了16所国内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尝试性地建立一套适用于公共图书馆网站可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的可用性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38]李萍萍等运用信息构建理论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网站进行了评价。[39]除以上两类外,还有少数学者将信息构建理论用于移动图书馆的评价等。[40,41]
(4)信息构建与图书馆服务发展。信息的组织、标引、导航、检索四大系统属于信息构建的显性要素。信息构建的目的是“使信息可访问”和“使信息可理解”,因此信息构建的隐性要素就是提升用户对信息获取、使用等的体验。[20]而无论是使信息变得易于理解,还是展示信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些又都是新时代图书馆开展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因而很多学者在解读信息构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对信息构建与图书馆服务展开了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讨论信息构建与个性化服务或个性化信息服务。谢亮较早将其信息构建理念引入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中,他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从两者的认知、信息创建者、信息和用户的互动关系、信息组织模式等角度,提出图书馆应以信息构建思维模式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20]刘磊、杨萍萍认为信息构建与个性化服务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目标,都力求将信息组织好,优化信息结构设计,通过一个清晰的、友好的、易于获得信息的界面来向读者展示信息内容。因此,基于信息构建理念,他们提出图书馆应重新认识信息用户,以创新的思维来提供服务。[42]万里鹏、郑建明讨论了信息构建理念引导下图书馆服务的再造,指出图书馆服务已由注重公共服务转为注重个性化服务。[43]二是讨论信息构建与人性化服务或人性化信息服务。卢凤英从当前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开展的实践现状出发,指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今天,图书馆人性化信息服务理念主要通过馆藏资源建设、馆员素养、个性化服务来体现,但仍存在很多不足。[44]对此,她基于信息构建的内涵,分析了信息构建与人性化服务的关系,并对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人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王东艳等简述了信息构建理念和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并从活动主体、服务对象、主要活动、核心理念、根本目标五个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IA视角分析了图书馆的资源组织、读者服务、环境,着重论述了在数字环境下以信息构建理念为指导从技术上对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再造。[4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构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周宇[46]、乔菊英和董坚峰[47]、乔春晓和姜雪琴[48,49]等人便是基于此角度展开了有关论述,他们所讨论的信息服务既包括个性化信息服务,又包括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人性化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运用信息构建理论对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展开进行了探讨。[50]
(5)信息构建与用户。信息构建理论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信息构建中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的习惯、用户的兴趣、用户的理解、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等各方面的需求,要求信息建筑师在设计、规划、开发与维护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用户需求,以实现用户方便、快速地找到可利用、可理解的信息,这是IA的“面向用户原则”。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图书馆网站的可用性等基于信息构建的可用性研究及评价研究都属此类。在这些研究中都涉及到信息构建与用户的论述。当然也有研究直接是对信息构建与图书馆用户进行专门研究的。如刘文科等认为用户心理认知因素不仅是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的核心部分,它还贯穿于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的全过程,掌握用户情况是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工作的前提。[51]对此,他们从用户的特征、需求、行为、偏好、心理等因素出发,对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的原则、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霍慧东对图书馆信息构建与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2]张玲提出了一个基于用户自身体验的信息构建的全新理念,对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进行了全新的认识。[53]李乐兴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41]这些都是直接面向用户,对图书馆网站或移动图书馆中信息构建展开的研究,是信息构建理论的具体应用。
(6)信息构建与资源建设。信息构建的提出就是基于复杂信息环境的出现,信息无序,造成信息难以有效得到利用。信息构建的基础内容之一就是进行信息组织,而信息组织在图书馆中,实际就是指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冯丽梅、张晓云对信息构建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4]朱紫阳认为信息构建理论对于馆藏建设的指导可以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他通过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特色数字馆藏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对如何解决高校特色数字馆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55]
4 分析与讨论
4.1 问题与不足
信息构建理论从2004年开始运用图书馆发展与建设之中,回顾历年的研究发展,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从网站建设再到网站评价,从图书馆资源建设到图书馆用户研究,从图书馆环境再到图书馆员IA素质研究,信息构建理论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信息构建理论已融入图书馆发展之中,不仅在图书馆发展的思维和观念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图书馆的服务、组织、管理上也处处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不过,尽管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已较为丰富和成熟,但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相比,如与政府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的应用研究相比,当前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核心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研究成员专业背景单一。国内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图书馆发展中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或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然而信息构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艺术和科学,需要具备计算机学、心理学、图书馆学等有关知识才能很好地掌握。当前研究群体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并没有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体系态势。此外,相关研究大多都是研究者独立完成,团队合作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研究的视野。因此,相关研究的队伍应当进一步扩大,既要鼓励各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研究,以符合信息构建多学科背景的发展要求,也要强调研究合作化进行,以提高研究的质量。与此同时,当前核心学者缺乏,核心研究队伍尚未形成。大多数学者只发表过1篇有关文献,只有9人发表相关文献在2篇及以上,这在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也表明相关研究发展亟需加强。
(2)研究内容偏重应用,对理论内涵等探讨较少。信息构建理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站建设与评价、图书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以及用户分析等六大主题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对信息构建理论的可行性等基本要素却并未展开深刻的认识与研究,存在着“赶时髦”的问题,人云亦云。此外,就研究内容来看,还可以发现当前大多数研究仍旧只是停留在模型建立与讨论中,说是应用,实际上是否得到实践却并不可知。因为大部分研究都是集中于分析IA对图书馆发展的相互关系、IA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等主题,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有关实践调查的研究仍然比较少。此外,随着知识构建的提出,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有所减弱,知识构建虽是基于信息构建提出,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图书馆发展中应用信息构建理论尚未成熟,急于用新概念来展开研究,换汤不换药,其是否值得,还待考量。
(3)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定性居多而定量较少。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发展。从以往研究来看,研究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信息构建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比较强的,因此就有必要在现有研究方法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加强案例分析方法、实地调研方法等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改变单一使用定性分析的局面,避免流于泛泛而谈。
(4)研究创新度不足,部分研究论述大同小异。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构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显得不够,部分研究较为雷同。这主要是由于对信息构建理论的认识不深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深化理论研究,不断吸收扩展信息构建的理论知识,拓展信息构建在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领域,不仅在图书馆网站、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等方面加以应用,而且也应在图书馆环境、管理、图书馆员素质提升,以及在资源的建设、共享上也应融入信息构建的思想。
4.2 建议
(1)注重合作,加强核心研究队伍的培养,拓宽研究成员学科领域。关于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学者自觉。首先有志于此的学者应把握机会,深入钻研,不要“打一枪换一炮”,要明白学术研究需要坚守阵地,刻苦钻研,方能有所成就。其次学者应当明白孤军奋战虽显才高气勇,但合作互助,亦能共襄盛举。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关期刊的重视,尤其是核心期刊等的指导,将其确定为选题之一或是一种激励之策。但这也要考虑期刊自身发展,不要盲目跟风,适当引导即可。此外,当前国内将IA应用于图书馆的研究者主要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学者、图书馆馆员以及网站与软件开发人员,学科背景仍然过于单一,应加强信息构建教育,吸引各学科的研究者对此展开研究,如国外的研究者就包括信息建筑师和用户体验专家,以及任何热爱构建信息艺术和科学的人,包括管理人员、用户界面设计师等。
(2)厘清信息构建理论的内涵,加深对信息构建理论的认识,扩大应用范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则需明器之理。只有真正了解信息构建理论的内涵,把握其核心思想,才能高效率、精确地将信息构建理论如何应用于图书馆发展中,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所以,未来研究应加深对信息构建理论的认识,对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其应用和改善其应用效果。
(3)丰富研究内容,强调实证研究,对图书馆发展中运用信息构建理论的实践展开调查分析与评价。这里的实证研究与加深理论研究并不冲突。加深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构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中,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诸如提升图书馆网站建设质量、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和图书馆员素质等。而强调实证研究则是对当前运用信息构建进行的图书馆建设予以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于评价。当前很多理论都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只顾应用,而不管应用后是否可行,对应用理论后续产生的效果缺乏分析,评价与监督机制、反馈机制的缺失较为严重。而这又很容易使得有关理论的应用流于表面,效益不高,影响有限。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建设应尽量避免此等局限。
5 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从论文数量年度变化趋势、期刊分布、作者、研究机构与地区以及研究主题的角度,对国内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有关论文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看,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4-2005年)、发展阶段(2006-2010年)、稳定阶段(2011-2014年)、过渡阶段(2015年至今)。当前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情报探索》《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等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上。目前这一领域的核心群体尚未形成,依发文量而言,核心作者有李乐兴、赵宇翔、乔春晓、陆怡洲等人。此外,当前大多数研究为独立完成,团队合作较少。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者以高校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馆员为主,其次是高校和高校学者,公共图书馆馆和研究所也有部分人员对此有所关注。其中,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对此较为重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分布在江苏、上海、广东等图书馆建设水平和和经济实力较高的地区。至于研究主题,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评价、图书馆网站建设及其评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等方面。就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的最新应用主要集中于三个主题:一是指导图书馆网站建设;二是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管理;三则是运用信息构建理论进行评价,如评价图书馆网站的可用性、评价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信息构建理论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以定性讨论为主,实证分析较少等。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团队合作,与其他专业学者合作,争取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同时要加强理论层面的研究,将信息构建应用扩展到一般层面,对具体应用实践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更好地促进其在图书馆的应用发展。总而言之,IA的理论和方法能适应社会和图书馆发展对相关理论方法的迫切需求,能帮助缓解或解决目前图书馆和社会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信息构建理论对促进图书馆发展仍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