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图书馆增强文化自信之地位研究

2019-10-26汤二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物机构图书馆

王 倩,汤二子,彭 冲

(1.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2.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南京大学商学院)

1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道写入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国家领导层对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始终由中国共产党所代表,中华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极其显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健发展,民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民众汲取文化养分主要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以中国政府始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足够多的资源。2016年,全国共计投入文化事业经费770.69亿元,相对2015年增长了12.8%,这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支出,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当年经济增长水平。[2]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3]2017年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七十九号主席令,正式公布了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并从2018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4]为公共图书馆专门立法,证明了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没有任何时期不重视阅读,阅读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创造先进文化都至关重要。写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粹《道德经》的老子,本身就是一名图书馆馆长;[5]当代中国历届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均对阅读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可从他谈及自身“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中清晰地了解。[6]全民阅读是弘扬与创造中华先进文化乃至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公共图书馆承担了激发全民阅读这一时代重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数字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被边缘化的危机越发严重。[7,8]鉴于此,有必要在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充分认识与了解公共图书馆所应与所能发挥的作用,准确把握公共图书馆所处的地位。

2 文化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2.1 概述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其包含的范畴应该多种多样,既包括著作、文章以及文物等精神层面的形态,也包含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要素形态,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服饰、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均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文化与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体育放在一起进行了简要统计。[9]表1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与文化相关的统计资料。当然,这些指标只是文化范畴内可衡量的部分,一些无法用数据体现的文化内涵不在其中。不过,这些指标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例如电视剧生产数量是330部,出版图书是86亿册,这些相对于共计3,172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到底是高还是低,难以有定论。

表1 2016年全国文化统计概述[9]

2.2 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与人力资源

对于文化,更加详尽的统计资料来源于由文化部(2018年3月改革为文化和旅游部)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该统计年鉴按年出版,记录中国2015年文化数据的信息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10]该年鉴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分类,统计了所有文化机构的数量。其中,公共图书馆所占比率相对较低(不到5%),文化站所占比率最高(达到64.6%)。需要注意的是,仅依赖这样的信息并不能否定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为不同文化机构的组建难度存在巨大差异。比如组建一个服务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文化站要比创建一个公共图书馆容易的多,一个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民众数量一般也比一个文化站多,因此机构数较少的公共图书馆与数量巨大的文化站究竟谁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考察。部分文化站也向民众提供图书服务,然而文化站无法也不应该取代公共图书馆,反之,需要用公共图书馆相关理念或方法改造与重组文化站所提供的图书服务。[11]

对于任何服务性机构来说,从业人员总数反映了这些机构的人力资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果一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极少的工作人员,极端情况是只有一个图书馆馆长而无其他员工,那么该馆难以向读者提供充分的图书情报服务。《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分别按照文化与文物单位记录了各种机构的全部从业人员,其中公共图书馆是作为文化机构总目录下的一个子项目进行统计的。[10]2015年,公共图书馆全部从业人员在全国所有从事文化文物工作的人员总数中占比极低,仅有2.5%。依据从业人员数量即人力资源的占比来看,公共图书馆在全国文化文物领域中还不能作为一个大的角色来看待。当然,仅仅根据全部从业人员数据进行比较可能忽略了机构数存在差异这一重要信息,故笔者根据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及其机构数计算出平均从业人员数量(见表2)。2015年,公共图书馆平均从业人数是18人,比文化馆与文化站要高,但低于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而2015年高校图书馆平均在编馆员数达到了37.7人,这个数字应该还不包含部分雇员、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12]因此,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2015年不同文化(文物)机构平均从业人数[10]

2.3 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状况

任何一个社会服务团体都需要一定量的经费支持才能发挥好自身职能,公共图书馆这类非营利性的文化服务机构更是如此。《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记录了2015年各种文化文物机构的收入合计信息,不同的收入状况代表着异质性的经费来源与可用经费上限。[10]公共图书馆作为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管理、支持与资助的文化服务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服务,这种非营利性意味着公共图书馆的收入信息不同于营利性机构,后者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创收,而公共图书馆日常经营的目的是无偿为读者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在2015年所有文化文物单位的总收入中占比不高,仅为8.5%。不过,相对于人力资源状况来说,公共图书馆在年收入占比上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可能因为公共服务性质的差异,公共图书馆不需要众多从业人员,但是经费投入绝对不能因为人员编制偏少而被削弱。该年鉴提供了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及全部从业人员的信息,然而在收入数据方面,仅笼统地提供了艺术表演场馆的收入信息。因此,在比较不同文化文物单位依据机构数所测算的收入均值时,笔者采用艺术表演场馆的均值信息。

表3 2015年不同文化(文物)机构收入与财政补贴均值[10]

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收入达到432.7万元,仅次于博物馆的平均485.2万元。对于一个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一年总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应该能够确保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的总经费还是低于高校图书馆,2015年高校图书馆总经费均值达到了567.7万元,高校图书馆平均每个馆要比公共图书馆每年多出近135万元的经费。[12]根据财务制度安排,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资与福利支出一般不包含在图书馆经费中,而公共图书馆需要在总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来支付员工的工资与福利,这进一步拉大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情报服务方面直接可利用经费的差距。[10]但高校图书馆经费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公共图书馆所不需支出的,即为了从事前沿学术研究所购买的各种电子数据资源库,特别是国外学术资源库,价格极其高昂,而这种完全服务于前沿学术研究的电子数据资源,公共图书馆的大众化服务对象一般没有使用需求。

对于文化文物单位的年度收入信息,该年鉴共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即财政补贴、上级补助、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10]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财政补贴收入就是这些机构在本年度实际获得的财政拨款,这一信息代表着政府部门对其重视的程度。根据财政补贴收入的占比来看,公共图书馆在所有文化文物机构中占比达到了12.6%,2015年公共图书馆平均得到的财政补贴收入仅次于博物馆,达到了404.7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补贴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相对于表中所列示的其他文化文物单位来说是最高的,达到了93.5%。对于博物馆来说,尽管年度总收入与财政拨款收入均值都要比公共图书馆高,但是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率比公共图书馆大约要低10个百分点。相对较高的财政拨款占经费来源的比率意味着政府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给予了较多的重视,也表明公共图书馆在财政拨款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微乎其微,这充分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的非营利性质。综上所述,尽管国家在公共图书馆方面给予了足够重视(较高的财政补贴、最高的财政补贴在收入中的占比),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经费来源占比不及财政补贴占比),甚至某些方面的劣势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人力资源相对来说相当稀缺)。为了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公共图书馆理应发挥其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资源投入应该跟上财政拨款的步伐而对公共图书馆予以适当的倾斜。

3 文化自信与公共图书馆职能

3.1 概述

十九大报告专门以第七部分来阐述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战略,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有民族复兴。[1]一个民族要想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有先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意味着中国具备创造先进文化的政治与社会土壤,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来源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自信既需要先进文化的创造,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因为先进文化被创造出来以后被封闭而得不到有效传播,那么这些文化也难以对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作用。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中,公共图书馆应该肩负起重要职责。

3.2 文化创造与公共图书馆

对于文化创造,一些文化载体如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都由专门机构进行创作,公共图书馆一般对其不会有太多影响。而对于一些著作、报刊等形式的文化创作,公共图书馆应该要主动发挥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图书馆仅是一个提供读者查阅资料的场所而已,如此定位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汇聚了大量参考资料,这是创造先进文化必备的条件。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既应该提供知识传播服务,更应该充分利用知识来发展先进文化。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相对稀缺,但从总量上看2015年公共图书馆全部从业人员达到56,4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共有40,251人,占比高达71.3%。如此多的人力资源总量在提供公共图书情报服务以外致力于创造先进文化,必然能够取得丰富的优秀文化成果。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就是一名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他写成传世之作《道德经》想必也得益于图书馆所提供的大量资料。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可与社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共同完成相关的文化课题研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添砖加瓦。公共图书馆联合其他主管部门组织了一些学术团体,比如国家图书馆有中国图书馆学会、各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般也有相应的图书馆学会,这些学会经常会组织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与培训,发挥了文化知识创造的职能。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这是编辑出版高质量图书的重要阵地。对于创造学术文化知识的学术期刊,2017年的CSSCI中有图书情报领域内的杂志20种,其中8种期刊是由公共图书馆及其学会直接主办的。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研究论文。[13]然而,相对文化传播来说,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先进文化创造方面略显滞后。

3.3 公共图书馆发挥职能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时也面临着很大挑战。通过电子技术传播文化知识,大大降低了民众获取文化知识的时间成本。比如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微信”成为沟通与查阅信息的重要软件,用户只要在“微信”公众号上搜寻“孔子”“孟子”“易经”等进行关注,就能随时查阅相关内容。这种快捷的文化信息传播,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图书情报服务是难以实现的,公共图书馆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看待这种现象。①公共图书馆应该将这些前沿信息技术看成其提高服务效率的一次机会,绝对不能抱以排斥的态度。十九大报告提到“清朗的网络空间”话题,健康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1]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已经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了,例如我国几乎所有省级公共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专属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帮助读者有效地查阅馆藏信息,“微信”技术支撑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图书情报服务的水平。[14]②电子通讯技术在快速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充斥着大量信息垃圾,甚至存在一些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联系新的社会实践而创造出先进文化,如果在文化传播中让腐朽文化夹杂其中,那么对增强文化自信会有消极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严谨的文化服务机构,肩负着为普通大众甄选先进文化的责任,公共图书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充分调研所推荐的文化内容定会受到人民大众的信任与青睐。

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目前,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比较到位的。笔者搜索各个省级图书馆的入馆或办证须知发现,只要是中国公民,一般都能进入公共图书馆查询或阅读相关文化知识。公共图书馆筛选符合中华先进文化标准的书目以供民众参考,就是一种阅读引导方式。全民阅读,意味着阅读不是部分人的阅读,而是全体国民的阅读。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在省际层面上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15]地区之间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上的不平衡,可能会成为阻碍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绊脚石。根据中国省级地区公共图书馆收入在文化体系中的占比分布情况,②能够看出中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体系中的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上的劣势可能会对西南部地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这应该引起重视。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在所有部门所拥有的收入很高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的收入所占份额如何保持在较为适当的区间中值得思考。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实际传播中,公共图书馆既要加强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合理使用各种前沿技术来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公共图书馆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民众推荐先进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相对文化传播,公共图书馆在先进文化创造方面存在一些滞后,这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应该努力提升的方向。当公共图书馆在先进文化创造与传播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时,其在中华民族培育文化自信过程中定然会拥有崇高的地位。

[注释]

①此处2015年的博物馆机构数超过了表1中所记录的2016年博物馆机构数,这可能源于统计口径及对博物馆认定的不同,因为博物馆机构数量一般不会在单个年份内有较大的减少。

②此处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的《2015年各地区分类型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原始数据将文化与文物分开来统计,从而有“文化合计”与“文物合计”两项,同时“文化合计”中包含了统计“图书馆”所对应的信息,结合该统计年鉴的整体结构,这里应该指代“公共图书馆”。另外,此处进行比较时没有包含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的信息。

猜你喜欢

文物机构图书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图书馆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