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各博物馆的馆藏来源及对其思考

2019-10-26刘弘安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藏品

刘弘安

(上海市闵行中学,上海 200240)

一、博物馆获得馆藏的主要途径

(一)接受建国前已存在的博物馆的藏品

1.二十世纪初建成的博物馆

(1)震旦博物院

1883年在徐家汇总院之南建筑院舍,主要收藏动植物标本。1930年在震旦大学内另建新院舍,并由学院管理。除原有的动植物标本外,又增加了古物部。新中国成立后停止对外开放,1953年1月25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代表中央文化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办理接收手续。(本段文字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2)亚洲文会博物院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到1932年建成五层的新会所大厦,无论是展示理念还是展示手段上均位于世界前列。1952年6月27日,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由于经费来源断绝,被上海市政府接管。现在这里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书库。

图1:原亚洲文会博物馆大熊猫生态景箱(孙乐琦摄)

2.接收文物处理委员会

(1)成立

1955年10月20日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艺办公室,财政局,监察局,市政协等单位组成,由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征集人。

(2)三类需处理物

1949年8月至1953年7月从各单位接收的文物

1951年接收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移交的文物和寄存于该馆的文物

1952年9月前震旦博物院移交的文物

(3)文物类藏品的四中处理方法

凡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以及近代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拨交上海博物馆作为藏品。

凡属于地质类文物或地方性革命文物,拨交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作为藏品。

凡不合上海博物馆或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的文物,经处理委员会编造清册后由文化局报请文化部转知各地博物馆拨交。

凡属全国性的革命文物,由文化局缴送中央。

(4)非文物类藏品的三种处理方法

近代制作无文物价值的一般工艺品及字画,拨交上海市美术工艺品供应社及相关机关

普通用品,确无艺术价值的字画,道具及废品等,拨交财政局统一处理或报废。

确无历史艺术价值的铜器,拨交上海市文创仓库。

图2:《人民画报》的有关报道

图3:印章

(二)馆间交换互调

接收到的物品由文管会内部调配,博物馆间相互调剂。

(三)收藏家们捐赠

潘达于于1951年7月通过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献出两件巨鼎,从此大克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后,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李荫轩,李鸿章侄孙。收藏有古钱达200余件。其夫人邱辉决定将所有藏品,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施嘉幹先生捐赠他所收藏的近代机制币。华笃安,毛明芬夫妻捐赠了明清流派印。(此调查曾由人民网周亚研究)1952年,卢吴公司遗留上海3075件货存,由叶叔重代为捐献。

(四)征集收购

1.上海文物商店

中国最大的古玩商店。外宾门市部转售清嘉庆后的各种文物。1985年以来每年接待外宾近4万人次。1990年2月恢复内销,开设“内柜”,投放乾隆以前文物。1986年6月18日起停止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批发出口文物和旧工艺品,从此结束文物大批量出口。1978年10月恢复营业。

2.从废品回收站、钢铁冶炼场拣选抢救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抢救了青铜器近800余件,钱币166件,铜造像28件,有一、二级别珍贵文物如青铜鄂叔簋,凤纹簋,龙耳尊。(本调查由曾经人民网周亚研究)建国以来,上海市文物部门在金属冶炼厂和废品回收站的积极合作下,抢救青铜器10万件,历代钱币270万枚,一级文物29件,重要文物1190件。

图4:静安寺洪武大钟,上海冶炼厂

(五)查抄

1967年4月成立上海市查抄文物图书清理小组,负责全市抄家文物、工艺品、图书的清理、处理。共接收查抄文物6.7万多户,计文物、工艺品332万件,图书547万件。1969年10月,将文物10万余件无偿移交给上海博物馆,并将一级文物移至仓库保存。

图5:文物调查文件

二、上海各类博物馆的具体馆藏来源

(一)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

表1:上海博物馆馆藏来源统计(单位:百分比)

上海博物馆接收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馆的历史文物类部分藏品,据李仲谋的介绍,亚洲文会博物馆历史类的藏品在上世纪50年代移交到了上海文广会的仓库,后又连同其他来源文物一并移交上海博物馆。另外,上海博物馆50年代收到许多收藏大家的捐赠,丰富了馆藏。收购而来的藏品也不在少数,如著名的《高逸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在欧美,中国本土各地征集收购了大批珍贵文物,如晋侯苏钟、秦公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乘源先生征集到了战国楚竹书,共竹简1000余枚,5万余字。

图6:《高逸图》

(二)上海历史博物馆

最初创建于1933年,1937年正式开馆。后因战事停馆八年。1946年复馆,1949年6月更名为上海历史博物馆,1951年11月被列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1953年开始筹备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并展开全面文物资料征集,1959年因故终止,1983年9月复筹,后改回原名并开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主要来自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时期的征集,上海历史博物馆还接收文管会内部调配,例如原旧通志馆的藏品。而现镇馆之宝,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则是建国后周宗余先生捐赠。

图7:上海历史博物馆“物华号百子大礼轿”

图8: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汇丰银行铜狮子

(三)上海自然博物馆

1952年11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示同意将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合并,建立一个包括动物、植物和地质古生物三方面内容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开了新中国自然博物馆建设之先河。一大批来自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学院等高校的生物学者和相关专家,组成了由副市长金仲华担任主任的筹委会。经过三年努力,1960年春节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如期开放。当年的1月27日至2月21日,上海主流媒体《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都登载了有关动物展览的内容。

“一个规模巨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将在上海逐步建成。这个博物馆包括动物,植物,天文,地质,人类学等五馆,全部基建花费350万元……其中动物馆决定于明年在震旦博物院原址首先筹办成立,并先行对外开放。目前,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已正式成立。……根据筹备处的工作计划,明年将着手对前亚洲文会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馆遗留的动物、植物以及矿物标本二万二千多件,进行系统整理。”(摘自1956,12,28 文汇报)

上海自然博物馆传承了亚洲文会的兽类标本,人文学收藏等。列如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

图9:白鱀豚骨骼

三、对馆藏来源调查的结果与反思

(一)研究结果

本次课题研究发现上海建国后的各博物馆馆藏来源主要有五条途径,分别为接收原有博物馆的藏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拨下的各博物馆之间的互相调剂,各行各业的爱国者自发的捐赠,博物馆的征集和收购以及查抄。其中接收、捐赠和征集占比超过90%,如上海博物馆近半的藏品来自爱国人士的捐赠,上海自然博物馆接收原亚洲文会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的馆藏。

(二)反思

作为观展者,看得到光鲜亮丽却不一定看得到背后的历史沿革,那些被破坏、被遗弃的文物无不是或在战火连天中不复存在、深埋地下,或不被时人重视而偏居一偶、无人问津。但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却能不忘初心,从垃圾场,从废物回收站,将国宝一件件寻回,保护,收藏,然后展现在我们眼前。上海博物馆近半的青铜器来自废物站,这数字就足够令人振奋和感动,因为那背后是数不清的学者历年的心血和热爱!还有爱国者的捐赠,作为收藏家,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爱宝,但却完整了博物馆的藏品体系。作为集人文、历史、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公共设施,博物馆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从何方来,我们如何成为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可以成就什么。而博物馆的灵魂,是馆藏;馆藏背后的那些人,是英雄。

据了解,现在博物馆还面临很多问题,许多文物因资金不足无法保护,只能堆叠在仓库中;博物馆失窃也犹在耳边;更有甚者,以践踏、破坏文物为荣,以为标新立异。可面对博物馆坎坷崎岖的发展史,面对学者们夜以继日的奉献,我们难道不应敬之、仰之以自勉自强吗?资金不足可以运转,也可效仿故宫,走向亲民、开办文创,但人心却难易。我辈当做的是去接触、去了解、去守护、去奉献。

四、馆藏来源分布呈现如此现象的原因

(一)时代因素

1.社会背景

1950年代初期,百废待兴,上海等南方地区不久前才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博类事业也才刚刚开始起步。在建设初期面临的问题,比起馆藏来源不足,最大的是由于此前的十多年战乱,建国之前几乎所有博物馆的人员都打散,仓库星散,文物难以被整理清点,所以各博物馆在筹建时一方面接收建国前的博物馆保存下来的累累硕果,完成传承;一方面也在于重新统计原有文物,方便保存和管理。所以很多博物馆都始建于1950年代初。如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上海历史博物馆在1953年开始筹集建设,1952年11月1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获得批准开始建造。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博物馆的馆藏又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接收。

2.政策号召

1949年9月17日经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处,由市政府聘请此方面专家为委员,如李亚农、徐森玉、吴仲超、张宗祥等10人,1950、1951年前后又增添兼职委员。至此,在有关方面政策的号召下,文博事业轰轰烈烈地开展。许多博物馆的建设历史都能看出受政策影响,如1951年11月被列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在1953年开始筹备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也正是由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对于散落在战争中的文物的清点保护工作,也组织了博物馆之间的分配和调和。据采访上海历史博物馆某员工所述,上海历史博物馆就分配到了不少原旧通志馆的藏品。

(二)私人原因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是将《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张好好诗》捐给故宫博物馆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张伯驹的名言。不只是他,不止北京,上海博物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受到许许多多收藏界大家的捐赠,至今由是上海博物馆历史上光彩辉煌的一笔。有的人觉得自己花了无数心血收藏,而子女没有一人继承其爱好,只能变成废铜烂铁,故而要把它们捐献给国家,以得到永久保存。有的人离开故土,远赴他乡,临行时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有的人则心怀热情,自觉将文物捐献出来。这些人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终使越来越多人受到爱国激情的影响,使私人捐献文物成为一种风潮。

收藏世家之后的潘达于,面对战火纷飞犹要仓皇得将盂克二大鼎掩埋于泥土之下,而其他人家的处境更可想而知了。这般辛苦又这般无私,其爱文物、爱国家、爱历史、爱文化令人动容。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周祥说:“今天的人讲的是拜金主义,但私人捐献大家讲的是家国情怀,在今天我们要张扬这种精神。他们等于种了一棵树,我们在树下乘凉,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态。”

五、对博物馆未来开拓馆藏的构想

(一)大致方向

1.关于宣传

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要太死板单一,教条地用纸媒或生硬老套的方式强硬得向民众传播,而是改为“润物细无声”式的,参透进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轻松娱乐的同时亲近博物馆。如今信息时代,资料和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博物馆可以举办“寻宝活动”,探寻百姓家中所传,寻找不为人知的密宝;让专家走入民间,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免费为百姓鉴定家传宝物,让大众走进殿堂,使学术与日常相结合。既可登记民间文物,也可扩大公信力、知名度,更能为人民带来知识与快乐。如遇到一级文物,可在所持者不愿捐赠的情况下向其购买。

有书籍《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但博物馆还可以创作如话剧、文艺片等文化材料,让人们真切观摩到博物馆的前世今生,爱国者的奋不顾身,体会到一代文博人的风骨。

2.科技发展

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良心的科研人员,改善和解决文物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问题。

3.购买回购我国散落国外的文物。

(二)资金来源

上述的构想在没有资金运作的情况下只是空谈,而博物馆除了等候拨款,也可以开拓自己的产业。近年来故宫文化创新正如火如荼地创办,并获得了一定可观的成绩。我猜想,上海各博物馆也可转型向更亲民、更具创新力的方向发展。用创造力推动资金来源,再使用资金去保护更多的文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分发了600份,回收507份)

表2:大众对文创产品的购买欲

表3:大众对文创产品的评价

由图上数据分析,对购买博物馆文创类产品持肯定态度的民众占比更大,与此同时,大部分民众认为文创类产品体验很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鼓手赞扬,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人选择了“一般”而持观望态度,甚至有1/17的民众认为文创产品很差。这体现了文创产品存在强大的市场潜力和生命力,而市场开拓还不完全,运行存在漏洞和偏差,产品也并不都尽如人意。让我们来看一下民众对文创产品具体方面的看法。

表4:大众认为文创产品具体优秀的方面

表5:大众认为文创产品具体不足的方面

如此看来,非常明显的是文创产品的卖点在于创新力,而缺点则是价格,即使打着“平价”的口号,似乎人们也不是很满意。但这或许与最近文创出售的产品和给人们的印象有关,似乎总是轻奢,不符合人们心中的“实用”,因而也就不满价位了,同时可看到实用性也是排在价位之后第二大的不足点。而质量问题则是硬实力,不仅是博物馆文创,所有的企业都要提升,或许提升了质量,消费者也就愿意为其花费了。

最后来看一下大众们集中的意见,也能佐证上述结论。

图10:大众希望增加的类型

图11:大众希望取消的产品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参观博物馆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浦城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