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9-10-25张婧婧
张婧婧
摘 要: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还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无论是大班儿童还是中班儿童,自我意识并不完善,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活动时极易出现冲突行为和矛盾心理,给游戏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游戏中与同伴之间产生的冲突,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教师在面对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手段,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冲突和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做出教育疏导与心理干预,培养幼儿的价值观念,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的品质与道德观念。
关键词:游戏活动;幼儿;不良行为;应对策略
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生活经验,幼儿远不如其他年龄段的人。经实践证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养成心理品质的黄金时期,此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受益终生。因此,幼儿教师应提高重视,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加之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此种大环境下,家庭教育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过多长辈的宠爱,孩子极有可能造成溺爱问题,致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心理问题,直接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和不良习惯,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极有可能与同伴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做到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因此,我们必须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及行为进行强化,这也是现阶段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冲突的表现
游戏不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也是一项用于培养幼儿动手及思考能力的途径。在固定的时间及空间内,幼儿教师会设置与幼儿认知及能力相符的活动区域,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以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征选择游戏,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能力与意志,这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間,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实现和谐统一,因此,在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当中,游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幼儿而言,游戏的自由度更高,极易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及联想力[1]。另外,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幼儿锻炼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区域活动并不会过多的限制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是培养幼儿独立性及自主性的重要方式。游戏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更加倾向于幼儿,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自由的主体活动,使得幼儿全方位发展。相对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做事,此外,大部分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面对问题的能力,区域活动中的冲突是幼儿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外在体现,最后给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要想顺利解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冲突,教师必须明确冲突的外在表现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区域游戏具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化的特征,给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得支持,常见的幼儿游戏包括建筑活动、操作探究及娃娃家等角色游戏。为此,文章以常见的冲突为入手点,分析了幼儿社会性的研究思路,并在方法技术上做出了探究,以期制定出解决幼儿活动中出现不良行为的策略。所有幼儿都无法抵挡游戏带来的快乐,因为游戏自由度较高,极易吸引幼儿的兴趣,另外,游戏不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交往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合作性行为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的幼儿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在活动量上,均大幅激增。相对于女孩而言,男孩的自控力较差,因此,男孩儿多在语言和行为上发生冲突,但这并不是一定的。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发生的冲突类型并不固定,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跟进幼儿的游戏状况,发现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时,给予幼儿适当的疏导,以免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二、导致幼儿出现冲突的因素
经调查发现,虽然幼儿进行的交往与活动相当自由,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律规则,但是尚未明确,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冲突的因素相当复杂,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年龄特点
开始游戏前,教师需考虑到所有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接受情况,确保游戏与幼儿认知相符,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流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行制定游戏规则,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利用生活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以更加直观的状态面对规则。但是,无论是年龄特点还是生活经验,幼儿均逊色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加之思维能力的影响,很多幼儿无法理解游戏规则,甚至无法遵守游戏规则,极易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冲突,影响游戏的秩序性。例如,某幼儿对搭积木这一游戏显得非常有兴趣,但是在规则的限制下,不能每次都参与到搭积木和建筑的游戏当中,并出现违背游戏规则,自行参加游戏的状态。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极易引发冲突行为[2]。因此,教师可利用其他形式,让幼儿参与到建筑和搭积木的活动当中。此时,幼儿还未形成完整的规则意识,甚至不能理解何为规则,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肤浅的了解,尤其是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很多幼儿无法遵循规则,而是出现想办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因此,必须对是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教育。
(二)正面教育弱化
幼儿接受的教育是否为正面教育,关系到教育结果与幼儿的成长,所谓正面教育是以幼儿需求为前提,对幼儿行为做出的修正或者补充,正面教育不仅要维护幼儿的自主性,还要兼顾完整性的原则,并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的需求。这要求幼儿教师在实践以及游戏活动中,利用积极的方式,修正幼儿的不恰当行为,避免幼儿出现冲突,使幼儿产生是非观,在满足幼儿游戏及成长需求的同时,安抚幼儿的对抗情绪,使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交往能力及合作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充分说明了正面教育在引导幼儿不良行为过程中的可行性。显然,现有的幼儿教育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多数教师并没有利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致使幼儿养成了不良行为和对抗情绪。
三、应对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
(一)依靠幼儿的能力自行解决
只有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参加实践后,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完善,有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应随时跟进幼儿之间的冲突状态,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使幼儿明确解决冲突的方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协商或者沟通,自行解决矛盾。
(二)与教师一起配合解决
即便是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是在解决问题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依靠教师的力量,教师应在冲突行为中进行适当的协商与解决。除教师一力解决外,还可引导学生与教师配合,一起解决冲突问题和不良行为。例如,当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发生不良行为后,教师可直接表明不参加争论的态度,观察事态的发展趋势和幼儿的所作所为,深入了解幼兒的能力与认知,判断幼儿是否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矛盾,这也是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及社会性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适当的观察,可明确幼儿的模仿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以便教师以适当的方式正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应多关心幼儿的情感与心理,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体会到交往和沟通的魅力,以便幼儿将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迁移到同伴当中[3]。当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主动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和做法时,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如果出现不友好和冲突行为,一定要及时的指正。例如,幼儿抢夺同伴玩具,教师应让幼儿及时道歉并归还。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是培养幼儿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样,游戏也是幼儿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区域游戏也是幼儿发生冲突行为及不良行为的重点区域,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如果处理不慎,极有可能影响到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给幼儿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现有的解决策略过度依靠外部力量,这给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客观分析游戏活动中幼儿出现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明确其动机,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幼儿一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0):52-53.
[2]李晔明,林存敬,薛瞧瞧.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不良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沈阳市某一幼儿园为例[J].成功(教育),2012(18):60.
[3]唐星.创造性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9):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