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
2019-10-25李淮
【摘 要】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孕育并体现着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治理机制。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源自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民族平等内容的实在性、民族平等主体的全覆盖、民族平等方向的准确性与民族平等路径的中国化是其理论创新的重要表征。就其实践指导价值而言,以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党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民族事务法治化应成为基本依照。同时,需要面向国际,为推进世界民族平等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关键词】民族平等思想;民族团结;实质平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
【作 者】李淮,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8。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3-0096-009
民族问题无小事,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如何消解各种潜在的民族矛盾与社会风险是我们当前应该承担的时代课题。因而有必要研究与揭示民族问题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寻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问题的道路。民族问题的支点在于民族平等,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平等可以发挥重要的目标指向和思想指导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关键内容不断进行升华,再经过党的十九大的洗礼,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得以进一步充实,其内涵与外延均更加周密,成为夺取新时代民族工作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一、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生成
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1]5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经验积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平等事业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来,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一种体现,在对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深入分析之时,既要将其置于整体的宏观体系中,也要细细回顾客观基础与理论承继。
(一)客观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某种社会意识能否长期存在和发挥指导价值的重要标尺。处于指导思想境地的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同客观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地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进行更新或者补充,以此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通过对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平等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讲话进行梳理,可以得知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这要追溯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之时(1985-2002),尤其是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几年时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实际走访当地少数民族畲族,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民族地区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对准问题认真思考,形成了在当时比较成熟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和对策。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工作具有根本性的特质,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是党在民族政策上的基本内容,民族共同繁荣与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二是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经济发展,只有切实发展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2]8-9三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着重开展脱贫致富工作,要与其他地区共同进入小康;[3]四是民族地区经济要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树立商品经济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2]108-109亦即针对民族地区制定脱贫致富政策时,既要重视外来“输血”,也要强化内在“造血”,二者需并驾齐驱,秉持“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发展思路,[2]115-126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就开展好民族工作提出了科学的“三观”思想、正确的“三要”策略和准确的“三从”方针;[4]91五是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扬,并办好民族中学。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期,主要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之时(2002-2007),其十分关注景宁地区少数民族畲族的发展问题,就民族平等事业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阐释了诸多科学论断。大致包括:一是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去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并弘扬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不断强化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259二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承担民族道义,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援助欠发达、相对弱势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善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推动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要主动抓住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步伐,逐步缩小外在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群众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6]四是要办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完善自治立法规范,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将各项民族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阶段是基本确立与发展期,可从习近平同志进入中央工作时起算,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思考层次更具战略性,思维方式或视野也更为全局性,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核心内容得以充实。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考察民族地区之后,站在全国宏观的高度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前瞻性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不仅规划了国家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还确定了各项民族工作应该遵循的居于根本性地位的依据、方向、任务、原则、目标和方法,也为有关民族事项的法律规范订定、制度健全、组织完善以及民族人才培养等供应了思想保障。这些新提法、新认识为民族平等事业的开拓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在于民族团结,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全面实现小康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小康社会不能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掉队等。[7]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前提,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第四阶段是基本形成与完善期,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也标志着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基本形成。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对新时代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做了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成为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8]1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后考察凉山少数民族彝族地区时指出,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2018年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堅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次次的讲话内容,从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再到文化权利以及宗教自由等方面都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本质的深刻剖析,并预示了未来民族平等事业的发展走向,这是对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化与完善。
通过观察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从区域治理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步步生成的历史轨迹,足见该思想起源于生动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并不断回应民族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对各项民族工作中优良经验的汲取与总结,经受住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各种考验,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并且,在价值理念上尊重差异、多元统一,话语表达上简明扼要、形象生动。[9]9
(二)理论承继
“民族平等”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表现,但是总会有一条主线或称规律穿透时空。“民族平等”一词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作为对抗封建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思想武器,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10]14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前述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无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追求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关系。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民族平等一词为中华土壤所吸收,逐渐嵌入中国国情之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和理论基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优越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1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认为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无论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如何、人口多少都要承认其为一个民族,还要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并且各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要平等对待。[12]67-68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认为要反对民族歧视,确认少数民族的身份地位,各个民族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共同繁荣。[13]11-1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指出各民族不分大小、发展快慢、人口多少,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平等权利,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注重对民族平等的法律保护。[14]19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工作和协调民族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关系和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核心要件。[15]1-6通过对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掌握和深入理解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核心主旨与基本要义。
二、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由本质、目标、方法和主体等诸多元素构造而成,显示出了一连串的新问题、新论断、新方法和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民族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深了对解决民族问题、优化民族关系的思想认识,是对原有民族平等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实现了对原有理论制度的整体性突破,成为指导新时代民族问题顺利解决的思想源泉,彰显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时代性、阶段性特征。
(一)揭示了民族平等的实质内核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繁荣发展和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真正落地的基石。何为民族平等,关涉到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活的很多个场域,不过所追求的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彼此地位上、权力享有上、机会获得上及经济利益上不能存在歧视或要处于同等的状态。[16]480我国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是保障民族间公平正义的根本政策。不可否认,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上不平衡,致使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应有的同等的权利,此即为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但长期形成的差距不能轻易消除,民族平等的实现有一个阶段性、层次化的过程。
民族平等并非固定单一的组成,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定义。在新时代的形成与进展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赋予了“民族平等”更多切合时代需求的新内涵,指出民族平等的实现具有必然性,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突出事实层面的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要想实现民族平等,就要首先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上,习近平同志善于发现和抓住民族工作中最大的实际,提出了诸多新的想法和判断,如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得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还要促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等。
加快发展也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民族团结是真正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保障,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提到“增强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积极创造条件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同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2018年两会中,明确民族工作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创美好生活,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17]民族团结生命论,也是从方法论、实践论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的深刻揭示。[18]4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阐释了民族平等主体的全覆盖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它们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整体的发展需要每个民族的付出,各民族间同呼吸、共命运,彼此不能分离。并且,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祖国的广大疆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祖国现在的繁荣离不开每个民族的辛勤付出。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权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先进和落后等不均衡状态,但不等于说彼此就有高低之差,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于保障各民族同享平等的权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给国家民委简报上的批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3],每个民族都应该且有权参与到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并共享小康社会的福祉。至于平等的内涵,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对象而言,无论民族的大小,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是一律平等的,任何民族都不得享有特权。当然,平等关系的建立需要以互相尊重作为基本前提,这要求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从平等所指范围而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上的一切权利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从平等所处的状态进行分析,各民族间不仅应该在形式上、法律上受到平等对待,而且在事实上亦要享有平等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三)确立了民族平等事业的奋斗路线
中国民族事业应该走什么道路,是否需要照搬西方模式,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强调切合中国实际和倾听人民呼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这是基本的奋斗方向和前进目标,解决了我们应该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线的问题。在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眼下搞好民族工作必须牢固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在同年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等主张被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精辟概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新论断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全面深刻回应了在民族工作全局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问题。上述思想也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得到了肯定。
“中国特色”说明了我们一切民族工作的出发点或立足点应该放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上,用中国语境说话,以事实情况为依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所谓优良经验。党和国家的各种民族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脱离实际,要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民族问题”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19]22民族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民族之间的关系着眼,可以视为一个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二是从民族实体本身的发展分析,可以视为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同。民族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施政策略,并把实现民族平等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回归实践解决民族平等问题的优良作风。
(四)指明了实现民族平等的主要路径
若要将民族平等从一种应然的状态具化为实然的行动,就需要植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采用与国情相符的路径和方法。
1. 加强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特点的基本政治制度,不仅能满足各聚居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而且能保障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0]11各民族群众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快慢,都能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样才有望实现各民族间的真正平等,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不能动摇,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從习近平同志对于民族工作的大略方针中可以得知,其一惯注重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现今,我国处于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一切重要改革都要有法律依据。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治条例,加强民族工作法规建设,注重民族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等法律素质的培养和宣传,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并保证相应的自治法律规定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因为任何法律若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损害法律尊严,动摇法律根基。[21]279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权利,同时还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特殊权利。[22]22少数民族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保有或变革风俗习惯、使用或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由及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等,任何权利都可能受到侵犯,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维护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法治的作用,认为民族平等的实现要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后盾,其在新疆考察时就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求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21]267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民族事务内容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修订达到20多部,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和修订了20部自治条例和200多部单行条例,民族法治建设在制度设计层面得到有效推进。[23]17
2. 发挥党的关键作用,创新民族地区干部选拔标准
我国民族众多,疆域辽阔,要想实现团结统一必须有坚强给力的政治领导。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繁荣发展。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2014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关系就无法被挑拨,民族的团结统一就有政治上的保障。”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新时代”各项使命的基本依托。[24]143此外,习近平同志強调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因民族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领导要经常过问民族工作,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要进行适当照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同志在主政福建时,就一直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用长远观念来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办好民族小学和中学,从小开始培养各方面人才,增强办学质量,扩大少数民族的教育面。[2]124 在2014年调研新疆时,再次强调要强抓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把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立场坚定和行动坚决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优先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特别”,作为识别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新标准。少数民族干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善于反映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能全身心地为他们谋福利,并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因而要从战略高度,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并引进高素质人才。
3.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历史已然形成的差距不可能短期消除,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抢抓机遇来谋求发展。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把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放在首要位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实现民族地区的“弱鸟先飞”。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落后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状况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需要认真对待。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在全国铺开,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扶贫机制和路径日益完善,成效也比较显著。并且,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有力地减缓和消除了贫困群体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为贫困群体全面实现发展权提供了坚实基础。[25]30当然,如何彻底消除各民族间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2只有保持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重新调整已有的利益格局,有效化解现存的利益矛盾,推动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27]19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民族政策本身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怎样才能实现民族间的事实平等,习近平同志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才是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主要路径。从当地实情出发,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民族经济,脱贫致富,只要敢闯、敢实验、敢为天下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故在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同志就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作用,把摆脱贫困放在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实现民族间真正平等的出路所在。
4. 坚持各民族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平等
民族是人们的共同体,宗教是意识形态,宗教并非民族的一个特征。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关联很深,宗教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因素。宗教问题经常通过民族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民族问题潜藏着一个宗教信仰问题,对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采取什么态度,执行什么政策,多被视为对这个民族采取什么态度和政策。[28]153宗教信仰自由是民族平等范围的一个体现,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不同的民族间也可以有同一种宗教信仰。并且,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都有重要作用。[5]262
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由宪法予以明文规定,属于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是否选择信仰宗教的自由应得到尊重和保障。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确实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根本利益却保持一致,因而,不能将信仰差异错误地理解为政治对立。在处理和宗教界的关系时,首先要秉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则。[5]263其次要积极引导宗教融入社会主义社会,推动宗教界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和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有力抓住有利因素,消除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最后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增强宗教团体的爱国意识,妥善解决发生在宗教领域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宗教工作水平。
5.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两种主义和三种势力
多民族国家只有对民族构成这一基本国情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真正地做好民族工作。[29]7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关系复杂,问题不少,压力很大,民族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是政局的不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私有制社会没有真正的民族团结,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其历史局限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民族团结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一项最高利益。
民族平等、团结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纲领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区别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性标志,也是中共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时必须遵循和长期坚持的政治理念和基本原则。[30]46民族平等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遵循民族工作的客观规律,逐步推进,并将巩固民族大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115在此必须同各种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加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一致,同时要用法律手段来助推民族团结,普及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识,特别是关于民族平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并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严厉打击分裂民族、破坏统一、扰乱社会稳定的行为。另外,要切实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
三、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来自于实践的反复锤炼,自然也会反过来对民族实践产生重要的助力。该思想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标识,通过领会、把握其科学内涵、思想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以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變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机遇。
1. 维护祖国统一,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单一制结构背景下国家治理民族地区与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31]32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际举措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得以实现,善用自治法规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与和谐,将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5]260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宪法和自治法等相关规定,切实帮助自治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32]
要想解决各民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重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33]2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鲜明体现。[20]11民族自治地方通过自治制度获得较大的自治权,能充分考虑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确保自治地方各族群众的各项公民权利得以顺利实现,这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裨益深远。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积极参与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迅速发展,逐渐消除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尽快实现共同繁荣的局面。习近平同志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极大地巩固国家统一,并为做好民族工作供给持久的制度保障。
2.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宗教自由
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得以平等实现,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还需要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作用,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对事关民族宗教的重大问题要加强研究和协调,对宗教事务要强化依法管理的力度,各党政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宗教、抓宗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宗教工作动态,认真指导和协调宗教工作。
任何民族要生存、繁衍和发展,必须有情感寄托、精神支撑和心灵归宿。[27]2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全面记录了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而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保护和发展,同时也更要强调民族的传承。传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族教育的开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抓好少数民族教育,就不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长久不衰,更很难有全面小康。要认真搞好民族教育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扶贫奔小康的重要位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思路和办法,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比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典型特征。
3. 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民族政策的始终。[34]4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团结的问题,核心在于加快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消灭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深入思考。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具体路径上,首先,需要看到民族地区的优势。民族地区具有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的特征,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潜力和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其次,需要认识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局限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和形式各有特点,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确立精准脱贫方略和目标定位。[35]152
在国家整体层面,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现实特殊性,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在地方层面,经济发达地区要从财政、技术和人力上支援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渐缩小贫富悬殊和发展差距。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且,要将精准扶贫成效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惩治机制。最后,民族地区要抓住伟大的战略机会来发展自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实行改革开放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36]1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得向改革要动力和活力,深化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来连接沿海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4. 以中国特色路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
民族平等的基本图景已经搭建,需要通过适合国情的路径逐一实现。民族平等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才能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也只有牢牢坚持中国特色路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平等。在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结果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关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抓牢的正确政治方向。在欧洲访问时,他再次强调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都指明了开展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入中国土壤中,使之真正民族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顺利推出了一系列可行、科学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效地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迈进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通过对以往实践和国际状况进行比较,足可证明,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运用的理论、政策和制度与具体国情是相符的、正确的。因而,需要继续坚守“四个自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始终,促使各民族间真正平等的实现路程稳步推进。
(二)为推进世界民族平等事业树立中国样板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民族之间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生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拓展,中国声音逐渐传送到世界各地,中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受到中国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世界民族平等事业的进展贡献力量,提供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智慧,打造大同世界,这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样板作用,需要我们充分提炼并归纳已有的成功经验,深化对世界民族间冲突根源的认识,搭建世界各民族间和睦相处的友谊之桥,从中寻找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民族工作治理规律以及实现民族平等的可行方法,为世界民族平等事业的推进开出处方。
四、结 语
“民族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又有新的意义。[37]16民族间平等的内容由多个方面组成,有政治上的、法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各民族享受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是最为基本的保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只停留在政治法律等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要将各民族间深层次的事实平等作为终极目标。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法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最佳阐释,已然由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各级领导干部在对民族工作进行决策或执行时要汲取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精髓,给精神“补钙”,为思想“提神”,抓住民族工作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明确民族工作的真正要义,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间的真正平等,持续推动我国民族平等事业向前发展。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不是一个封闭式的体系,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开放式的构造,既有基本元素的坚守,也有与时俱进的补充,这就需要我们长期观察实践状况,下沉认识视域,并及时在理论层面加以提炼,以此不断供给其新鲜的养料,使之保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卫松,杨昌儒.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 福建日报.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EB/OL].(2015-11-23)[2018-04-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3/c_1117222089.htm.
[4] 郑宇泽,马赛萍.思想文本与政治行为——习近平同志宁德民族工作思想和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 周咏南.习近平在调研民族宗教工作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扎实做好我省民族宗教工作[EB/OL].(2004-04-06)[2018-04-07]. http://www.people.com.cn/GB/34948/34951/34962/35007/2661290.html.
[7] 学习中国.习近平的民族观[EB/OL].(2015-08-24)[2018-04-0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24/c1001-27508701.html.
[8] 凌经球,趙静.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J].广西民族研究,2018(2).
[9] 乌小花,郝囡.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解读[J].民族研究,2017(4).
[10] 董强,盖守丽.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11] 谢尚果.发挥好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作用[N].广西日报,2017-09-01.
[12] 王戈柳.试论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民族团结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13] 黎贵优.论邓小平的民族平等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4] 隆金华.江泽民民族思想述要[J].湖湘论坛,2007(3).
[15] 金炳镐,熊坤新.推进民族平等和谐、团结进步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16]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7]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人民日报[N],2018-03-06.
[18] 刘宝明.习近平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贡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19] 郑流云.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0] 黄元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自治州自治条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1]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2] 黄元姗.保障少数民族人权是民族地区宪政建设的目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3] 毛公宁,董武.习近平关于民族法治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24] 王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语义架构与逻辑要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25] 宋才发.精准扶贫是贫困群体实现发展权的根本保障[J].学习论坛,2017(10).
[26] 李维,编.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7] 唐志君.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民族思想[J].探索,2014(4).
[28] 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29] 李贽,金炳镐.习近平新时期民族工作理论解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6(2).
[30] 李贽.习近平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和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6(2).
[31] 李淮.自治立法权的行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 12 个自治县自治条例为分析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7(5).
[32] 新华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EB/OL].(2014-09-30) [2016-08-07].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29/c_1112683008.htm.
[33] 左岫仙,明浩.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34] 哈正利,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35] 宋才发,兰晓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方略及法治路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7(4).
[3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7] 熊锡元.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石[J].民族研究,1997(4).
〔责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