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诊断与改进研究

2019-10-25梁朝益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改进措施中职学校

【摘 要】本文基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效果、用人单位需求、课程内容体系四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狀进行诊断,提出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为基准,以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课程模块体系化为载体,以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为途径,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依托的优化系统,提升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质量,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现状诊断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051-03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因为面临诸多问题,急需进行改革与优化。本文对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诊断,以期在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问题诊断

中职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人才的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因此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校内现状的诊断基于教师、学生、课程、用人单位四个方面开展,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结果。

(一)教师队伍建设。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担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师多是中年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研力量也比较雄厚,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教师大多不是毕业自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而是在专业建设之初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少,不了解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和人才规格。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与所教学科不匹配,二是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备课上,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学能水平和实际需要。还有一些教师经常抱怨中职学生难教难管,不安心于本职教学工作,导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兴趣激发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

(二)学生学习效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自律性差,因此学习状态多是被动,更谈不上以此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关于学习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是无论什么课程都“提不起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加偏爱岗位技能课,对当下公共基础课安排较多的现状满意度偏低。

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调研显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但是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导致技能掌握不熟练,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这也再一次说明了传统的教学建设无法满足职业需求,中职学校必须强化专业的技能训练,才能担负起输送人才的任务。

(三)用人单位需求。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销售、调试、安装、维护、技术培训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基础性较强,工作内容也比较多样,所以需要的职业人才必须具备至少四种能力:一是优良的职业品德与合作精神;二是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三是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反观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采用“2+1”的模式,学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两年的时间内将十几门课程学精、学透几乎不可能,再加上欠发达地区以民营或私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大批量用人可能性小,也很难为职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造成校企合作程度浅、效能低、产出量有限的状况。

(四)课程内容体系。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而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7 门)、电子产品生产(装配)方向(4 门)、电子产品维修与营销方向(4 门)、职业拓展(4 门)和综合实训课程(5 门)。即使刨除选修等因素,单从数量上看,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是很重的。虽然这些课程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但是具体内容没有根据外部要求做出灵活调整,所以这种多不是有条理的系统呈现,而是繁和杂。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学习,并不能实现最终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诊断可知各方面的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本质上暴露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建设的滞后与僵化,也预示着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诊改原则

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和地区经济脱贫息息相关的,因此,遵照一定的原则,将更多地主体涵纳进来,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日常教学与诊改教学相结合。职业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日常教学,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化,欠发达地区在职业人才培养上暴露的客观局限越来越大,无论是和国内平均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是和企业的真实需求相比,学校都应该主动将诊断与修正工作和日常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德能提升、课程优化整合、输送合格人才四个方面进行问题排查。将诊改教学作为一个宏观的教育理念,配以微观的日常教育行为,认真细致地发现与排查本地区、本校存在的制约因素、现实困难、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行政手段、教育力量等制定并落实解决策略,最终形成教师队伍的自觉化、诊改教学的日常化,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二)自主诊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一般来说,自主诊改的步骤是“查找问题—改进提升—检验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这和人才培养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是相吻合的。无论是基于专业建设本身,还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诊改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始终遵循职业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客观审慎地看待诊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障碍,才有更大的积极性融入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中来,进而形成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能水平的教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提供可行性指导。

三、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优化措施

中职学校专业的建设是基于企业和社会的双重需求展开的,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必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培育。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多是参考大学同专业的课程编排的。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容量大、难度深,大部分学生的学能难以企及。更重要的是,和高等教育以学习知识为第一目的教学不同的是,中职的专业学习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在厘清各项学习要点的基础上,中职的学习内容首先应该尽可能地删减一些理论,如电子线路课程中用图解分析法讲解大电路静态工作的内容,因为很少在实践中运用,就可以删除。其次,将知识的深度变成知识的宽度,注重和外部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环境相结合,夯实基础知识,为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升学还是就业奠定基础。如中职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着眼于学生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培育学生多方面技能,为今后的职业之路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再次,应该精选最基本但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内容作为实训项目,如对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等,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堂上就能获得锻炼的机会,切实贯彻“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后,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新知识,通过实验、实训、小制作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索电子技术的奥秘。如通过震荡电路教学扩展到电子制作方法的讲解上,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专业学习的实用性,也在无形中达到让学生强基强能的目的。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现代企业要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具备粗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同时要具备继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与团队高度合作的能力,简而言之,现代企业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对照着这些要求,学校应该以基于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主线,搭建课程结构。

比较常见和常用的结构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公共基础课主要传授学生职业道德、基础文化、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必需且充分的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模块。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导向性的培养。这些课程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必需内容。

选修课程则承担了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学生通过选修课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能有的放矢地学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本身就包括多个岗位群,每个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又不一样,选修课程实质上是帮助企业和毕业生完成双向选择的一个最佳途径。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内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其中关于专业技能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综合性大学教师的要求。因此,首先,拓宽教师的引入渠道,让高校毕业生、企业中优秀的人才等都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无缝对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职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其次,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让教师先要完成劳动部门认定的技能考试,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再次,参加由中央财政提供资金的国家级师资培训,凸显出一批校内的骨干教师,引领校内的专业化建设。最后,为教师创造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机会,让教师去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也能锻炼自己的技能,积累经验,然后把知识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一定要形成常规性制度,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全面提升,精细引领,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学习相得益彰。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愈多样,学生在课堂上被吸引的时间就越长。目前,在中职学校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两种。

项目教学法的精髓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提高实践技能。任务驱动法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项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两种方法都凸显了学生的地位,将学生的价值和作用发挥摆在第一位。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具体而明确,如设计一个产品,进行材料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法的选择等,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对共同设计的方案进行检验,最终通过完善,确定最可实施的计划,付诸实践。这些方法与“教、考分离”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让教学实效如虎添翼。并引入竞争机制。例如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烙铁手”班由学校负责培训,企业派专家考核,从 C 级递进到 A 级,并与薪资挂钩。凡考取 C、B、A 级证书的,分别可享受 100 元/月、200 元/月、300 元/月的岗位津贴,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主动性。二是建立教学(下转第91页)(上接第52页)效果反馈机制。通过执行教学满意度测评、三级(教学部、分管领导、校长)技能抽查等,多途徑收集教学效果信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可以说,在丰富了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和教师都完成了从学习到评价的“全自动化过程”。

(五)注重课外资源的引入。专业的优化不是学校单独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校外资源的适时配合。因此,学校要注重和企业的合作。借助于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学校硬件条件的有限,让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需求相联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特定岗位生产设备、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电子专业教学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实践环境,使他们感受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企业氛围,是当下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引入外部资源最合适的做法。这种方法让校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入学校,辅助学校完成校本资源的创编,紧跟社会需求,合理输送人才;教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经验积累,开发出最符合校情、社情的内容,让电子装配、电子设计等专业艰深的课程变得“触手可及”,实现多方共赢。

中职学校专业的改革现在进入到全面探索的阶段。本文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诊断和优化的研究,确定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为基准,以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课程模块体系化为载体,以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为途径,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依托的优化系统。随着改革与实践深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将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永超.应用电子技术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解析[J].电子世界,2017(6)

[2]王玉龙.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模式[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9)

[3]文 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7)

[4]陈瓒贤,蒙俊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调查与思考[J].职业,2014(15)

[5]张 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J].通讯世界,2015(22)

【基金项目】“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诊断与改进研究”(GXZZJG2018A055)。

【作者简介】梁朝益(1969— ),男,广西东兰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及管理。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改进措施中职学校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德育工作浅谈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