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场在批评性新闻评论中的视觉表征系统研究

2019-10-25

关键词:批评性语料立场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批评性新闻评论是指针对引起社会热议的新闻事件等发表批评性立场的新闻评论文体。随着 Web 3.0时代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立场的视觉化表征日渐频繁,图片批评性新闻评论也更加普遍化。图片新闻评论,也称视觉新闻评论,是一类典型的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研究经过 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系统功能语法、社会符号学和会话分析三大研究视角为主,地理符号学、多模态互动分析、多模态民族志、多模态语料库分析以及多模态接受分析为辅的研究格局[1]。其中,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侧重于对多模态符号的系统性考察,更加适用于分析立场在视觉话语以及其它多模态话语中的表征。表征立场的视觉符号资源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但目前以学术用语和非学术用语混用来描述和分析视觉符号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利于对表征资源开展科学梳理。在所建立的图片批评性新闻评论语料库基础上,研究从情感、判断和鉴赏这三大类立场出发,严格采纳一致化的术语体系来定义和描述这三大类立场各自相应的视觉符号资源,从而构建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以期为图片批评性新闻评论的创作提供有益参考,也为新媒体舆情应对中的立场识别提供一定的辅助。

一、文献述评

现有针对立场的视觉表征资源方面的大部分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较少从立场与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角度着手,系统构建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Lemke归纳了英国政治漫画中几种常见的视觉符号资源,通过例示说明视觉符号和视觉修辞均可以表征立场[2]。Martinec提到面部表情这类视觉符号可以表征立场,但其将面部表情作为情感立场的视觉资源所进行的分析是笼统的[3]。Forceville总结了美国政治漫画用来表征愤怒的视觉资源,其关注点也仅限于情感立场[4]。Economou发现标志性的身势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站位等在新闻图片中可以表征作者立场[5]。学者Bednarek和Caple指出摄影技术,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收光效果)、焦距、镜头、广角等也表征立场[6]。无疑,二人关注的是呈现技术而非视觉符号本身。Feng和O’Halloran将情感的视觉表征资源分为面部表情、接触和身体移动的方向性,这是对身势语的抽象化分类[7-8]。Pounds指出面部表情、言语停顿、微笑、手势、声调上的强调等可以表达主持人和记者的立场,其主要关注的也是身势语[9]。Swain分析了政治漫画中的人物大小、面部表情、面部特写、人物形象刻画、漫画背景图、视觉隐喻、前景化、身体姿势等资源,但其研究也是例示性的而非归纳性的[10]。冯德正与亓玉杰勾勒了态度的行为反应体系[11],该体系对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资源的分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可见,图片表征立场的潜势是巨大的,但微观视觉符号是丰富而复杂的,包括视觉符号本身,也包括多模态修辞等。目前研究以学术用语和非学术用语混用来描述和分析视觉符号的现象较为普遍,未从同一视角、采纳一致术语来系统分析立场和视觉符号资源的对应关系。

二、立场的概念界定、语料解构方法的设计及语料库采集

有关立场的概念界定。本研究所指的立场包含评价理论提出的三类态度,即情感 (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简言之,情感是态度主体对客体做出的情感反应[12],分为肯定和否定相对应的五类情感子类[13]。判断是态度主体针对行为和与行为有关的现象类客体的评价,分为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12]。鉴赏是态度主体对事物、现象、意识形态等客体进行美学评价,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估值(valuation)鉴赏[12]。

有关语料的解构方法。构建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前提首先要将语料库中的每一幅图片解构为微观视觉符号,针对微观视觉符号加以定性分析来确定其是否可以表征立场,表征的是哪一类立场,以此方法针对每一幅采集到的图片语料逐一开展立场与视觉表征资源分析,在语料库分析基础上将表达相同立场的微观视觉符号加以类型化、概括化,进而总结出“立场-资源”间的普遍对应关系,并最终构建完成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研究采用了视觉语法的表征元功能(representation)体系来描述和分析微观视觉符号,如图1。简单来说,表征元功能将一副图片的内部符号分为叙事过程(narrative process)和概念过程(conceptual process)两大类[12]。叙事过程表示动态的、有表征参与者参与的矢量过程,一个叙事过程可分为表征参与者、及物性过程和场景三部分。例如,某个新闻评论图片中可能呈现了新闻当事人正在微笑这一行为,微笑便是叙事过程,新闻当事人便是表征参与者,场景便是图片中呈现的新闻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叙事过程进一步分为动作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概念过程表示对人物、事物、事件等进行归类分析的静态结构,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例如,某个新闻评论图片通过分类的方法展示影响教育公平的若干因素。矢量过程有时是视觉隐喻化的,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均可以隐喻化呈现。

图1:图片语料内部符号解构图示

有关语料库的采集。我们在杂文选刊、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网络版、腾讯新闻频道“新闻浮世绘”栏目以及中国新闻漫画网共选取了500幅图片批评性新闻评论组成语料库,在语料选取时结合了中国主要社会问题分类[14],所选语料涵盖了教育不公平、环境污染、腐败现象、就医难等问题。

三、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的构建

对500幅图片语料的解构分析结果加以整合,将其中表征立场的视觉符号加以类型化与概念化后得出如下结果。总体来说,立场的视觉表征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大类,各自又包含不同的视觉符号。

(一)立场的显性视觉表征

语料显示,显性视觉表征资源所表征的均为新闻当事人的立场,而非作者立场,这类资源可归纳为三类:具身行为过程、类物质过程、具身行为过程或心理过程等的附属物。

具身行为过程主要表征的是新闻当事人的基本情感如喜怒哀乐等[15],此类资源包括反应过程和意识形态行为过程两大类,前者体现为表征参与者,即图片中新闻当事人的眼神,例如经典公益广告“我要上学”中女孩(表征参与者)望向读者的眼神表征的是情感立场“渴望”,属于新闻当事人立场。后者体现为图片中的笑、哭泣、愁容、眉头紧锁等新闻当事人的面部行为。例如,一副名为“领导利益无小事”的图片批评性新闻语料利用意识形态行为过程(手指受了一点小伤便入院治疗的某领导的“开怀大笑”)显性表征了新闻当事人的情感立场(一众下属来探望“伤情”,领导感到甚是高兴)。语料中通过具身行为过程表征判断或鉴赏类立场的例子较少,主要是利用鼓掌、竖起大拇指、倒竖大拇指等具身行为过程来表征。

具身行为过程如意识形态行为过程的附属物泪珠、心理过程(非思维泡)的附属物汗珠等可以显性表征立场。例如,两幅分别名为“归谁管”和“高门槛”的图片语料中,心理过程的附属物(新闻图片中分别放大呈现的医托受害者家属和外来务工人员头顶的数颗大汗)分别表征了医托受害者家属投诉无门时的无助情感和外来务工夫妻看到城市落户门槛时的恐惧情感,表征的均为新闻当事人立场。类物质过程(near material)是指唱歌、跳舞等消遣性动作[16],语料中暂未发现类物质过程显性表征批评性立场的情形。

小结而言,立场的显性视觉表征资源多与新闻当事人的具身行为过程相关。其中,情感的显性视觉表征资源有类物质过程、具身行为过程以及具身行为过程等的附属物,判断和鉴赏的资源只有具身行为过程。语料分析还发现,视觉资源显性表征的立场均为表征世界内部人物,即新闻当事人的立场,而非直接铭刻创作者的立场。不过,批评性新闻评论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选择呈现新闻事件中哪一方(正面方或负面方)的立场、呈现哪类立场(情感、判断或鉴赏)、设计哪类视觉符号资源来呈现之依然体现着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换言之,尽管以上三类视觉符号资源出现在新闻图片中表征的是新闻当事人立场,但新闻当事人立场的呈现间接表征着作者在相应事件上所持的立场。

(二)立场的隐性视觉表征

本节详述立场的隐性视觉表征,先依次讨论情感、判断和鉴赏这三类立场各自的视觉资源,再探讨视觉隐喻。

1.情感立场的隐性视觉表征

语料显示,情感立场的隐性视觉表征资源可归纳为两类,一是非具身的行为过程,二是可引发读者情感的场景。除了典型的具身行为过程,其它诸如举起拳头、蜷缩、翘二郎腿、双手插兜、双臂背腰、双臂交叉置于胸前等行为过程也反映着相应的人类情感。这些行为过程的具身化程度还不高,属于非具身的行为过程。例如,一副关于矿难事件的社评配图语料中,三位官员分别以双臂背腰、插在裤兜、抱着胳膊肘的姿势站在矿难死者家属面前。结合语境可知,这三个非具身的行为过程资源表征了三位官员面对矿难死者家属时的漠不关心,是一种负面的新闻当事人情感立场,将其加以视觉化呈现间接表现创作者对于此类行为的否定立场。

动作过程的场景有时可以引发读者情感,或称共享情感[5],本文把这类符号称为引发读者情感的场景资源。“读者”的概念在此是广义的,泛指图片批评性新闻评论语篇的阅读者。例如,图片语料“难以触及的生机”刻画了一个掉入枯井的人用一只手竭力去够救生圈的场景。常识告诉我们,看到有人落井丧生的场景会让观看者产生怜悯之情,该图片间接触发了读者对落井者的同情,属于新闻当事人立场。

2.判断立场的隐性视觉表征

判断立场是针对行为和与行为有关的现象发表评价。行为在图片新闻语料中的呈现形式是叙事过程,但与行为有关的现象既可能通过叙事过程,也可能通过概念过程来呈现。据此,把判断的隐性视觉表征资源归纳为三类,一是叙事过程,二是概念过程,三是可引发读者判断的场景。

叙事过程资源可以细分为叙事过程如图片中呈现出的新闻当事人的某种动作行为(动作过程)、某个眼神注视行为(反应过程)、一次言语发话行为(言语过程)等,以及叙事过程的主体,如图片中的动作执行者、言语发出者等。一方面,如上所述,具身行为过程多表达的是情感立场,而在没有呈现具身行为过程的图片新闻语料中,新闻当事人的形象可以是作为叙事过程的主体出现的,虽然不再表征情感,但可能表征的是判断类立场。另一方面,语料中有三类叙事过程具有表征判断类立场的潜势:动作过程、言语过程或心理过程(非言语泡或思维泡形式)、判断性情感行为过程。以判断性情感行为过程为例。题为“车票黄牛”的批评性新闻图片中呈现了一位正在排队购买火车票的乘客大声呵斥票贩子的过程,该乘客的怒视面部表情属于具身行为过程,该过程同时显性表征了新闻当事人一方,即守法乘客的愤怒情感和否定判断立场,即认为票贩子倒卖票据的行为是违法的。判断性情感行为过程可以同时表征情感和判断立场,此类符号资源的运用强化了创作者意图。

动作过程的对象或结果可以以概念过程的形式呈现,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三类[5]。结合相应的语境,批评性新闻图片运用概念过程资源可以表征创作者的判断立场。以分类过程为例。语料中“被阻隔的民意”一图中,参加“涨价听证会”的人员被分为前后两排,前排人员高举右手表示赞成涨价,后排人员高举“NO”(否定)以示反对,前排人员身高远高于后排以至于后排人员的反对意见完全被遮蔽。图片中这样的排列属于作者对分类过程资源的运用,隐性表征了作者对举办虚假听证会行为的否定,属于判断立场。此外,在没有呈现出叙事过程或过程主体而只呈现了相应场景的图片新闻语料中,场景也有可能成为引发读者判断的资源,这与上文所讲的引发读者情感的情形类似,不再例示。

3.鉴赏的隐性视觉表征

鉴赏是对事物、现象、意识形态等进行美学评价。语料中出现的有关鉴赏的隐性视觉表征资源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可引发读者鉴赏的场景,二是鉴赏性情感行为过程。人民日报网络版图片新闻频道曾刊登过一副题为“在线学习别变了味,学生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的批评性新闻图片,图中呈现的场景是大量的充斥着“小黄文”的学习类手机软件,此场景正是学习辅导类手机软件行业混乱发展(动作过程)所致的结果,图片通过视觉场景资源的呈现可引发读者对学习类手机软件的否定鉴赏。鉴赏性情感行为过程与上文探讨的判断性情感行为过程类似。

4.立场的视觉隐喻表征

立场可以通过视觉隐喻来表征。从结构上来讲,视觉隐喻包括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前者通常为较抽象的本体,后者为形象许多的喻体。批评性新闻图片时常通过呈现形象化的目标域来表征立场。由于其修辞特性,通过视觉隐喻表征立场的过程均为隐性的,换言之,视觉隐喻属于立场的隐性表征资源,且表征的均为作者立场,这里以表征判断为例。题为“形同虚设”的批评性新闻图片讨论的是某些地方人大代表渎职严重的现象,图中呈现了两处视觉隐喻。一处是将不听取人民意见的人大代表隐喻化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睡猫,另一处将人大代表不认真履职的行为隐喻化为图中的睡猫让老鼠肆意横行的行为,这两处视觉隐喻均表征了创作者的判断立场,即对人大代表失职行为的否定。从本体类型来看,该例中的视觉隐喻分别属于表征参与者隐喻和叙事过程隐喻,实际上概念过程隐喻在适当语境下也可表征作者立场。

综上,图2直观展示了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视觉符号资源可以表征不同的立场,通过相应的视觉符号资源的设计和运用,情感、判断和鉴赏者三大类立场在批评性新闻评论图片中可以得以显性或隐性表征。其中,显性资源多与具身行为过程相关,而隐性资源相对丰富,包括非具身的行为过程、判断性/鉴赏性情感行为过程、动作过程、言语/心理过程、场景以及视觉隐喻等。以上讨论还揭示,隐性资源既可以表征新闻当事人立场,也可以表征作者立场,还可能引发读者立场,但显性资源只能表征新闻当事人立场。

图2: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

四、对批评性新闻评论图片创作与新媒体舆情应对的启示

当今中国,Web 3.0时代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促成了立场的视觉化表征,批评性新闻评论不再只有传统的单文本形式,图文并存甚至纯图片形式的批评性新闻评论,这给新闻评论的创作与媒体舆情的应对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多模态语料库驱动下,研究将情感、判断和鉴赏这三大类立场的显性与隐性视觉表征资源逐一进行详细的类型化与概念化,并将立场与相应的视觉资源相匹配,构建了一套立场的视觉表征系统。

一方面,该系统的建立可以为批评性新闻评论图片的创作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批评性新闻评论如何利用视觉符号来表达立场受到拟评论的对象、拟发表的平台、预期受众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而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图片素材,新闻评论创作者如何从已有的图片素材中为特定的新闻评论选择合适的图片或配图并非易事。针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参考该系统,新闻评论创作者有针对性地决定图片中拟呈现的立场类型(例如,应呈现更多的新闻当事人立场,还是应直接呈现作者立场),并据此确定应采用的视觉符号资源,通过合理调用不同的图片素材来设计批评性新闻评论图片或配图,达到理性表达和有效传递创作者立场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系统的建立也可为多模态环境下媒体舆情应对实践提供一些可能的帮助。当今时代,新媒体中每天产生海量的多模态话语,立场的表达与传播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这就要求舆情应对部门掌握多模态话语中的立场识别技术。该系统可以作为一套有关立场语义和资源的元语言,提供给立场识别软件的研发人员,促成多模态立场识别技术软件研发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舆情应对实践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批评性语料立场
本期导读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