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学微组织教学模式的应用
2019-10-24王利利戚文革
王利利 戚文革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与政策扶持,近年来高职院校就读学生越来越多,导致生源水平逐渐下降。然而企业所需人才质量在逐渐提升,要求高职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熟练的技能操作,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学改革迎来新的挑战,如何应用有效教学方法,使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一体化生长。本文提出将微组织教学应用于高职课堂,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保证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微组织教学;一体化生长;教学有效性
一、高职学生的学情及学习特点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发现,学生整体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学习偏科、课前预习少、课后复习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对学习要求较低,但对生活却有较高要求,这说明他们还不能将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建立起因果关系,对学习现状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课堂学习分析
高职学生生源普遍理论基础弱,但他们喜欢上实操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关注、调动、规范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关注,即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尊重,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被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即是采用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做到自愿学习,主动学习;规范,即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上纠正学习态度,生活上改善不良习惯。
二、微组织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工作页
1. 教学工作页的内涵。教学工作页是引导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微组织教学法独创的教学工具。以学生为主体,以零基础为教学起点,以标准为依据,以一点一讲一练一确认为主要“教与学”方法,依据“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解构、重构、序化教学内容,形成师生“教与学”共同的教学载体,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引导文件。
2. 教学工作页的设计依据。工作页的设计是根据任务载体的选择将所要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先分解成最小单元,分解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止,然后再根据完成任务的逻辑顺序将这些最微小的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最后形成引导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在使用工作页完成任务时,对所学知识点做到“一点一讲一练一确认”,在使用工作页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教学内容解构要从学生基础出发,哪些知识点、技能点是适合的,将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一一罗列出来。
教学内容重构时,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来承载知识点、技能点,将解构后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恰当的重构。重构载体要仔细斟酌,从简单的、常见的载体开始,细数包含哪些知识点、技能点,并一一将其进行应用化处理,这是重构时的重点。应用化处理可以是生活中或行动中,学生较熟悉的,也可以是生产实际的,能够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的一些实例即可。
(二)教学实施
1. 课堂教学结构。微组织教学法课堂教学由五部分构成:即上课准备、上课仪式、教学过程、下课准备和下课仪式。
2. 课堂实施过程
2.1三角结构。“教、学、结果”是完整教学过程的三个必备要素,教与学互动共同形成教学结果。三要素构成了一个教學点“教与学”的三角结构,“教、学与结果”三角完美呈现后,才是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才能进行下一个教学点的教学活动,否则不能开始下一个教学点的教学。这个三角结构不只是教学设计时要遵守的逻辑,在教学实施设计时同样要遵守。
2.2 五步教学法。依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行动”为前提,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依据“导入-任务-行动-纠错-结果”五步法进行,实现“学、做”一体(手把手阶段)的教学过程。
(三)结果考核
1.“教的质量”考核。教师教的质量考核设计重点从学生出发,通过对学生准备、参与度及学习结果的考核,来评价教师教的质量。
2.“学的质量”考核。学生学的质量考核设计重点从学生素质表现出发,将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作为素质的考核。整体学生成绩构成为学生成绩=过程考核+终结考核+素质考核。
过程考核(40%)包括教学工作页完成情况(30%)与阶段性考试(10%);终结性考试(10%)指期末考试;行为积分银行(50%)将学生的行为分为鼓励与禁止两类,在每次课结束后记录统计,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结语
微组织教学法是假定教育对象为零基础,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分解到“点问题”,依据标准对点问题实施“一点一讲一练一确认”的“教、学、结果确认”的教学过程。此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应用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黄秋明,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