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机制研究
2019-10-24王文宏
王文宏
摘要: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校治理的大背景下,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纳入研究视野,重点探讨学生、用人单位、教学管理者和学科(课程)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机制。
关键词:共同治理机制;利益相关者理论;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不言而喻,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大学内部管理事务,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校长、教务处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授)和教学秘书的事情,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闭门造车”和“学科本位”现象十分严重。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表明,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不同利益主体对大学有着不同的诉求。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出现的(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和教授一管到底是极不可取的。人才培养方案绝不是教务部门或院系教学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大学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调整,涉及大学治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调整[1]。
当前高校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共同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试想如果没有高校外部的企业、产业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我们培养的学生肯定很难适销对路。当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尝试慢慢开始出现。但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团队成员筛选还不明确,角色定位还不清晰,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多元利益主体筛选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早已从社会的边缘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大学外部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高校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校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的支持。目前,高校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内部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是不够的,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团队进行调整。
潘懋元先生在其《应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要吸纳校外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他认为课程是教育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交会点,这在面向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决定了其培养方案的编制应该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参与[2]。南京师范大学皮武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中提出了大学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追求的思想。他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利益相关者应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学科专家、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同时他还强调,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学生不应被排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之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权利的重要性应该得到重视。
国外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设置决策方面也十分重视教育外部力量的介入。例如,澳大利亚许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吸收企业、行业人士参与。日本、美国的许多高校拥有类似于课程开发中心的机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参与并帮助有关机构或行业代表、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英国的大学对课程管理的重点是判定专业(课程)是否符合未来需求。一门课能不能开,学校会依托一个不属于学校的外部咨询系统,通过他们过滤和投票,帮助学校决策。英国大学里的每个课程组都有老师与相关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在课程组里面会组建行业联络小组,其成员来自不同行业,以便了解行业(产业)变化以及雇主们对市场的预期、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三、多元利益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机制研究
1.重视“用户体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与机制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用户就是学生。在特别重视“用户体验”的当今时代,再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的教学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大学生已经具有国家公民、大学利益主体、教育消费者等多重身份,其课程权利应该得到完全的尊重。实际上,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却常常被排除在课程决策过程之外。虽然学生常被认为在决定学校教什么上没有多大权力,但他们对于学什么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3]。只有真正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好的。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反映“精课”太少,“水课”较多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忽略学生的“用户体验”所致。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参与课程决策,保障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质量有知情权、评价权和一定的决策权,显得十分必要[4]。
2.强调“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用人单位)参与机制研究。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是需要高校花大力气攻坚的课题。高校有必要组建行业联络小组,通过与行业领域、产业界代表和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络,及时了解其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进而获知其对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期望与诉求。高校可以挑选近年来本校毕业生主要就业的行业、产业和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5—8家单位,定期召开以人才需求为主题的交流会或者发放企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尽可能地收集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信息,以便高校洞悉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审时度势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或者课程。这也正是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具体表现。
3.基于“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教学管理者参与机制研究。高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一般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屋建瓴地出台学校总的《关于教学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性意见》,对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基本内容、课程体系框架)、学习年限和学分设置等提出总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动员和宣传,待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好后,集中统一送校外评审,最后安排一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答辩会,答辩通过后,最终定稿印刷。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和教学秘书则根据学校总的《关于教学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性意见》,在框架内编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内要充分调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对外要构建完善的校外编制人员的联络和激励机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
4.关注“课程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专家参与机制研究。一般而言,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是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团体的核心成员。学科专家相对比较熟悉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从学科专业的体系上提出开设课程的建议。课程专家可以从课程开发,如何把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贯穿到课程中去,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专家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知道如何开发课程。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根据对专业内涵的理解,确定培养目标及评价准则,确定对人才的要求,得出总目标,对总目标层次分解并确定其相互关系;确定专业人才评价准则及其与子目标的关系;确定课程设置及建立准则(课程矩阵),应用AHP法确定课程的重要性,依重要性修订课程设置及内容,按总学时确定学时分配;将用人单位提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课程体现出来,开发出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课程,并根据毕业去向绘制课程地图。
参考文獻:
[1]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9.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26.
[3]皮武.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38.
[4]约翰·D. 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施良方,唐晓杰,罗明东,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340.
A Study on the Formulation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WANG Wen-hong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315212,China)
Abstract:Under this big background that stakeholders participate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the paper takes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bring curriculum into the field of research.The paper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pluralistic subjects' formulation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as students、employers、teaching manager and subject (course) experts.
Key words:Co-Governance Mechanism;the Stakeholder Theory;talent training program